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很想见见“李先生”

“李先生”不愿透露姓名,更不愿接受记者采访。我们通过“关系”几次约他,但他总是推脱了,不是工作忙就是“以后再说吧”。

见不到“李先生”我们只好去采访他救助的学童及其家长。

1996 年 11 月 6 日上午,我们驱车前往巩义市鲁庄乡王窑村。“李先生”

救助的第一批 10 名贫困学童,大部分都在该村。

驶进王窑,巧遇一群小学生放学。经打听有 3 位正是被“李先生”救助的学生:王支权,王奇辉,李芳芳。

我们问:“知道郑州的李叔叔吗?”孩子们说:“知道,李叔叔待俺可好!”并高兴采烈地领着我们去找校长。

“王窑太穷了。”校长介绍说,“这儿位于巩义、登封、偃师交界的山窝里,全村七沟八梁,年人均口粮仅二、三百斤,没有其它经济收入,村民吃油盐全靠养鸡下蛋去换。”说到这里,他眼圈红了起来,“温饱都难保证, 孩子们上学就更可想而知了⋯⋯”

在去受资助的王支权家的路上,校长告诉我们:“支权的爷爷常年有病, 奶奶偏瘫卧床,还有个小妹妹。多年来,为给二老看病,家里欠了很多债, 生活十分艰难。因为没钱,小支权直到 9 岁才上学。1995 年,他的奶奶爷爷去世,又花了不少钱。眼看支权又要失学,多亏‘李先生’的资助寄来了。”

来到支权家,支权爸拿出去年底“李先生”给支权的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王支权同学:你好。

⋯⋯

你以后在上学方面尽管放心,我今天既然帮了你就一定会帮到底,决不会让你因为没钱而退学。我要一直帮你到读完大学,当然这还需要你去努力, 我希望你的父母关心你的学业,不要因为有农活要干或别的原因占用你的学习时间。你们家如果遇到别的什么困难,尽管给我来信,我会想办法帮助你们的。这里我给你寄去 50 元钱,你帮我给奶奶爷爷买点好吃的,让他们多保重身体。

你的朋友李 12.23

在“李先生”资助的另一名学童李芳芳家。芳芳爸说:“人家捐款俺妮上学,又不留姓名,真让俺感动。”他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

刚刚收到捐助款,几个孩子给“李先生”写学习汇报信时,有的称他“李伯伯”,有的称他“李爷爷”。后来“李先生”回信说,“你们不要称我‘爷爷’、‘伯伯’。我才 26 岁,就叫我哥哥好了!”

芳芳爸抑制不住激动,两眼含满泪花,十分动情地说:“‘李先生’不是一般的人,我看是第二个雷锋出现了⋯⋯”说完,他从屋里拿出了“李先生”给他的来信。“李先生”在信中这样写道:

您的信中邀请我到您家做客,我非常感谢,等以后有时间我一定拜访您。这里我还要向您道歉,希望您原谅,因为我没有告诉我的真实姓名和地址, 等芳芳考上初中以后,我再告诉您,到那时我就和您直接联系。

市“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李先生”对捐助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信必复,每封回信都洋溢着亲人般的挚情,充满着真诚的希望。

一年多来,王窑村被资助的学童和家长,都千方百计地打听、寻找“李

先生”,非常渴望能见他一面。出过家门的王奇辉的母亲,独自坐车到郑州寻找“恩人”,跑了许多大街小巷,最终还是失望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