动乐爱教学法

这是上海闸北区和田路第二小学高正老师根据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注意情感,探究规律,着眼素质而总结的一种能够减轻负担、提高质量、适合各科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汲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全面打好素质发展的基础—— 所以把它叫做动乐爱教学法。

  1. 原理原则

动乐爱教学法就是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的教学方法。

动的方法,就是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动手拆、装、剪、玩⋯⋯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讲、读、唱、问⋯⋯动笔写、描、画⋯⋯表演、比赛、游戏、实验⋯⋯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引用、借鉴,为我所用。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遵循教材和学生特点,选择“动” 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动”中学。

乐的原则,就是教学中让学生感到“乐”。以“动”的方法刺激大脑皮层,使之兴奋,激发快乐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自动而乐,在乐中学。

爱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爱”。通过教学,让学生爱这课书,爱这部分知识和技能,爱这门学科。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启蒙的基础教育,恰如其分地打一些知识基础是完全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

要打好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和情感的基础,从内心喜爱它。要说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动乐爱教学法是在教改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主要是汲取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思想的精髓。陶先生认为“活的人才教育是不灌输知识”“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之宝藏”。这钥匙就是“活用文字的符号和求进的科学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中外教育家几乎一致论述到儿童教育要注意兴趣的作用。如“兴趣是使之入门的向导”“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以学习的方法,这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原则”。

传统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学习产生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表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喜欢”“爱”了,就能自觉地深入钻研。“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 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所以古人说“知”“好”“乐”三者辩证关系是正确的,就智能而言,是按“乐—好—知”三步螺旋循环累计递层发展的。

另外,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传统教学经验和其它教学方法的精华, 都是“动乐爱教学法”赖以形成的理论依据。

  1. 实施步骤
  1. 让学生“动”起来——乐学。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拟订明确、集中、专一的教学目的,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动”起来。要创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环境,欢悦的气氛,提供一切可能诱发兴趣的条件,使学生提高兴奋度,增强求知欲。常用的有演示、实验、摹拟、表演、游戏、比赛、谈话、提问、讨论等法。随着电化设备的普及, 视听教学的崛起,运用音响和画面不仅能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多样,更重要的是可与内容融化成一种独特的氛围,使学生得到审美快感,让学生在欢悦气氛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在兴致勃勃中进行学习。

  2. 让学生找规律——善学。“善学”是“乐学”的深层表现,是内在的、深入的,这种“乐学”往往是在学习到“火候”、尝到“甜头”之后, 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这才是真正的“乐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找知识的规律,找学法的规律,找技能的规律,使之运用自如,其乐无穷。学生只要摸索到一两条规律,就能使兴趣的闸门打开,一发而不可收,逐步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创造能力,使之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善学。

  3. 使学生有感情——爱学。“爱学”是本教法追求的月的。“爱学” 只能在“乐学”“善学”的基础上升华达到;没有精心组织的“乐学”,不经过教师指导的“善学”,“爱学”是不可能的。然而,学生一旦达到“爱学”程度了,那将会“无师自通”,受益无穷。至此,动乐爱教学法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1. 基本特征
  1. 实践性。由于强调采用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大脑、五官、手脚、身躯的活动,刺激神经兴奋中枢,引发学习欲望,运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

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的学习能力。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的方法,让学生反复实践,能从实践中提高兴趣、获得知识、发展智能。

  1. 兴趣性。兴趣,从心理因素方面说,是属情感范畴的。如果教学形象直观,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势必使学习情绪高涨、气氛热烈、情趣盎然。动乐爱教学法正是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有意注意,培养目的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

  2. 形象性。动乐爱教学法十分注重直观形象。它运用思维发展规律, 遵循儿童用形式、声音、色彩、感觉和形象来思维的特征,使他们在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思维训练,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形象到逻辑、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思维,锻炼能力。

  3. 创造性。在“动”中学,手脑并用,在实践中开启创造的门扉,养成不以现成知识为满足,不以固有技能为“唯一”的习惯,培养跃跃欲试的心理品质,这是学生受益终生的。

  4. 情感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他就会从内心受到鼓舞、激励,感到欣慰,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师生感情制约、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因而教师要深沉地爱学生,创造密切的师生关系、融洽的教学气氛和动人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