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救助百余名贫困学童

“这位年轻人到底姓什名啥?”

郑州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既激动又无奈的说:“迄今我们办公室的人员都不知道他的姓名,职业和住址。”

“那么,你们怎么和他联系呢?”

主任没有正面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向我们讲述了两件事——

1995 年 4 月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年约 26、7 的人来到“希望工程” 办公室说:“我想救助失学学生,一个学生需要多少钱?”当“希望工程” 办公室的同志告知他,救助一名小学生读完 6 年级需要 400 元学费时,他毫

不犹豫地拿出 4000 元:“我救助 10 个!”

“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立即给他安排了 10 名相对集中一些的贫困生,并拿出孩子们的档案给他看。青年人发现每个孩子的档案连个照片都没有,又随即掏出 100 元:“让孩子们照张相吧,我也可留个纪念,以后好去看他们。”

“希望工程”办公室的同志请他在捐助卡上留下姓名和工作单位。这位青年马上推辞:“没有必要。”工作人员再三要求:因工作需要便于联系,请他留下姓名。他说:“我写‘李先生’吧。”并说出了自己的传呼机号。以后,10 名失学儿童一封封学习汇报信寄往“希望工程”办公室后,“希

望工程”办公室就是靠这个传呼机号通知“李先生”来取。

1995 年底,“李先生”向市“希望工程”办公室提出,要捐助 100 名失学儿童,并说一定要捐助最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密市尖山乡是郑州市最贫困的乡村之一。他听后表示:将尖山乡的失学儿童全部包下。因为不够他要求的百名指标,工作人员又补充了一部分其它地区的贫困生。“李先生” 当场兑现 5000 元,其余钱款保证在每学期开学前送到“希望工程”办公室。

他十分动情地说:“希望这 100 个学生都能成材,如果他们能考上大学,我将来继续资助。”

“李先生”充满深情的话,深深打动了“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心。有人随口而出:“你为什么对‘希望工程’这么一往情深?”小伙子说: “过去我的家境不好,没上过多少学。现在做点小生意,有点积蓄,但深感没文化的难处。每当在报纸、电视上看到一些贫困生无力交纳学费而上不起学时,心里就特别难受。”说着说着,他的眼圈红了。

“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说:“我们多次询问他的真实姓名和职业,他总是一句话:‘别管我是干什么的,有人做得比我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