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
- 工业发展概述
中国的亚热带幅员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历来是经济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也是我国近代工业孕育最早的地方,可谓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自从隋唐特别是两宋以后,我国纺织(丝棉麻)、陶瓷、酿造、火器、造船、制糖、制茶、造纸、印刷、刺绣和雕刻等手工业与工艺美术品等行业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到了明清时期,各种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场已达到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如广州有的织造工场所拥有的手工业工人已达 2500 余名。
资本主义生产在那时也已开始萌芽。但真正的近代工业则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才在我国出现。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我国,首当其冲的是本区的东南沿海一带。帝国主义在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的同时, 在中国东南部也建立了一批最初的近代工业。如英商在广州于 1845 年创建黄埔修造船厂,1850—1860 年又在上海兴办耶松船厂、英联船厂、马勒船厂、怡和洋行缫丝厂与大英自来火厂(煤气公司)等企业,在汕头设制糖分厂。几乎与此同时还在厦门、福州设立船厂,在武汉、上海等地创建打包厂、硝皮厂和蛋厂等。美商 1852 年在上海兴建修船厂,俄商在汉口、福州等地办砖茶厂,随后法商也在上海办缫丝厂,德商在上海设面粉厂等。这样本区出现了一批零散的近代工业。
当时清政府由于对外屈服于各列强的炮舰政策,因此认为非效法西洋的“船坚炮利”不足图存,于是在 19 世纪 60—90 年代之间大搞“洋务运动”, 先后办起了一批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这些工业几乎全部建在本区。如 1862 年在上海创设的制炮局,1865 年又发展成为江南制造总局,以生产各种武器为主,稍后又在四川成都设机器厂(即其后的成都兵工厂),1885 年还在杭州设立了浙江机器局。继大搞军事工业之后,也创设了某些民用工业。1891 年和 1892 年在上海先后创立有伦章造纸厂和织布局,1890 年在汉阳建铁厂(后又改为汉阳兵工厂),1891 年以新法开采大冶铁矿,以及 1893 年在武昌设湖北纱布局等。
随后,民族工业也率先在本区发展起来。但终因资本薄,势力弱,所办厂矿数量有限,规模也很小,且多为轻纺工业和少量的小型机器厂与小煤矿。如早期广东、上海和武汉等地所办的缫丝厂、纱厂和粮油加工厂等。20 世纪初直到解放前夕,本地区工业曾有过几次大起大落,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并出现了一批工矿业,如云南的东川铜矿、湖南的水口山铅锌矿等。但总的来说,本区工业虽起步早,但发展缓慢,且分布极不平衡,大部集中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及武汉,多为轻纺工业、冶金工业,只有少量机械制造工业。但是这里发展的近现代工业给我国奠定了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
建国后,本区的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此跨入了崭新的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给工业发展注入了蓬勃生机,使本区工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老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新工业基地一批批地涌现,如武汉(钢铁、纺织、机械)、成都(以机械、化工为主)、贵阳(机械、炼铝)、重庆(以机械、冶金为主)等就是著名的工业中心。此外,一些中小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整个区内乡镇企业星罗棋布、遍地开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 1994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以下本章引用的数据,除非特别指
明,均引自本年鉴),全国 1993 年工业总产值为 52692 亿元(当年价格), 其中本区工业产值达 36000 亿元,超过全国工业产值的 70%,成为我国工业最发达、规模最大的工业地区,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拥有全国主要的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纺织、能源、电子、建材等工业基地,是我国工业部门最齐全的地区;这里有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的沪宁杭工业区,有发展速度举世瞩目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也有分布在长江南北蓬勃兴起的一大批内地工业区,构成了我国工业地理的核心地带,是全国经济的重心区域。
- 众多的工业集聚区
中国广阔的亚热带是个工业发展早、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许多地区多种工业城市聚集成群,综合协作,形成各具特色的众多的工业地区。它们中有的不仅是本区工业发展的中坚,而且是全国经济的枢纽之地。
- 长江三角洲地区
本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一带,包括上海、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嘉湖(杭州、嘉兴、湖州)、甬绍和舟山群岛等地区。扼江海交汇之要冲,位置极为优越,既可沿长江上溯到皖赣、两湖、川黔等广大内陆腹地,又可同我国沿海南北各地以及世界诸国取得便捷联系。区内河湖纵横交错,公路成网,并有宁沪、沪杭和杭甬铁路贯穿其中,内外交通十分方便。上海又是华东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和航运中心。本区也是我国民用航空线较密集之处,其中,上海航空港就是我国国内与国际的最大民航基地之一。总之,长江三角洲地区无论是水上,陆上还是空中的交通,均四通八达,十分方便。这为该工业地区产品的大量输出,以及必要的工业原料、燃料与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的输入,都创造了相当优越的条件;这也是这里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的原因之一。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开发历史较长,是我国商品经济、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摇篮。近代工业在本区的兴起和发展已有近 150 年的历史,并且它迄今还处于我国工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水平高,实力强, 门类多,技术力量也最为雄厚。目前长江三角洲工业区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 20%,轻重工业都非常发达,轻重工业比例为 55∶45,即本区工业稍微偏轻,是个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工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在工业产品中,各种纺织产品、服装、化纤、日用机械、家用电器、日用化工产品、乙烯、塑料、烧碱、造船、纸张、文教用品、食品、中小型钢材、多种工业设备等均占全国重要地位。它同时也是全国高、精、尖的新产品基地,有现代化的电脑、光纤、半导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这里每年都有大量工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城市众多,实力强, 分布又较均衡。乡镇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上海是工业区内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1993 年全市工业产值达 3320 亿元。它是由 100 多年前的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起来的。解放前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各种商人资本家的聚集投机之地,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 仍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中心,轻重工业均很发达。轻工业以纺织和日用轻工为主,重工业以机械、冶金、化工为最重要。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 10
%,工业门类相对齐全,技术力量强,智力资源丰富,名牌产品多,为我国高、精、尖产品,新兴工业产品和出口工业产品的最重要基地。上海不仅在
市区有高度密集的工业区,而且工业在郊区也得到蓬勃发展,围绕着市区的有高桥、五角场、鼓浦、北新泾、漕河泾、长桥、周家渡、庆宁寺等一批近郊工业区和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金山、宝山等一批远郊工业城镇。它们所拥有的职工人数和工业固定资产,已分别占全市相应总数的 25
%,形成上海欣欣向荣的新工业带。其中宝山是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已经建成的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全套引进国外最先进炼钢技术设备,水平最高的钢铁联合企业;金山是石油化工基地,闵行是机电工业区,并还将进一步开辟为出口加工新区;安亭是个汽车城,这里有我国最大的轿车制造厂——上海大众汽车制造厂,全套引进吸收德国大众汽车厂的先进技术,其产品桑塔纳轿车驰骋在全国大地上;吴泾是煤化工区;松江与嘉定是利用历史古城发展起来的以轻工为主的工业城镇。为把上海建成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人民正在浦东大规模建设,建设浦东新区的战役已于 1991 年打响了,在面积达 350 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将建起多种出口加工基地,保税区和众多的金融区。现在,工业年产值已达到 300 多亿元,人口 100 多万的浦东,在不久的未来将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都市,如今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市区与浦东的两座大桥: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已建成通车,优惠的政策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投资者, 整个浦东正热火朝天地建设着。
杭州是浙江省会,也是浙江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区人口 100 余万,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美丽的湖光山色、众多的人文历史遗址、发达的工业是杭州的主要特色。杭州的工业门类较多,但又以纺织特别是丝、麻纺织工业最具特色。丝织工业闻名中外,麻纺织工业也是我国的重要中心。此外,造纸、机械、化工、钢铁等工业也具有相当大的规模。1993 年杭州工业产值已达
907.4 亿元,居全国大城市前八位。
无锡是长江三角洲近年崛起的工业城市,市区人口 70 余万。这里近代工业兴起较早,历史上是我国民族资本较集中之地,然而早先只是一座纺织与面粉加工城市,在经济上与上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解放后,机械、冶金、化工、电子和其他轻工业发展都很快。目前无锡的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原有的纺织工业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棉、毛、丝、麻、绢、化六纺俱全、水平较高的全国主要纺织工业中心之一。其他工业门类也日渐增多,其中机械电子等工业在全国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常州是江南工业重镇,近年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主要有纺织、轻工、电子、机械,多种工业品如灯芯绒、印花双面绒、针织化纤、玻璃钢、绝缘材料、变压器、照相机均享誉全国。同时常州还是全国印染和变压器测试中心之一。常州工业生产的效益较好,平均每个职工所创造的工业产值,在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内仅次于上海;平均每个职工所创造的财政收入,也仅低于上海和无锡。
苏州市区人口 60 多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本区重要的工业中心。近代工业兴起也较早,是我国的丝绸古都。如今苏州已由解放前的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发达、规模巨大的江南工业中心,以丝纺织、机械、化工、冶金与工艺品工业为其特色。苏州的丝绸产量约占江苏省的 75%,为全国三大著名丝绸产地之一。苏州工艺美术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门类较多、工艺精,其产品驰名中外,苏绣历来为中外顾客赞赏。苏州的轻工业也多种多样,特别是日用小商品为全国的重要基地之一。机械工业以电工电器,仪表仪器和小型精密设备为主。电子工业也较发达。苏州的精细化工与医药工
业产品也很有特色。
南通(市区人口 50 多万)靠近苏北主要棉产区,是我国早期民族资本工业中心之一,工业以轻纺为主,是全国棉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毛纺、麻纺、丝绸与化纤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和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很快。南通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工业中心。目前正在扩建的南通港未来将给南通的工业发展带来更大的生机。
宁波市区人口 50 多万,是浙江东部沿海最大的工业城市,过去以纺织与食品工业为主体,近年来新建有大型石油炼制厂和大型火电站,机械与其他轻工也有相当快的发展,现已成为比较综合性的,仅次于杭州的浙江第二大工业中心。宁波的外港——北仑港港阔水深,是世界上通航条件最好的良港之一,这里建有我国最大的矿石转运码头,专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转运铁矿石。现在,宁波港正在大规模扩建,向国际性大海港迈进。
- 宁芜地区
该区位于华东中部,东临长江三角洲工业地区,大部在长江下游中段沿岸一带。包括苏南的宁镇地区、苏北的扬泰地区、皖南的芜宣地区和皖中的巢湖流域等地。这里由于位置相对偏向内陆,近代工业 20 世纪初才有所发展,且其发展速度与规模不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目前,宁芜地区已成为以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制造工业并重为主要特色的工业集中地区。解放前除具有一般食品、纺织和某些机械与化学工业外,尚有一定数量的铁矿、铜矿、建材矿等采掘工业。解放以来,又经过较大规模发展,现已成为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制造工业并重的,而且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集中区。其工业产值约占全华东的 15%,是我国规模较大的工业地区之一,在华东地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宁芜工业区的重工业比重略高于轻工业,与全国的比重相接近。在重工业中,采掘工业(主要是铁、铜矿和某些建材矿的开采)已有较大规模, 原材料工业已有相当的实力,同时其制造工业也较发达。在全国占有一定比重的工业部门有冶金、化工、机械、建材和轻纺工业。这里生产许多工业品, 如生铁、钢铁、钢、乙烯、化肥、农药、烧碱、硫酸、水泥、电讯器材、仪器仪表、电子、粮油加工、纺织和某些日用轻工产品等,在国内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宁芜工业区除合肥外,几乎都沿着长江两岸呈串珠状分布,工业城市星罗棋布。东有南京、仪征、镇江、扬州、泰州,西有合肥、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其中,以南京为最重要,1993 年市区工业产值已达到 693.9 亿元,约占本区工业产值的 30%,是全国十大工业中心之一。它的工业结构多样,而以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电子、钢铁和建材工业为主。此外,在该区内工业已有相当基础的还有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镇江;稍具规模的有铜陵、扬州和泰州。其中合肥、马鞍山和铜陵在解放前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全为解放后新建。马鞍山是个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马鞍山钢铁公司是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铜陵是我国著名的铜矿工业城市。其他城市则大都是多种工业并存。
- 武黄工业地区
武黄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包括武汉、黄石、鄂城、孝感、咸宁等五个城市,由长江、京广线、武黄铁路将其紧紧联系在一起。武黄工业区是以钢铁工业为主导,机械和纺织工业亦很发达,工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生产实力相当雄厚,1988 年工业总产值达 268 亿元,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也是我国内地工业产值最高的工业集聚地区,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中部工业地带的核心和主体。是我国中部承东启西战略的枢纽地区。
武黄工业区的主导部门是钢铁工业。武黄区内的武汉、黄石、鄂城三市的有色金属企业有 50 多个,其中以武汉钢铁公司和大冶钢厂最为重要,地方骨干企业有鄂钢、汉(阳)钢和下(陆)钢等。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全国均有重要地位。钢和铁都约占全国的 10%,钢材占全国的 20%,铁矿石占 6%。武汉钢铁公司是全国第三大钢铁联合企业,规模仅次于鞍钢和宝钢,已形成炼铁 500 万吨,炼钢 500 万吨,轧钢 600 万吨的生产能力,现
在武钢正计划到 2000 年向年炼钢铁各 1000 万吨的特大型钢铁公司迈进。与武钢配套的一米七轧机工程技术十分先进,大大提高了本区在全国钢铁企业中的地位。大冶钢厂在全国 16 个特殊钢厂中名列前茅,生产能力为 50 万吨,
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大冶钢厂的生产能力在未来将扩大到 150—200 万吨的生产能力。钢铁工业在武汉、黄石、鄂城三个城市中均有极高的地位,以产值计,武汉市占 20%,黄石占 25%,鄂城占近 50%,这三个城市从青山到黄石港,堪称长江中游的钢铁走廊。大冶铁矿储量极为丰富,为这些钢厂提供大量的铁矿石原料,尽管经过了近百年的开采,以大冶铁山为主的鄂东地区的铁矿石储量仍然很丰富,尤其是富铁矿,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 25%, 储量达 2 亿多吨。这里的钢铁工业已形成了从采矿到成型材,从生产到设计, 从科研到教学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本区除钢铁工业外,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也很发达,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是全国十大有色金属基地之一,粗铜冶炼能力居全国前列。
武黄工业区的机械工业实力雄厚。它有钢铁工业作其强大后盾,尤其是解放后发展突飞猛进,行业部门齐全,加工能力强大,技术设备中许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其中以工业机床、交通设备、锻压设备制造为突出, 许多产品在全国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如动力机械、重型机床、锅炉、特种水泵、铁路车辆、船舶、特种汽车、阀门、自动化仪器等,最近几年电子工业发展也较快。机械工业产值约占全部工业产值的 1/4,已接近了冶金工业发展产值。武汉重型机床厂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机床厂,能够每年生产重型机床380 台。为配合三峡水电站对超长、超重、超高的发电设备的需要,本区的发电设备的生产定会有很大的跃进。三峡水电站将给本区工业的腾飞带来新的契机和活力。
在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飞跃发展的同时,本区另外一些工业部门如电力、化工、石油加工、建材等重工业部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拥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如青山热电厂、葛店化工厂、湖北省化工厂(应城)、黄石华新水泥厂、武汉炼油厂(年炼油 350 万吨)等。装机容量达 120 万千瓦的汉川电厂的建成和并网发电更是给本区工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正在兴建的阳逻火电站(120 万千瓦)将进一步提高本区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位于武汉市西北的应城市,石膏和岩盐储量十分丰富,现年开采石膏 60 万吨,岩
盐超过 100 万吨,为改变武黄工业区无机化工相对薄弱的面貌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料。
纺织工业是以江汉平原棉区为原料基地,这里有丰富的棉花,又有内陆广大地区为市场,加以方便的水陆交通条件,因而一直是传统的优势部门。解放前,这里的纺织工业几经兴衰,解放后则稳步发展,与冶金、机械成为武黄工业区的三大支柱。武汉市拥有棉纺绽 65 万枚,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
纺织城。此外,黄石及其周围地区的蒲圻(以化纤为原料的大型纺织总厂)、安陆、云梦、麻城、嘉鱼、天门、汉川、仙桃等,合计达 100 万枚,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三大集聚地区之一。除棉纺外,化纤、麻(主要是苎麻)、毛、丝纺等也有相应发展,今后应加强印染后的整理。
本区食品工业比较发达,食品工业产值在解放前一直居各业前茅,现在由于钢铁等重工业发展迅速,食品工业产值占的比重才有所下降,但仍占 10
%左右。食品工业中以碾米、面粉、肉类加工、卷烟等较为重要,在本区各城市均有分布。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是全国著名的大型企业,日可宰猪万头以上,宰牛 100 头以上。武汉卷烟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的分厂,现经不断改造、扩建,卷烟生产达到 50 万箱。武汉市的卷烟产量在全国九大城市中居第二位。近几年,饮料工业发展也很快。
本区其他轻工业也有一定水平,造纸、电池、缝纫机、手表、自行车、日用搪瓷、灯泡、电视机、洗衣机、冷藏柜等产品也较有地位。武汉在全国大城市中,电灯产量居第三位,半导体收音机产量居第四位。
武汉是武黄工业区的核心,1993 年工业产值达到 577.2 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 81.7%,武汉市处在鄂东地区的中心位置,其他主要城市均在距武汉市 100 公里的范围内。解放以来,武汉市的工业逐步向郊区分散,形成了
10 多个工业区,这些工业区距市中心一般为 10—30 公里。位于武昌城东北
10 余公里的青山工业区是随着武钢的兴建而较早建设起来的。这里除武钢外,还建设了与之配套的青山热电厂,锻铸中心等大型企业,后来又兴建了武汉石油化工厂以及一些综合利用武钢“三废”的中小型工厂。现在青山工业区仅工业职工就超过 15 万。尔后青山区之东、南、西南建成了几个适当分散、相对集中、各有特色的工业区,如武东工业区,以消耗金属量最大的造船工业为主;南部的关山工业区以消耗金属量较大的机械、电机为主;西南部的中北路工业区(又称塔王庙工业区)和石牌岭工业区,分别以消耗金属量很大的重型机械、锅炉为主;在青山区与武昌城区之间有以纺织机械、铁路车辆、棉纺为主的余家头工业区。在武昌还有葛店工业区和白沙洲工业区, 前者在武昌东部,以化工为主,后者在武昌西南部,以建材工业为主。随着市域的扩大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武汉的工业更加趋向合理。如今,中法合资的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装配厂正在武汉的汉阳沌口经济开发区加紧兴建着。基础配套设备早已完成,第一期工程已于 1996 年建成,形成了年产 15
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到 2000 年工程全部建成即可达到年产 30 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我国三大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 长株潭工业地区
在湖南省东部,京广线与浙赣线、湘黔线交汇地区,有三座几乎相连的城市:长沙、株洲和湘潭,形似三足鼎立形状,有“三姊妹”城市之称。三个城市大小相当,工业产值相差不大,工业以冶金、机械、轻纺为特色,是湖南省工业的心脏地区。这里的交通机械和工业设备制造最为重要,特别是铁路交通机车在全国有突出地位,这是与其所处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株洲有全国唯一的电力机车厂,株洲货车厂货车产量占全国的 25%,有“机车城”之称。湘潭市有“电工城”之称,电机,电缆,电线等产品面向全国,畅销海内外。长沙的工业设备制造尤其是汽车电器、轴承、水泵产品名誉国内外。
这里的冶金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株洲冶炼厂是全国大型冶炼厂,
铅锌铜电解能力每年达 16 万吨,产值仅次于上海冶炼厂和沈阳冶炼厂,居全国第三位。株洲硬质合金厂是全国同类行业中的最大企业,以生产钨钴合金、钨钴钛合金而享誉国内。
这里的纺织工业也有一定规模,湘潭纺织印染厂是湖南省最重要的棉纺织印染中心。湖南省拥有丰富的苎麻和蚕丝资源,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株洲建起了苎麻纺织厂,在长沙建有湖南绸厂,前者苎麻生产能力居全国的第二位,后者是省内最大的丝纺织企业。这里还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湘绣”的产地,湘绣是我国名绣,与苏绣齐名,自古以来以质地精美,巧夺天工而闻名中外。
- 南九抚地区
在江西北部地区,以南昌为中心,通过南浔铁路联系九江,通过向南支线联系抚州,是一个目前正欣欣向荣发展的工业地区,呈南北条带状。南昌是江西的机械制造中心和最大城市。九江市能建造大型内河船舶。目前正在建设九江炼油厂,九江电厂,庐山水泥厂等大型工厂,1991 年横跨长江的九江大桥通车,1996 年京九铁路的全线通车,给这里的经济腾飞带来了巨大的契机。可以预见,南九抚工业地区在未来将成为我国东南部的工业新聚集中心,一幅崭新的工业宏伟蓝图正在实施中。还值得一提的是,本区东部不远处即是我国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其产品质量上乘,早就誉满全球。
-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珠江的三大支流东江、北江、西江在广州汇合,注入南海,其支流冲积成巨大的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佛山、中山、江门、深圳、珠海、东莞、顺德 8 个市,以及增城、南海、高明、斗门、鹤山、新会、番禺、恩平、台
山、开平等 10 个县和县级市。土地面积 4.5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侨乡优势而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惊人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处亚热带的南缘,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被繁茂,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经营集约,盛产稻米、甘蔗、桑蚕、黄麻和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三角洲上水系纷繁,河道如网,是发展水运事业的良好条件。水运网腹地广阔, 包括广东和广西大部,乃至湖南南部以及云贵部分地区,水陆交通便利。珠江三角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可与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媲美。
珠江三角洲靠近香港和东南亚,华侨众多,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旅居国外和港澳的华侨华人为本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国内其他工业基地所不及的。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本区飞速发展并越来越显示出广阔的前景。这里的面积只有广东的 11%左右,人口只占全省的 20%,而工业产值则超过全省的 80%,占华南区的 50%以上,具有巨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发展速度居全国之冠。有些经济学家预言这里将在 21 世纪初成为亚洲的“第五只龙”, 仅次于当前的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
制糖工业是珠江三角洲的突出部门。甘蔗产区集中于顺德和中山等地, 番禺、顺德每年产蔗超过 10 万吨。珠江三角洲种蔗和制糖历史悠久,抗战以
前就已有 8 家机制糖厂。解放后,糖产量不断增加,近来番禺、顺德、中山、
斗门等地的产量均在 10 万吨以上,一个县的产量就超过解放前夕的全省。现
在有糖厂 31 个,其中 11 家是日产 2000 吨以上的大型糖厂,占全国大型糖厂总数的 50%,广东的大型糖厂除一家以外都分布在本区。顺德糖厂是全国最
大的制糖企业,日处理甘蔗 5500 吨,江门甘蔗化工厂是我国最大的甘蔗化工联合企业,不仅加工食糖,还能生产纸板、酒精、甘油等多项综合利用产品。目前珠江三角洲的蔗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25%,是我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
珠江三角洲的纺织工业比较发达。丝织和丝绸生产是传统的工业部门, 解放后机械化和现代化逐步取代了原有的手工业方式,使丝织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生产多集中于佛山。近几年来,蚕农对兴办乡镇企业的积极性增高,现在珠江三角洲丝织工业地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另外,广州的针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能力。最近新兴的化纤工业发展飞快,以广州,新会,佛山最为迅速,形成了新的化纤基地。
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工业,是 80 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部门,这里大量
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产品种类增加到 60 多个,工业产值和出口量均为全国之首。风扇产量占全国第一位,缝纫机、录音机和电冰箱居第二位,收音机居第三位,洗衣机居全国第四位。目前仍在继续引进国外的微型电脑等项目生产线,这一行业还将不断发展壮大,将成为全国主要的家用电器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十分便利。1997 年香港的主权回归祖国,大大加强了三角洲的经济实力。珠江口的油田初步勘探成果表明,这里将诞生一个大型甚至特大型的近海油田,目前已打出好几口试验性近海油井。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年均增长速度超过 20%。可以大胆预言,珠江三角洲轻工业的发展水平将可赶上上海,天津,石油化工和造船等重工业也将有很大发展,不久的将来,珠江三角洲综合工业基地在全国将越来越引人瞩目。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端,面向南海,是华南的经济中心和工业中心, 1993 年工业产值为 1142.2 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广州也是我国的南方大港。
全市面积 1665.7 平方公里,人口 687.2 万,其中市区人口 330 万。有著名的外贸港——黄埔港。
广州从秦汉以来就是南方重镇,历经 2000 余年至今未衰,长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自然条件优越,具有独特的风格,制药业,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和“广货”早就享有盛誉。广州的工业一向以轻工为主,门类齐全, 质量高,近年来大批量生产洗衣机、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等高档家用电器,其产品畅销全国。广州的冶金,化工和重型机械都形成了相当规模,广州还是全国第三大造船基地。
广州还建有一个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黄埔区东缘,离市区 25 公里,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接近人才荟萃的文教科研区。开发区以吸引外资,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信息、管理经验和培养高科技人材为主,重点放在技术开发上。在优先发展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技术工业的目标下,协调发展教育、商业、贸易、房地产事业和旅游等设施。目前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不久的将来,这里必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工业科技城。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第二大城市,位于广州的西南,离广州市郊仅几十公里,市区人口超过 50 万。佛山是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基础
良好,解放 40 余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长迅猛,近几年来佛山开辟新区,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工业产值翻了几
番,成为广东的明星城市。
佛山市的工业以轻型为主,小型集体企业是其特色。佛山是有名的丝织业城市,名牌产品香云纱享誉国内外。石湾的陶瓷全国闻名,仅次于“瓷都” 景德镇,尤其是卫生陶瓷和釉面砖成为佛山的引以自豪的工业品。电子工业近几年来发展迅猛,形成了可观的规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佛山是仅次于广州的电子工业城,并且还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
中国亚热带的东南沿海地区,濒临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在这里设立了四大经济特区,即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
深圳市原属于宝安县,东临大鹏湾,西临珠江口,南与香港为邻,是广深铁路的终点。面积 2020 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 327 平方公里,1994 年
总人口 240 多万,其中特区人口 100 多万人。此外还有 160 多万外来流动人口,深圳市已发展成总人口三四百万的特大城市。
深圳原是一个两万人口的边陲小镇,自 1979 年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开始
建设以来,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积从 2 平方公里发展到 70
多平方公里,工业产值从 1979 年的 6000 万元发展到 1993 年的 606.5 亿元, 这是改革开放的巨大硕果。
深圳之所以在短短十余年里得到巨大的发展,首先是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此外是凭借自身的优良环境。毗临香港的优越位置,在引进外资,吸引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工业原料,设备采购,产品出口以及得到海外工商信息诸方面占有地利之便。深圳的岸线长,港湾多,蛇口港已建成大型海港, 蛇口工业区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国外公司在此投资巨大。赤湾港也部分投产,水路运输方便。广深、深汕、深惠公路连结全省,广深珠高速公路的建成,更加使本地交通大为畅通。这里的河流和水库众多,不仅为农业和居民用水提供方便,而且有利于发电,支援广州,并为工业用水提供了保证。深圳的农业基础良好,有利于发展城郊农业。深圳还是一个风光绮丽的滨海城市,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城市风光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一个创汇的重要部门,1992 年旅游创汇 2.2 亿美元。
发展工业是深圳建设的重点,发展资金大部分来自外资,国家仅给少量启动资金,外资中以港商为主,欧美国家近几年来也开始大量在深圳投资。现在深圳已初步奠定了现代化的工业基础,电子、纺织、化学等工业发展突出。在大力发展来料加工工业的同时,逐步建立了一批技术先进企业。目前, 电视机、平板玻璃、铝型材、彩印塑料、激光、电脑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已成为替代进口产品。
电子工业是深圳的工业支柱,拥有近百条先进的生产线,2 万多职工, 占工业总产值的近 25%,主要生产和装配收录机、电视机、电子表、电子玩具、微型电脑、对讲机等产品,在国内家用电器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深圳市规划、投产、建设的共有八个工业区,其中蛇口工业区是交通部驻港机构招商局集资开发经营的综合性工业区,位于特区西南 30 公里处。规划中的南头石化区,将引进 500 万吨的炼油厂,30 万吨的乙烯大企业, 为珠江口油田开发服务。深圳科技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将为深圳工业走向知识密集型作出贡献,未来的深圳必将以更为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珠海市位于珠江口的西南方,位置优越,面临南海,东与香港水路相通, 南与澳门陆地相接,海域十分辽阔。它由市区香洲、珠海经济特区和斗门县
组成。创办特区十多年来,珠海已从一个以渔业为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农牧渔、旅游、商业、外贸综合发展,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市区人口约 30 万人。
珠海的工业近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1988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 20 亿元, 而且其工业正在逐步朝外向型经济转移,已有“三资”企业近百家,这些新兴的“三资”企业多为电子、家具、纺织等工业,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产品在国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现在香洲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开发区进行规划,占地 13 公顷的工业科技园正在加紧建设。
汕头是我国经济特区之一,历史上是粤东、闽西南、赣南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地和商贸进出口岸,是华南对外贸易中心之一,享有“粤东之门户, 华南之要冲”的称誉。
汕头的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其中一些产品感光相纸、胶片、超声波仪器、半导体等畅销国内市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里有“三资”企业 80 多家。汕头经济特区正在达濠岛南端,接受外商投资,兴建一座大型石化联合企业,包括每年加工原油 1000 万吨的炼油厂,每年生产 50 万吨尿素的化
工厂,年产 30 万吨的化纤,塑料原料厂和一座自备热电厂等。未来,一座宏伟的化工城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厦门位于福建南部九龙江口外,是我国著名的深水良港和侨乡,现有人口 50 多万。厦门特区范围包括整个厦门岛和鼓浪屿,面积 131 平方公里,特
区人口约 40 万。厦门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海水环绕,黄沙碧波,平丘起伏,绿树芳草,景色秀丽,为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
厦门是仅次于福州的福建省第二大城市,也是闽南的最大工业中心,工业结构属于轻型。1993 年工业产值超过 200 亿元。目前厦门已逐渐形成电子、机械、纺织、化工为支柱行业的工业城市,以电视机、录相机、收录机为龙头的电子工业系列,以彩色感光材料为龙头的精细化学工业系列,以装载机、叉车、自行车为龙头的机械工业系列为其特色。
- 西南工业基地
在亚热带地区的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为我国重要的内地工业区。在长期的工业发展中,西南逐步形成了几个工业相对集聚的区域和中心,这些中心是西南地区工业发展的核心和精华。
重庆是西南最大城市和工业基地,是西南区的水陆交通中心与电讯枢纽,地理位置优越。其所辖范围内的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其他非金属矿产分布广泛,周围地区是发达的农业区,农副产品丰富,为重庆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可靠的物质来源。
抗战时期大量工业企业内迁使重庆成为工业重镇,解放后特别是“三线” 建设,使本市工业有了极大发展。这里有相当规模的采掘和原材料加工工业, 机械工业是重庆工业的主导,其中尤以运输动力机械最为发达,其产品闻名全国。重庆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化工和有机化工工业,是全国的主要重化工基地之一。重庆还有发展迅猛的纺织工业,这四大类工业已成为重庆的支柱工业。重庆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军工企业技术装备精良,科技力量雄厚,生产潜力巨大,重庆是国务院最先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使得近年来工业发展有了更迅速的增长。
成都是四川省会,是西南区仅次于重庆的综合加工工业中心。成都作为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却不长。成都地区缺乏重工
业所必需的矿产和能源资源,然而因其地处农业发达的成都平原,长期以来成都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农副林资源来源广,品种多,数量丰富,更加上作为四川省行政中心的有利条件,所以“一五”后期起成都就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之一。50—60 年代这里兴建了成都热电厂、铁路机车车辆厂、量具刃具厂、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专业厂和西南最大的棉纺织全能厂等大中型企业。此后电子、军工及化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93 年全市工业产值达 718.2 亿元。近年,成都东北的德阳、绵阳、金堂等地也建设了一些重要工业项目,特别是机械、化工、电子等,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兴起一个现代化的川西工业区。
昆明是云南省会,地处云南东部,为贵昆、成昆、昆河三条铁路的交汇点。解放前,昆明曾是西南最重要的对外商埠,仅有的少数工业是抗战时期由沿海地区迁入的一些军工、机械、水泥、纺织及造纸小企业。解放后特别是贵昆、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后,工业有了很快的发展,1993 年昆明的工业产值达 287.7 亿元,约占云南全省的一半。昆明拥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主要是重工业,如云南冶炼厂和昆明冶炼厂是属于冶金部的骨干企业,还有昆明钢铁公司、金马农机厂、机床厂、电缆厂、重型机械厂、电机厂、磷矿和磷肥厂等 13 个大中型企业。随着大西南的开放,南昆铁路的建设,昆明作为面向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地带,其工业前景将更加发展壮大。
贵阳是贵州的省会,是贵州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贵阳的现代工业实际上是解放后才起步的,它是一个崭新的工业新城。川黔、湘黔、黔桂、贵昆铁路建成后,贵阳成了联结这四条铁路的枢纽。接着而来的大规模工业建设, 特别是 60 年代中期以后,贵阳工业发展迅猛,迅速成为西南区的一个拥有多种工业生产部门的加工工业中心,1993 年贵阳市的工业产值达 113.9 亿元。机械、冶金和化工是贵阳重工业的三大支柱。贵阳原有贵州柴油机厂和矿山机械厂等重要机械制造厂家,“三线”建设时期,贵阳是重点建设城市,众多的军工企业大大充实了本市机械及电子工业的实力。贵阳及周围地区铝土矿资源丰富,附近的乌江和猫跳河有大量的水能资源,拥有发展炼铝工业的优越条件,1958 年兴建了贵阳铝厂,年产 3 万吨电解铝,同时建设了红枫水电站,是猫跳河梯级开发的一个电站,装机容量 24 万千瓦,还修建了清镇火电站(28 万千瓦),80 年代初开始大规模兴建贵州铝厂二期工程,使贵州铝厂电解铝能力达到 11 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解铝中心之一。贵阳钢铁厂利
用重庆、昆明及本地原材料生产钢及优质型材,是全国 28 家重点钢铁企业之一。化学工业以贵州有机化工厂和贵州轮胎厂为主,这两个厂都是全国同行业的著名企业。将来随着周围地区水能、铝土、磷矿、锰矿等的大规模开发, 贵阳和附近城市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形成西南的又一个重要工业基地—— 黔中工业基地。
新兴城市渡口市位于四川西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60 年代开发以来,发展之迅速令世人瞩目,如今已成为拥有 40 万人口的工业重镇。渡口市是西南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全国十二大钢
铁基地之一。矿石基地攀枝花铁矿是攀西铁矿带中大型铁矿之一,储量 10
多亿吨,矿石含铁品位达 30%。渡口、宝鼎等地煤储量十分丰富,超过 10 亿吨,周围地区更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金沙江及最大支流雅砻江等河流的水力开发装机容量高达 4795 万千瓦,占四川全省一半以上。
如今,渡口市已成为以攀枝花钢铁公司为主体,铁矿石、煤炭开采、电
力、森林工业齐头并进的新型工矿城市,渡口已成为我国西南工业的一颗明星,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在亚热带的最西南边陲,地下蕴藏着丰富的锡矿,是世界闻名的锡矿带之一,此外,锡矿中还含有铜、铅、锌等多种金属元素。这里采锡的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以个旧为中心的锡矿工业,个旧以“锡都”而闻名中外。解放前,帝国主义列强霸占了这里的锡矿,并修建昆河铁路,把掠夺的锡运往国外,到解放前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在这里掠夺的锡达 30 万吨之多。解放
前产量最高的年份 1910 年曾达 1.2 万吨,以后又逐渐衰落,到解放初期已残破不堪。解放以来,这里的锡矿工业获得了新生,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突飞猛进,新扩建的六个大中型露天矿和三个脉矿厂共计采矿能力达 750 万
吨之多,较之解放初增加了 100 多倍,9 个选矿厂的总选矿能力为 900 万吨, 较之解放初也增加近 100 倍。冶炼能力也从解放前的 60O 吨提高到 2 万吨。除了锡矿工业外,还新建了三个炼铜、铅、镍的冶炼厂。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一座崭新的有色金属基地——个旧锡矿有色金属基地正日益展现雄姿。
- 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除石油,煤等能源资源较缺乏外, 其他资源均十分丰富。这里有丰富的铁、铜、钙、铅锌、锑、磷、汞、钛、锡、钒、铝土等近百种工业矿产,建国 40 多年来,这里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工业地区,其中尤其以冶金、纺织、机械制造、化工等大部门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规模巨大的冶金工业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钢铁和有色金属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新兴工业和高技术发展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尖端新材料。冶金工业为机械、能源、化工等部门提供门类繁多的金属原材料和新型设备的高级技术材料。我国亚热带地区工业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是拥有规模巨大的冶金工业,是我国经济腾飞和军工国防发展的主要基地之一,已经形成拥有众多大型钢铁工业基地和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的我国冶金工业集中地。
- 上海钢铁工业基地
在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有我国目前钢和钢材产量仅次于鞍钢的大型钢铁基地——上海钢铁基地,它也是国内生产中小型钢材最主要的一个基地,拥有宝山钢铁厂和上钢一、三、五厂等几个主要炼钢厂和 10 多个轧钢厂
以及铁合金厂等 28 个企业。1994 年钢产量 1060 万吨,商品材产量 800 万吨, 分别占全国的 13.1%和 13.3%。
解放前,这里仅仅只是许多小厂经营。解放后经过三次较大的改组,上钢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冶炼、加工配套,大、中、小厂连接成龙,产品专业分工比较明确的格局。上钢能生产 1300 多个钢材品种,2 万多个规格。上钢长期靠调铁炼钢,为保证铁矿来源,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在南京梅山建炼铁基地,目前每年供上海生铁约 110 万吨。此外,还从马钢、
本钢各调进 50—60 万吨,从鞍钢、首钢、武钢等也在不同年份调入数量不等的炼钢生铁。调铁炼钢,不但加重了运输压力,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用于化铁的焦炭和烧损生铁。
国家为了改造上海钢铁工业布局的不合理之处,同时为了赶上国际钢铁工业的先进水平,于 70 年代末在上海宝山兴建规模巨大的宝山钢铁总厂。它
是我国第一个成套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年产 600 万吨钢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
合企业,第一期工程已于 1985 年 9 月投产,第二期工程已于 1990 年投产,
自投产以来生产十分顺利,年产钢已达 600 万吨。目前正在实施第三期工程
建设,到 2000 年建成达到年产千万吨钢的规模。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利用外资建设企业,引进的技术是一流的,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水平,也极大地提高了上海钢铁工业在全国的地位。
宝钢拥有自己的发电系统,两套 35 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为全厂提供充足
的电力,有 4 座 50 孔焦炉,1 座 4063 立方米高炉,是全国唯一高炉容积超
过 3000 立方米的高炉,有 2 座 300 吨顶吹转炉,1 套直径 1300 毫米初轧机
及连轧机,一套 450 平方米烧结炉机。宝钢不愧是我国当前具有国际水平的最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其产品质量及工厂管理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 武汉钢铁工业基地
在长江中游的武汉市青山区,矗立着我国解放后不久新建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武汉钢铁公司,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接近铁矿石产地,与著名的大冶铁矿相距仅 120 公里,该矿可部分满足武钢的需要。武钢接近钢铁消费市场,厂区用地平坦广阔,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武钢是我国中部地区钢铁工业的一颗明星,是我国第三大钢铁企业。现有职工 13 余万
人,固定资产净值 60 多亿元。
武钢拥有较大容积的焦炉、高炉、平炉以及初轧、大型、轧板等一系列冶金设备。特别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米七轧机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用自动控制轧钢代替了手工操作轧钢。武钢主要生产中型材、薄板、中厚板、大型材、带钢等产品,目前已达到 500 万吨钢铁配套的年生产规模。其中 32 个品种获市、部、国优称号,许多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武汉钢铁公司正雄心勃勃地实施更为宏伟的目标,争创国际一流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到 20 世纪末达到年产钢铁各千万吨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人正为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 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在四川渡口市金沙江畔的崇山峻岭间,建有我国又一座著名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是我国 60 年代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新建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它的建设不仅对改善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有重大意义,而且揭开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新篇章。
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钢铁工业资源。这里钒钛磁铁矿蕴藏量达数十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的 11%,为全国三大铁矿之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除含钒、钛、铁以外,还伴生有镍、钴、镓、铬等 20 多种有色和稀有金属,是世界上少有的以钒钛磁铁矿为主体的多金属矿床。现在已经大规模开发这里沉睡的宝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丰富的资源。攀枝花、朱家包、兰尖等铁矿已经开采,已经探明尚待开采的有白马、太和等铁矿。与攀枝花相距只有一二十公里的宝鼎煤矿是优质炼焦煤产地,连同红泥煤矿及附近其他煤矿在内,煤的总储量达 10 多亿吨,完全可满足攀钢长期发展的需要。钢铁工业所需的辅助原材料也可就近供应。
攀钢所在地处于铁矿和宝鼎煤矿中间的弄弄坪,各相距 10 公里左右,有铁路相通。这里高炉林立,炉火彻夜不熄,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弄弄坪被金沙江河曲所包围,三面环水,面积只有 2.6 平方公里。这里的设计十分巧妙,不仅科学地以三大台阶方式布置攀钢的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和轧钢等主要专业厂房,而且修建了许多职工宿舍和生活服务设施。攀钢于 1965
年开始大规模建设,1970 年第一座高炉投产出铁,1971 年出钢,1974 年出产钢材。1977 年建成我国目前最大的提钒车间,提钒工艺十分高尖复杂,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能力提取钒,而攀钢人不仅从钒钛铁矿中提取了精炼钒,而且其提钒综合利用工艺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丰富智慧。
1979 年又建成我国第一座年产 5 万吨的选钛试验厂。攀枝花钢铁公司是
我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现有职工达 5 万余人,固定资产净值 14.6 亿元。攀钢拥有 3 座氧气顶吹转炉,3 座高炉,1 套初轧机,4 座机械化焦炉,4 座 130m2烧结机。攀钢人正努力突破用地狭小和运输不便的限制,争取为实现年产钢铁 400 万吨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攀登。
- 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在本区东部,长江下游之滨还拥有一座现代化钢铁基地——马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它是解放后新建的一个钢铁企业,目前已跻身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马钢利用附近丰富的马鞍山铁矿和长江北岸的淮南煤矿,东靠经济发达的沪宁杭工业区,一举发展为全国令人注目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其职工达 7 万余人,占有马鞍山市全部职工的大部分。1990 年马钢生产铁矿石752 万吨,铁精矿 268 万吨,生铁 211 万吨,钢 177 万吨,钢材 133.5 万吨,
焦炭 154 万吨。其中 37 个品种产品获国优、部优、省优称号,全年节约标准
煤 9.3 万吨,公司荣获国家节约能源二级企业。目前马钢正力图在 20 世纪末
达到年产钢铁各 300—400 万吨的远大目标而拼搏,争创国际一流的钢铁企业。
- 江西炼铜基地
本区的江西省拥有丰富的铜资源,储量超过全国总储量的 20%,这里建立了我国最大的铜业公司——江西铜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炼铜基地。其主要矿区在德兴、东乡、永平等地,位于浙赣和皖赣铁路近侧,开发条件较好, 并科学地选择居于各矿区中心和浙赣、皖赣、鹰厦 3 条铁路交汇处的贵溪市建设了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炼钢厂。该厂是我国第一座采用当前世界先进水平的闪速熔炼技术的炼铜厂,粗铜冶炼和硫酸制造由日本提供成套技术设备,阳极精炼设备由芬兰引进。其一期工程已形成 9 万吨铜的冶炼能力,
二期工程完成后,冶炼能力将达到 20 万吨,电解铜产量达到 15 万吨。江西铜业公司的兴建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建设的一座丰碑,为我国铜工业的发展增添了可喜的前景。
德兴铜矿是江西铜业公司的最大铜矿基地,该矿是一个特大型的斑岩铜矿床,但品位不高。从 60 年代开始日产 3500 吨为起点,建成一座坑内矿山,
后来发展到日产 1 万吨的露天矿。十多年来德兴铜矿累计产出精矿含铜 9 万
多吨,黄金 12 万多两,白银 2 万多公斤。该矿区还进行了扩建成每日产 3 万吨的技术改造工程,从而使铜产量跃居我国所有铜矿山的首位,也是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矿山。
- 铅锌冶炼基地
本区铅锌资源很丰富,为全国铅锌矿富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和西南两地区的亚热带区,分别占全国总储量的 28%和 31%。这里铅锌生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湖南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是我国过去开采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始建于明朝,工人不下数千人,盛极一时,1897 年被清政府收为官办。1906 年该矿用新法建成斜井工程,成为旧中国第一次由国内自己设计、自己建设
的有色金属矿山。1909 年又建成新式选矿厂,产量骤增,1907 年产锌砂达 1 万多吨,1909 年产铅达 3000 余吨。这里的湖南炼铅厂是解放前唯一的新式炼铅厂,用鼓风炉冶炼,并附设有提银和提金车间。
解放后,这里的铅锌工业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湖南水口山由原来只具有小规模铅锌生产的老矿山,发展成为铅、锌、铜采选冶(包括稀有金属铍冶炼)的中型联合企业,铅锌冶炼能力每年在 3 万吨以上。
本区的其他铅锌生产基地也得到了改建、扩建和新建,昆明冶炼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与此同时,还新建了广东凡口铅锌矿和韶关冶炼厂,湖南株洲冶炼厂。此外,广西、贵州等地也有铅锌生产。铅锌生产可谓在本区遍地开花,生产日新月异。
- 锑冶炼基地
我国锑矿储量居世界首位,而亚热带地区占有量超过全国的 85%,其中以湖南最多,占全国储量的 44%,其次广西占 25%,贵州占 7%,云南占 9
%,可谓名符其实的“锑王国”。我国的亚热带有生成锑矿的良好地质条件, 有锑矿资源矿点近 30 处,其中大的矿点有湖南锡矿山、云南木利、广西大厂和贵州独山,这四个矿区的储量就占了全国的 80%,全国的五大锑矿点这里就占了四个。
湖南新化县是我国最早发现锑矿的地方,明清时曾由民间开采,后因出口不断增加,产量逐年提高。1894 年长沙成立大成公司,开始新法炼锑,1908 年湖南商办华昌炼锑公司在长沙建厂,采用从法国引进挥发烘砂炼锑法,收集花砂(成色较低的矿砂),提炼纯锑。这时湖南省的锑业进入兴盛时期, 益阳、安化、新化等县纷纷设采矿场和生锑制炼厂,1915 年炼锑厂遍布湖南各矿山,全省纯锑产量 1916 年达到 2 万吨。但各矿区小而分散,设备简陋, 开采效率低。
解放后,这里的锑工业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锡矿山已成为采选冶合璧的联合企业,锑品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锑基地。新建的锑矿有安化渣子溪矿和桃江板溪锑矿。1965 年建成益阳锑品冶炼厂,1968 年建成新邵冶炼厂,80 年代湖南全省锑的年产量都在 2 万余吨以上。除湖南外, 本区的贵州、广西也有少量生产。这里的锑白和纯锑质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年出口 1 万吨以上。本区的锑工业正蒸蒸日上地发展着。
- 钨矿工业基地
我国的亚热带地区钨矿资源极为丰富,素有世界“钨王国”之称。尤以江西、广东、湖南三省最多。江西矿区分布于赣南 17 个县,以大庾县西华山最著名。清末明初,大庾、南康一带采钨民工达两三万人之多。1915 年这里出产的第一批钨矿进入美国市场,受到极大欢迎。1918 年钨矿产量达 5000
余吨。解放前最高产量是 1939 年,达 1 万余吨。
建国以来,本区的钨矿工业获得新生,从钨的地质勘探到矿山建设,及至钨制品的加工,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完整的钨工业体系。现已探明,在全国 200 多个钨矿区保有的工业储量,比全世界其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居世界第一位,并且还有相当数量的远景储量。而我国一半的钨矿储量集中在闻名中外的南岭矿区,这里跨赣南、湘东、粤北三地区,地域分布集中,是我国钨的主产地。1957 年起形成采矿、选矿、冶炼、合金加工完整的钨工业体系,株洲、自贡两个以生产硬质合金为主的钨加工基地,钨制品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本区的钨精矿质量上乘,自 1915 年进入国际市场以来,
已对世界市场起着控制性的影响。解放前 36 年间出口钨砂 24 万吨,占世界钨砂出口总量的 50%以上,1950—1980 年,共出口钨砂 64 万吨,最高年出口 3.5 万吨,这里是世界上主要的出口钨基地。
- 基础雄厚的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是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为原料,生产人民生活衣着用品及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所必需的纺织用品的轻工业部门。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部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
中国的亚热带地域辽阔,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为纺织工业提供了品种丰富齐全的纺织原料。这里棉花、毛、丝蚕、麻等产量丰富,化学纤维工业也发达,纺织工业的历史十分悠久。70 年代中期以来,这里的有机合成工业发展壮大,开拓了以石油、天然气、煤、木材为原料的化学纤维原料资源。本区劳动力资源充足,不少地方具有悠久的纺织历史及其成熟的技术传统,不仅能更大地满足国内广大地区的消费市场,还有愈来愈多的优质纺织品进入国际市场。本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为纺织工业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本区纺织工业不仅发展历史早,规模也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部门十分齐全,拥有许多棉、毛、丝、麻和化纤纺织工业,几乎分布全境城乡,并且随着原料产地和各地技术发展水平提高进而形成了众多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有最先进的纺织厂。
- 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苏沪浙三省市)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优越的经济、交通和对外贸易条件,为纺织工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祥地和生产中心之一,也是我国目前基础最好、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纺织工业基地。这里 1500 多个纺织生产企业遍布全地区,棉、毛、丝、麻、化纤、纺机各行业的生产能力与产品产量均占全国同类总额的 30%—50%以上,而且设备利用率、产品加工深度都居全国最优之列,尤其是印染后整理水平和质量更为突出。本区生产的纺织品除满足区内消费外,还大量调往全国各地和进入国际市场。这里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可谓星罗棋布,主要大中纺织生产中心集中在江浙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地带。纺织生产还广泛实行了一条龙协作和专业化分工, 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0%以上。
上海是本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纺织工业中心,同时是国内最大的纺织品销售市场。棉纺绽能力、印染能力分别占全国的 10%和 15%,化纤、呢绒和丝织品产量也都占全国重要地位。上海还是我国最大的化纤生产中心,上海石化总公司拥有化纤生产能力达 30.5 万吨。
江苏省的纺织工业生产规模仅次于上海,棉纺绽能力、纱、布产量均居全国之首,印染布、呢绒、麻袋、丝织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化纤及生丝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纺织品出口收购总值占全国的 13.3%。省内几乎各县都有不同规模的纺织生产企业,而又以长江沿岸地带最为集中,南京(毛、化、棉、针织),无锡(棉、毛、丝、麻)、常州(棉、毛)、苏州(丝、毛)、南通(棉、毛)、镇江(丝、化)及江阴、盐城等十几个城市都是省内重要的大中型纺织生产中心。苏州被誉为我国“三大绸市”之一,常州、南通、无锡等地的纺织产品更是销往全国各地。江苏的长江沿岸及滨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太湖流域则是我国著名的桑蚕产地。早在汉
代,这里的丝绸就通过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销往西亚及欧洲,令西方王室为之倾倒。近年来,江苏省丝纺工业广泛采用了化学纤维原料,进一步促进了丝纺工业的发展。
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桑蚕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黄麻产地,历史上就是我国最大的丝纺织和黄麻纺织生产基地,素有“丝绸之府”之称, 丝纺织和麻纺织是浙江纺织工业的主要部门。1993 年浙江省丝织品和麻袋产量占全国同类产量的 24.1%和 15%,均居第一位。浙江有许多著名的纺织城,富饶的杭嘉湖平原有杭州(丝、麻、棉)、嘉兴(丝、毛)、湖州(丝) 及宁波(棉)、绍兴(丝)等城市。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纺织能力已很饱和,棉花生产与消耗基本平衡, 羊毛原料 90%靠调进,而桑蚕、黄麻原料则仍需要建设新的生产基地,以稳定生产规模。发展本区纺织工业的潜力和途径在于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供应基地,进一步发展化纤工业,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 新兴棉纺织工业基地——鄂中地区
鄂中的纺织工业是 50 年代以后陆续兴建起来的,它位于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汉平原棉产区四周,这里棉花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湖北的纺织工业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两个大型纺织工业中心, 并形成了集中的“纺织城”和纺织工业区。鄂中棉纺织工业基地近年来还大力发展了毛、丝、麻、化纤等纺织行业,特别是黄红麻生产近几年发展迅速, 全省麻袋产量占全国的 6.1%。湖北的襄樊化纤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人造纤长丝生产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同类产品生产能力的 30%。新兴的鄂中纺织工业基地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力争产品大量打入国际贸易市场。
- 内地原料产区的纺织工业中心——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内地重要的产棉区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桑蚕产区,棉、丝纺织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十几年来,四川棉花、蚕茧生产稳步发展, 桑蚕茧产量跃居全国首位,生丝产量占全国的 27.3%,每年都有大量生丝调往上海、江苏、天津等丝纺织中心。重庆市的毛纺能力较强,化纤能力更是重要,生产能力占全国的 7.2%。四川盆地的主要纺织工业城市有重庆、成都、南充、绵阳等。
- 华南纺织新星——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素有“蚕桑鱼塘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桑蚕产区和丝织工业基地之一。桑蚕茧、丝织品产量分别占全国的第四、第六位。这里拥有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广州历来是我国对东南亚、日本、港澳等地区的主要外贸口岸,丝织品的出口比重高,达 50%,而生丝出口量占生产量的比重更高达 90%。近年来,随着化纤原料的推广应用与红麻种植面积的扩大,本区的针织行业和麻袋编织行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日益发展成我国纺织工业的新星。
- 门类齐全的机械制造业
机械工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装备部的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进步很大程度决定于机械工业提供的装备水平。作为现代技术进步主要标志的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等等, 都要依靠机械工业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技术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能力的大小和技
术水平的高低。
中国的亚热带地区工业开发历史较早,解放前就有相当的机械制造基础,解放后经过 40 余年建设,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我国重要的机械制造工业基地。这里每年制造数以十万计的汽车,数以百万计的拖拉机,大量的船舶和飞机,先进的发电及石油化工设备,数以万计的金属切割机床及各种金属加工机具,为化工、纺织、冶金及建筑部门提供了各种机械设备和装置。这里数以万计的机械工业企业遍布全区,是我国机械工业制造的主要地区。
本区是我国近代机械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自 19 世纪 40 年代起,外国资本在广州黄埔、上海、厦门、福州等地相继建立船舶修造厂,1845 年英国人在黄埔所设的柯拜船舶厂,是我国最早的一家外资机械厂。19 世纪末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官办的大部分企业均在本区,如 1861 年创办的安庆军械所, 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机械厂。1863 年在上海、苏州创办的三个洋炮局,随后 1865 年建立的规模巨大的江南制造总局,同年又建立的金陵制造局,从事军械生产。1866 年在福州建立福州船政局从事轮船制造。这些早期的机械工业均在本区,为本区的机械工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解放后,本区的机械工业突飞猛进,机械工业从修配性质发展成为一个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工业部门。在改造老的工业基地的同时,又建立了一批新的机械工业基地。上海、无锡、武汉、湘潭等地机械工业得到加强,又新建了合肥,株洲、柳州、贵阳、成都、南昌、重庆、十堰等新的机械工业基地。
- 汽车工业
汽车制造是机械工业的一个极重要的部门,在本区,汽车制造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国三大汽车生产基地就有两个在本区,即十堰的东风汽车公司和上海的桑塔纳大众汽车公司,还有众多的中小型汽车厂和专用汽车厂遍布全区。
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于 1969 年在鄂西北的十堰动工,
1975 年建成 2.5 吨越野汽车生产线,以后又大量生产 5 吨中型载货汽车。东
风牌 5 吨载重汽车,都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中型载重车,它具有马力大、耗油低、座位舒适、视野开阔等优点,多次获部优产品称号,产品畅销国内,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 30%以上。目前汽车年产量达 10 多万辆,80 年代末成立了以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主体,联合全国 28 个省市的 282 家企业组成的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不仅生产东风系列产品,还生产其他系列产品。生产东风汽车产品由联营公司统一领导, 组织生产,第二汽车厂在联营中发挥龙头作用,给联营的企业提供优质零部件,传授先进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东风汽车公司已具备 61 种基本型和变型汽车,11 个大类和 91 种改装车的生产能力。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联营公司正在武汉沌口与法国合资建设年产 30 万辆轿车的总装备基地,即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是我国三大轿车基地之一。第一期工程已于 1996 年建成,达到了年产 15 万辆的生产能力,到 2000 年达到年
产 30 万辆的生产能力。目前为装备工厂配备的交通,能源及排水排气设施和生活服务设备已经完成,大批外商正投资该厂。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兴起一座规模宏大的轿车城。
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是我国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合资兴建的汽车基地,也是我国定点的三大轿车基地之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已消化吸收德国桑塔纳
轿车制造技术,努力争取国产化,其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已达到 90%以上,到90 年代初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已形成年产桑塔纳轿车 10 万辆的生产能力, 其产品畅销国内市场。目前,大众公司正力争使国产化率达到 100%,整个汽车所有零部件由自己生产,并到 2000 年达到年产 30 万辆的新台阶而努力奋斗,争创国际一流的汽车工业基地是上海大众公司的奋斗目标。
南京汽车厂是国内汽车生产的大型企业,拥有许多先进的加工设备,引进意大利菲亚特汽车集团轻型系列车技术生产的 SKD 轻载重车,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南京汽车厂拥有多条装配生产线,是我国著名的轻型汽车生产基地。
- 造船工业
本区造船工业也是机械工业中的重要部门,不仅能生产大型远洋货轮, 也能生产内河航运轮船。解放前这里只能修理船舶,解放后有重点地扩建了江南、沪东、上海、武昌等老的骨干船厂,同时新建了广州、黄埔等新船厂, 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船舶制造工业。1965 年上海江南造船厂自行设计并全部用国产材料和设备建造了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到 70 年代初已能批量生产万吨级以上的“风字号”“阳字号”远洋货轮。此后又在江南造船厂建成了一个五万吨级的船坞,进一步扩大了本区大型船舶的制造能力,为结束我国长期来远洋运输主要依靠租用外轮的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来,本区已逐渐形成了上海、福州、广州、武汉、重庆等造船工业基地。其中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造船工业中心,大中型船舶制造能力占全国一半,武汉是我国内河船舶的最大制造中心。
- 电器工业
本区电器工业力量雄厚,技术先进,是我国电器工业(包括发电设备) 的重要分布地区之一。特别是上海的电器工业发达,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上海在旧中国时期的电器工业十分弱小,解放后“一五”期间建设了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和锅炉厂,成为火力发电设备、大中型电机的重要基地,同时上海电缆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一批企业的建成,扩大了上海电器工业的能力。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本区的电器工业又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四川建成了一批发电设备厂,成为全国三大发电设备厂之一,并建成有四川东方绝缘材料厂、常州绝缘材料厂等。近年来,发展势头引人注目的是常州无线电总厂, 它是我国生产收录机和通信、雷达设备的骨干企业,主要生产各式各样的收录机、多种短波通信机、雷达等产品。星球牌收录机在历届全国收录机质量评比中先后有 8 个产品获质量奖,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并远销中东、西欧、非洲、亚太地区等十多个国家。常州无线电总厂制造的调频小电台一级短波接收机、声码器等通讯设备和雷达广泛应用于外文、新闻、公安、航海、交通、渔业以及工矿企事业单位,该厂是我国电器工业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 仪器仪表工业
仪器仪表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机械工业的重要部门, 解放前只在本区沿海几个城市有少数小型仪表修造厂,生产一些简易产品。经过 40 多年的建设,本区已形成规模巨大,设备完整的仪器仪表工业体系,
能为装机容量 30 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年处理
500 万吨原油的炼油厂等大型工程项目提供成套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可
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单位,提供一般常规测试、计量、分析用仪器和实验设备;也能提供各种大型精密测试仪器和设备,如 80 万倍电子显微镜等; 为国防军工技术及常规武器的研制、测试提供设备,如卫星地面测控系统。还为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各种照相机、电影设备和器材等。
上海是本区也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仪器仪表工业基地,处于领先地位, 已成为门类齐全,水平较高的综合性仪器仪表工业基地,占全国仪器仪表总产值的 25%。居全国第二、第三位的也在本区,其中江苏居第二位,产值占10%;浙江居第三位占 8%。江苏省的重点产品是精密光学仪器和生化仪器; 浙江省除电度表、水表等家用表居全国重要地位外,教学用光学仪器是其重点产品。四川居第五位,产值占全国 6%,位于重庆北碚的四川仪表总厂较为著名,是个以工业自动化仪表为主体的综合性生产科研基地。本区还有散布各地的中小型仪器仪表工业,如贵州省会贵阳是生产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随着经济特区的兴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日益发展,在深圳、厦门、广州、湛江、佛山等城市,新建和扩建了一些仪器仪表企业,生产照相机、复印机、分析仪器、光学仪器等水平较高的产品。可以预见,本区的仪器仪表工业在将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 异军突起的化工工业
中国的亚热带地域广大,拥有广泛的化学工业原料,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盐、硫铁矿、磷矿、钾盐、石灰石、硼砂、重晶石、芒硝等矿物,可以发展多种化工部门。本区农业历史悠久,粮食产量多,商品率高,有许多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可以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学工业。近年来,本区化学工业得到飞跃的发展,在全国占有突出的地位,可谓是异军突起的化学工业,与冶金、机械、纺织并驾齐驱,成为本区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是生产化工产品很古老的国家,古代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在唐代就已传到了欧洲。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直到清朝晚期才开始萌发,而且多出现在本区的东南沿海一带。1840 年以后,在帝国主义的枪、炮、油、药的冲击下, 在东南沿海一些主要城镇开始出现化学制药及硫酸等生产厂家。从 1866 年起,在上海、苏州、南通等城市以及广州相继建起制药厂,这是本区近代化学工业的开端。1889 年在上海设立江苏药水厂,生产硫酸和硝酸,此外,还出现了与生活有关的日用化学生产,大都在这些城市里出现。1929 年在上海天原电化厂开始用电解法生产烧碱,同时生产盐酸。以后,又在广州等地开始生产电解烧碱。上海成为当时全国的制碱中心之一。这一时期硫酸工业也在本区建立起来,广西梧州及广州建立了两个硫酸厂,原料取自广东英德及清远的硫铁矿,产品主要供应两广制药、皮革、兵工厂的需要。1930 年还在上海兴建了开成造酸厂,上海成为全国造酸的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的 60
%。
在基本化工生产的基础上,油漆、橡胶制品、染料等也相继诞生,本区的上海、广州、福州是主要中心。1934 年创建我国第一个合成氨联合化工企业——南京永利铵厂,即现在的南京氮肥厂,这是一座以硫酸铵为主产品, 以硝酸、硫酸、硝铵为辅助产品的当时远东第一流的大型现代化联合企业。它的创建是我国近代化工发展的里程碑。从此,中国化工的两翼——酸与碱初步形成,并开始生产化肥。
解放前,本区的化学工业虽然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化工基础十分薄
弱,生产门类少,产量小,化工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型的甚至是作坊式的工厂, 产地集中在上海、南京、广州等沿海城市。
解放后,本区的化学工业得到新生,是国家重点投资化工的地区。50 年代,本区兴建了上海吴泾、浙江衢州、湖南株洲、四川成都等重点化工厂, 使本区的硫酸、纯碱、烧碱、化肥等生产能力大幅度增加,同时还开拓了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有机合成生产。这一时期相继开发了广东英德、湖南七宝山、江苏云台山、广东云浮的硫铁矿,制酸技术得到改进,广泛利用冶炼烟气制酸,湖北大冶、安徽铜陵、浙江衢州等地建设了大中型的硫酸厂。四川自贡和湖北应城先后兴建了制碱厂,在湖南株洲、南宁、昆明及南通、葛店、宜宾等长江沿岸建立了氯碱厂。本区的化肥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在成都、上海建立了以炭碳为原料的氮肥厂,磷肥也发展起来,江苏锦屏磷矿和南京年产 40 万吨普钙工厂也建立起来。
1966 年第一座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 10 万吨合成氨厂在本区的四川泸州建成投产,这是我国利用天然气生产化肥的开端,从此揭开了我国天然气化工的新篇章。云南、贵州等地同一时期也建成了大型磷矿,在水陆交通方便的昆明、柳州、湛江等地陆续建成大中型磷肥厂。
70 年代以来本区的化学工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在化学矿和基本无机化工产品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出现了新型的石油化工工业,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从国外引进 30 万吨合成氨的成套大型设备共 13 套,大都布置在本区,分别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其中以天然气和油田气为原料的有四川化工厂、泸州天然气化工厂、云南天然气化工厂、贵州天然气化工厂;以炼油厂的轻油为原料的有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南京栖霞山化肥厂、洞庭氮肥厂、湖北化工厂和安庆石油化工总厂。1979 年这些大厂全部投产,极大地提高了本区化学工业的规模和水平,成为全国化学工业的主要产区。
作为现代化工产品的乙烯生产代表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从乙烯出发可以加工成几百种中间产品和制成品,我国乙烯生产规模在 70 年代末十
分小。国家在 80 年代初决定从国外引进四套年产 30 万吨乙烯的成套设备装备四个大型企业,其中就有两个在本区,即南京大厂镇和上海金山石化总厂, 在 80 年代末全部建成投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石油化工的规模和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本区化学工业已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和完善的结构, 并形成了几个集中的水平先进的化工中心。以上海和江苏南部为本区最集中,大中型骨干企业最多,化工行业结构复杂,生产水平高的两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两个化工基地。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发祥地,目前已成为一个门类齐全、自给配套程度较高、技术先进、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主要产品合成纤维、烧碱、油漆、醋酸、轮胎均居全国产量第 1 位。
上海的化工从城区逐步推向近远郊区,解放前化工行业都在旧市区,分布零散,与居民区犬牙交错。解放初期在近郊区集中建设了高桥、吴泾化工区,前者以石油化工、染料、农药为主,后者以煤化工和海洋化工为主,生产氯碱、硫酸、化肥等产品,80 年代向远郊区发展,在西南部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开辟新区,建成年成 30 万吨乙烯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
上海的化工大企业众多,集聚程度高,集中了全国 12%的大型化工企业,主要大型企业有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公司、天原化工厂、高桥化工厂、上海化工厂等,大量的精细化工产品远销祖国各地,
还远销到国际市场上,成为重要的化工产品出口基地。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个拥有五万多职工的大化工厂,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合成纤维、乙烯、塑料和基本化工原料的大型联合企业,是我国化工行业的佼佼者,大量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全厂 40 套生产装置,就有 26 套生产装置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全厂有 29 种产品分获部优,大量产品远销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江苏是我国第二大化工基地,尤以化肥、农药生产为特色,分别占全国的 13.3%,居首位。塑料加工,有机化工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以南京最为集中,另外还有仪征、苏州、南通、常州等地也是有名的化学工业企业分布地。
南京化工基地是我国著名的化工基地,有“化工城”之称。位于南京市东北郊的长江两岸,在解放前,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化肥厂——永利铵厂。解放以来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发展,特别是 70 年代末鲁宁输油管线修通以后, 石油化工发展极为迅速。主要产品有烷基苯(占全国 60%),硫酸(占全国8%)、以及磷肥、合成氨等。这里耸立着我国著名的综合性化工联合企业—
—南京化工公司。是化工部骨干企业,拥有职工 3 万余人,该公司设备许多
由德国引进,拥有年产 20 万吨我国最大的硫铁矿制酸装置。在其产品中,硫酸、磷肥和化肥催化剂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不愧是我国化工企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南京化工基地在长江南岸燕子矶——栖霞山一带还有一个以氯碱生产为主的南京化工厂等,以后陆续建设了炼油厂、长江石油化工厂、钟山化工厂、塑料厂、栖霞山化肥厂和南京烷基苯厂等大型企业,组成金陵石油化工生产联合体,各企业都从石油原料出发,生产各种化工产品,80 年代兴建的年产30 万吨乙烯先进配套装置已投产,建成后每年向与它相距 30 多公里的仪征
化纤厂供应 60 多万吨轻油原料,该基地年产 18 万吨聚酯,这里已成为举国瞩目的特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基地。
本区的另外一个目前发展引人注目的大型化工基地是四川盆地化工基地,位于成渝铁路沿线与长江两岸,是我国最大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综合性化工基地。它生产的产品多样,其中合成氨、维纶、硝酸和甲醇等畅销国内, 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四川天然气化工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四川盆地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成渝铁路与长江天然水道沟通省内外,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对化肥等产品需求量大。这些优越的条件使四川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之一。
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和纵横交错的输气管道的铺设,在盆地南部、中部和东部的主要产区,先后建设了一系列大中型化工企业。泸州天然气化肥厂位于长江南岸纳溪镇,是 60 年代初从国外引进设备(年产合成氨 10 万吨,尿素 18 万吨)建设的我国第一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化工厂,70 年代又把引进的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和 48 万吨尿素装置建在本厂,从而成为全国重点化肥生产企业。位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青白江畔的金堂镇,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化肥生产厂——四川化工总厂,也是我国三大催化剂生产基地之一,70 年代由煤改用天然气为原料,是我国引进的十三套大型化肥装置之一。
在泸州天然气化肥厂东、西两侧相距不很远的地方,还建有两个同样年产 30 万吨合成氨的大型化肥厂——贵州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和云南安边天然气化肥厂。这里化工厂众多,可谓全国大型化肥厂最集中的地区,被誉为“化
肥带”。在釜溪河畔的名城自贡,那里天然气和井盐资源丰富,从战国到秦朝,这里就出产优质井盐,名扬海内。50 年代末建成以生产氯碱为主的鸿鹤化工厂,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生产胶片原料甲烷氯化物和纯碱、烧碱的重点企业。此外,四川维尼纶厂和长寿化工厂位于长江北岸的长寿,分别是我国生产维尼纶、甲醇和氯丁橡胶的大型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