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融兴教之景生爱国之真情, 饮水思源饮兰化之水恩育我之渭源。

这是笔者从兰化公司团委主办的“兰化青年”小报上信手摘录的一幅对联,联未必精工,却十分形象地道出了“兰渭模式”厂县挂钩,扶贫兴教之真谛。

兰化公司团委在利用捐款设立救助基金,每年救助渭源县 100 名失学少年儿童续学复学和积极扶持创办了希望小学之后,并不认为工程的实施可以告一段落。他们把“希望小学”做为本公司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基地,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在那里进行社会调查,中小学文化补习,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专门指定公司第二小学和“希望小学”结成联谊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双方教学竞赛,管理协作,教学观摩以及交换资料试卷等活动,促进了城乡小学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公司团委实践自己的诺言,以第二小学为基地,对“希望小学”的教师进行轮训,力争在两年之内轮训一遍。在两校的少先队员之间,团委积极倡导了“手拉手”活动。让中队与中队,小队与小队之间开展各类有益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竞赛,派第二小学的辅导员前去训练“希望小学”的鼓号队。特别是去年暑假期间组织的兰渭小学双向“希望之星”夏令营,即让兰化第二小学的“城里娃”深入山乡农村,感受到农民伯伯耕种收获之不易和生活的艰难;又将“希望小学”的“乡里娃”迎进省会城市,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懂得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治穷致富的道理⋯⋯。

公司团委的同志很动情地说:“这些‘乡里娃娃’太苦了,到了我们这里住宾馆吃餐厅说是天天过年,比过年还享福!他们也是 90 年代的新一代, 不该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吃苦耐劳又孤陋寡闻,我们真想让他们多享几天‘福’,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啊!”

这样的动真情,下真功夫,花大力气地实施“希望工程”,甘肃省乃至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怎么会不发生一个大的改观,出现一个新的跃进!正如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同志赞叹的那样:希望工程都像兰化公司团委这样搞,“希望工程”就大有希望了。

那么,兰化公司团委创立的“兰渭模式”对于我们整个“希望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988 年 12 月 23 日,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七届人大十一次会议上汇报教育工作时指出:“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要从我国国情出发,逐步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兰渭教育模式”不仅开了教育经费之新源,而且把厂县挂钩,企业扶贫的工作发展到全方位,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新领域。所谓治穷根,其根本只有加强基础教育,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整个文化知识水平,才能真正摆脱贫困,治穷致富,造福子孙后代,焕发出整个民族振兴的蓬勃生机。

兰渭模式体现了共青团全心全意为青少年服务,为国分忧的热情与真诚;证明了团组织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青少年做更多的实事,可以依靠自己的系统和整体力量保障广大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包括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以“厂县挂钩”而言,它也为企业团体的共青团走向社会化团组织,肩负的不仅是岗位责任,同样也挑着一代人的远大奋斗目标作贡献。兰化公司团委能做到这些,其它大中型企业团组织不是也可以进行类似的尝试吗?

再者,“兰渭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省情、国情、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宣传的好典型。因为国分忧而去救助贫困地

区失学少年儿童,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救助的失学儿童,包括他们的父兄和当地人民群众,也同样会激发起爱国热情,亲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青年,我们人民的思想境界必将因此提高——

如果您捐赠 20 元,就为一名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交纳了一个学期的书本

及杂费,就等于为救助失学青少年作出了最实际的贡献,如果你捐赠 100 元,

200 元呢?

这笔钱,就算您在繁华都市的卡拉 OK 之夜,唱了一支动情的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