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小学开设社会课,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一大改革。几年来,全国各地若干版本的小学社会教材从无到有,经过不同范围的实验,正在逐步推广使用。上海教育出版社张志筠先生认为,这是一项刚刚启动的系统工程,不仅对教材编写者,而且对承担这门课程教与学的教师、学生以及热心于学生学业的家长来说,都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探索和尝试。因此有必要对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意义以及目前在推广、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深入一步的探讨和剖析,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1. 它是以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为教学宗旨的崭新课程

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表明这是一门以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为宗旨、直接关系到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课程。一个孩子脱离母体呱呱坠地后,任何一个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他施加影响,使其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社会对个体传授文化或生活模式与群体价值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毫无疑问,在现代生活中,学校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乃至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作用。当然,目前九年义务教育设置的每一门学科都具有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依据社会总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合理安排的,但与其它学科相比,社会课程汇集了有关社会精神、物质生活多方面的综合性基本常识,为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提供了更为直接、全面的认知基础。整个课程的教学安排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从了解家庭生活开始,进而是学校、社区、家乡和祖国,逐步扩大到认识整个人类社会的范围。不仅有认知目标,比如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来源及演变,还有情感和行为目标,比如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科学、爱国家和爱人民的情感以及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性行为和好的生活习惯等。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门指导学生如何参与社会生活,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自成一体的课程,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以及良好的个人品质及行为习惯。因此,它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社会课程已是一门热门学科,倍受青睐。如美国《社会研究》是中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公民技能的主要课程之一,整套教材共九册,供幼儿园和初级学校(八年制)使用。日本不仅在中小学开设社会课,而且把社会学列入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小学阶段,也都开设了社会课程。香港的小学社会教材全套共 12 册,每学期学一册。

  1. 它是小学阶段实施“两史一情”教育的主要渠道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开设社会课程以后,不再开设历史、地理课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一种措施,同时也使社会课成为小学生接受“两史一情”教育的主要渠道。江泽民主席提出:“要对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以至大学生由浅入深、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与国情的教育”,这是关系到培养跨世纪人才千秋伟业的重要举措。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多采,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长时期封建专制藩篱的阻隔和束缚,使得这个曾独领风骚数千年的“天朝大国”在近百年中饱尝落后就要挨打的辛酸;人口过快增长,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成为中国这条“东方巨龙” 腾飞必须挣脱的羁绊。只有让小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两史一情”, 才有希望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要对自己的子孙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古今中外没有例外。战后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求学生从小树立国际竞争、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意识。美国《社会研究》课程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正确评价,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怎样和社区、州、国家以及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相联系等内容。值得指出的是,学生接受“两史一情”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史地知识为铺垫,而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小学阶段史地常识的传授主要由社会课承担。当然,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决不是历史课和地理课的简单相加,而是从了解社会这一新视野入手,依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由近及远、由静态到动态的原则,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纵横交错、动静共存的人类社会“立体模型”。其中包括了一些

最基本的史地常识及技能,如初步学会查找地图,使用地球仪,了解本国及世界的主要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知道中国、世界上所发生的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但是又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或地理课程的系统教学。简单地说,社会课程是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要求采撷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种常识,予以重新排列组合,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框架”。

  1. 它是与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互相配合的德育网络中的重要一环首先,社会主义的德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小学社会课程是一门以

实现个体社会化为教学宗旨的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成分。如果说目前九年义务教育规定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学生接受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公民意识、行为规范训练的基础学科的话,那么社会课程首先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鲜明特征的。对小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他们从小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既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优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又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不利条件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同时还要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和精神。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会报国;知之愈深,爱之愈切。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建设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社会课程为学生展示的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大千世界”,尽管这种展示是粗线条的、轮廓化的,但其内涵十分注重加强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这对学生日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三,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必然渗透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如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社会公共生活设施,自然也就受到了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教育;学习文明交往的行为规范,也就逐步养成了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个性品质和习惯。

总之,小学社会课教学内容与思想品德等课联系紧密,但各有各的侧重点,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防止“撞车”或“脱节”现象的发生。我们认为社会课教学应与思想品德等其它学科教学以及少先队活动相配合,组成小学阶段强有力的德育网络。

  1. 目前实施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综上所述,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一般的课程改革,它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大背景下诞生的一桩新鲜事物。从长远看,将在“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恰恰最终取决于此。但是,也许正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开设的一门新课,所以在目前推广、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倘若不能及时妥善解决, 势必影响学科的教学效果或者导致这门课程的夭折。

问题之一是目前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都没有给社会课以足够的重视。比如实行每周 40 小时工作制度以后,教育部门必须紧缩课时,社会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紧缩的对象;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只发社会教材,不安排课时,使之成为徒有虚名的课程;对于有些紧盯“分数”的学生家长来说,因为社会课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升学无甚关系而对其视若无睹。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在小学生最喜欢的课本中,就有一本是社会课本,可见我们的教育对象并没有因“分数”“升学”的高压而患“近视眼”,他们

是乐意敞开胸怀、睁大眼睛来看社会和未来的。我们认为在当前物质生活空前发展的时候,应该吸取世界上一些地区出现“高消费、低素质”“文化沙漠”的教训,把“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确保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

问题之二是小学社会的教材、教法尚不成熟。其实,任何一种教材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何况是一门新学科知识体系的构筑。教材编写者的思想往往容易为传统学科体系所束缚,使得有的教材内容就像多学科知识组成的“大拼盘”,而忽视了或者说还没有找到以社会为基点的主线。同时, 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般只掌握了 1500 个左右单字,要把偌大的“社会”讲得深入浅出当然有一定的难度。再者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考试这种最后评价成绩的方法,而社会课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宗旨,其考查方法无章可循。此外,从教学方法来看,由于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信息量大,必须配备一定的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实践性强,有些课程只有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但这种“不成熟”并不是说可以放慢小学开设社会课程的进程,恰恰相反,小学社会课的开设正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 教材和教法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问题之三是目前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师还没有真正“到位”。由于至今师范学校还没有开设相应的社会课程,所以现在走上小学社会讲台的教师全部是其它专业教师。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小学,本来师资配备就匿乏,便把社会课作为一种“零头”,谁的课时不足就给谁添上。如此这样,往往是地理教师兼课侧重地理内容,历史教师兼课大讲历史故事,而政治教师兼课则把社会课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延伸和补充了。这又怎么可能收到期望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领会社会课丰富的内涵呢?上海教材编写组曾到任课教师中就教材修改征求意见,结果是有的教师反映内容太少、太空,不够教;有的教师反映课文太深、涉及面太广,无法教。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意见不是也可以看出师资培训的重要和迫切吗!我们认为社会课教师的培训决不能掉以轻心,可喜的是有眼光的师范院校已开始考虑招收社会专业学生,不少地方也组织了在职培训,只是力度不够,尚有“流于形式”之嫌。

归根结底,只有让各级教育部门充分认识开设社会课程的意义,切实抓紧抓好社会课程的教学教研工作,争取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社会课程的开设,这门学科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显出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