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一生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罗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昵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小拉比的童年轶事中,对他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三件。第一件是他胡乱涂写成了他的第一首诗歌。那时, 拉比还不到九岁,他发现自己能够按照韵律准确地排列两句诗。第二件事是, 在传统的授圣线仪式上,他被授予圣线。在那次仪式上朗诵的吠陀圣歌深深地感染着一颗幼小的心灵,诗歌的神圣和美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还年幼,不懂得圣歌中那些深奥的象征所表示的意义。他一生始终热爱《吠陀》和《奥义书》里的诗歌。童年时代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第一次游历喜马拉雅山。拉比十二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突然把他叫去,要他准备去旅行。父子俩来到喜马拉雅山东坡上的一座避暑小镇,在一座山顶上租了一个小型别墅,周围是一片片参天的雪松,这是一个风光绮丽的地方。第一次置身于庄严雄伟的“山神”面前的情景在小拉比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神秘的山神象电闪雷鸣震撼着他。

这次旅游归来,拉比开阔了眼界,在家中的地位也立即随之升高了。正是在这个时期,拉比在老师的鼓励下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马克白斯》翻译成了孟加拉文,这篇译文显示出他对韵律和语法的纯熟技巧,受到老师的

赞扬。当时拉比十四岁。同时,他读书的热情愈发高涨,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书籍,广泛涉猎了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书籍杂志。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1878 年,他遵照父兄的竟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研究西方音乐。1880 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 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田户。他在这里接触农民,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 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1905 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诗人义愤填膺,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退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1915 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曾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 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美国,都是不愉快的。1929 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他从此就再不去这个他不喜欢的国家了。

1919 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 1000 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对此事,黛维夫人在《家庭中的泰戈尔》一书中曾作过详细的记述。他在信中对英王的“大不敬”, 引起了英国人的反感,以后对他一直耿耿于怀。

1924 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脆弱的东方大国,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曾写文章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 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

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 80 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 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 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 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 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贡痛恨法西斯丑类。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 年 8 月 6,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在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报刊都发表了许多文章,表示知识分子和他的中国读者对他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

泰戈尔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反对非正义的暴行。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妻子生病时,他始终坐在她床边,给她搧扇子。女儿患病,他亲自抬担架送女儿回加尔各答,一走就是二三十里。他待人亲切,很有幽默感,常常说笑话。对“下等人”, 对小动物抱有无限的同情。泰戈尔所具有的这些高贵品质赢得了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