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荆楚行

几十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用“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句话,来形容那些忘我办教育的民族英杰。

今天,我们的希望工程之路总程近 3000 公里,从春意浓浓的大别山,到春雪初融的神农架,在重重叠叠的大山深处,我们结识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我们看到,在他们身上,这种“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在熠熠闪光,并发扬光大。

去年还欠债 1 千万,却将海外寄给他和他的收养孤儿的 24.5 万元捐款,

全部用于救助学生和建设希望小学的孙尝勤;救助了 16 名失学儿童的陈秀珍;将一所全村最差的小学建设成为最好的小学的吴振铎⋯⋯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从心头掠过。而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的,是那张生命才刚刚走过 38 个春

秋,却苍老得如 50 岁老人的山村民办教师的脸。⋯⋯

罗田县胜利镇黄狮寨小学校长、工友兼全校 54 名学生的炊事员的张民主,是这个山乡小学唯一的一名教师。

这是个“鸡鸣两省”的地方,平均海拔在 800 米以上。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曾在此打了一个大胜仗,因此才有了今天的胜利镇。而今, 黄狮寨村 80 多户 472 人就散居在周围的 4 座山上,靠着挂披地和冷浸田过日

子,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过 400 多元。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全村 54 名适龄儿童全部都在张民主的小学里读书。这里,寄托着全村老少的希望和嘱托。

21 年前,当村民们敲锣打鼓地把刚刚高中毕业的张民主接回村里时,张民主就想要为这个穷山村建一座小学,使村里的孩子们不再像自己一样非得到 20 公里外的胜利镇,才能读上书。村里支持了他的想法,选出全村最好的一块地,村民们一把泥土一把汗水地筑起了两间“干打垒”,一间做教室, 一间做厨房,纯朴的山民从自己家中拿来了桌椅板凳。看着这简陋却亲切的校舍,看着那些眼里充满了期望的父老乡亲,张民主上任了——那一年,他才 17 岁。

随后的 20 年里,张民主每天的日程几乎就是这样:早上 6 时起床,上山打足一天所需的柴草,然后回到学校那间既是教室又是卧室的房里备课和自学。吃过了早饭,他就站在学校的门口,看着学生们一个个的从山间小路上出现。几十名学生,四个年级全都挤在一间 30 平方米的教室里——这就是大别山里常见的复式教学班。张民主依次给四个年级讲课,从拼音字母讲到字名篇章,从语文、数学讲到品德、自然。一个年级的课讲完了,学生们自习, 张民主接着给另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中午 12 时,张民主放下书本,拿起炊

具给 54 个孩子做午饭。吃罢饭,稍微休息后,张民主又开始了讲课。放学了,

张民主还要在暮色中把十几个孩子送回 10 多里外的家。

时光随小学旁那条小溪默默地流淌,正如平静的小溪也会翻起浪花,对于张民主来说,20 年的岁月中也有不少并不平淡的回忆。

1983 年的冬天,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像往常一样,张民主到山村山门为那些因大雪封山而不能到校的学生补课。就在他返回学校的途中,一只饿狼拦住了他的去路,两只通红的眼睛逼视着他。张民主急中生智,用手电的光柱死照住了饿狼的双眼,野狼呆住了。张民主乘机跑走,却在匆忙中失足摔下了山坡。他腿上至今还留着数寸长的疤痕。然而,这件事并没有阻止他

每年冬天去给学生补课,只是手中多了一根木棍。

1985 年的秋天,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得了急性阑尾炎,学生的父母慌忙中

找到了张民主。他二话没说,赶到学生家,把他背到 10 公里外的卫生所,并为她垫付了医药费。

1991 年夏天发大水,那天,教室的四周一片汪洋,孩子们在教室里吓得

发抖。张民主披着蓑衣站在教室外挖排水沟。这时,妻子从 3 公里外的家中赶来告诉他,家里全淹了,责任田的粮食也快保不住了。望着憔悴的妻子, 又看看惊慌的孩子们,张民主说:“你回去吧,我不能走。”妻子无言走了。

张民主很欣慰,自打有了这所小学,村里的孩子基本上是免费读书,不用交学杂费,20 年来仅此项费用就是 8000 多元,而张民主还把他每个月 17.5元的民办教师补贴,全部用于购买教具和垫付学生书本费。村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失学的。1993 年,张民主获得了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

张民主也很内疚,1975 年到 1979 年,他每年教书只能挣 3600 个工分,

每个工分只有 3 分钱,1980 年到 1985 年,他每年定额只有 20 元,有的时候

甚至一分钱也拿不到。现在虽说每月能拿 105 元,但两个读书的孩子却花去

了一大半。说到这,张民主泪流满面:“这 20 年来,一直是我的父亲和我的妻子在养活我,而我只能在星期天回去干点农活。”

然而,张民主心中最挂念的还是村里上学的这些孩子们。他说:“我现在只是个小教中级,按规定不能教五、六年级的学生。我也要多读书,争取把村小办成一个完全小学。不然的话,我觉得对不起那些还要到几十里外去读书的高年级的孩子们。”

在落后、偏僻的深山里,一群群像张民主这样的山村教师们,用毕生的精力在默默地耕耘,无私地奉献。他们像大山一样的脊梁,正在托起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希望。

这些乡村教师,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所说:“⋯⋯而对在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教师来说,还应该在‘清苦’和‘崇高’前面加个‘更’字。”他们在教学与生计的两难冲突中,宁愿自己勒紧裤带,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与爱情,也要使贫苦孩子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奉献了自己所能奉献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