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湖密布的水文环境
中国亚热带气候湿润,是中国外流区的主体(图 2—9)。纵横交错的山脉,或成为河流的导源地,或成为水系的分水岭。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长江,源远流长,支流众多,亚热带的大多数河流都属长江水系。宜昌以上,长江上游段有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河流汇入;在宜昌至湖口的长江中游河段,河道迂廻曲折,其间接纳了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诸河;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修诸水;并汇
集了陕南、豫西南、鄂西北径流的汉江水系。在湖口以下的长江下游河段, 江面逐渐展宽,但支流短小,较为重要的支流有青弋江、秦淮河、浏河、黄浦江等。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淮河,原虽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以淮阳山地及皖北丘陵与长江分界,自成水系。但因黄河夺淮,挟带的大量河沙淤高了淮河河床,使中游河槽变成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堵塞,水流主要注入长江,实际上已变成长江的一条支流。
中国亚热带南部,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珠江水系包括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其中西江最长,通常视为珠江的主干。天目山
—怀玉山—武夷山以东的浙闽地区,属闽浙水系,是由一系列独流入海,源短流急,水量丰富的河流组成。其中以闽江、钱塘江、瓯江、灵江、飞云江等较为著名。以云岭——六诏山为界,属西南水系,其区内多山,河流深切, 岭高谷深。受构造控制,河流多呈南北走向,山区性河道特征突出,径流丰富,含沙量少,其中以澜沧江、元江、怒江为最重要,它们南流出境,形成国际河流。
外流流域:Ⅰ.太平洋流域:1.黑龙江水系,2.黄河水系,3.长江水系,4. 珠江水系,5.图们江、鸭绿江水系,6.辽河、海河水系,7.淮河水系,8.东南沿海水系,9.澜沧江、元江水系;
Ⅱ.印度洋流域:10.怒江、雅鲁藏布江水系; Ⅲ.北冰洋流域:11.额尔齐斯河水系.
内陆流域:12.内蒙古区,13.柴达木区,14.甘新区15.藏北区,16.乌裕尔河内流区
中国亚热带河网结构以树枝状水系最为发育,这与山地、丘陵地貌广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岩性均一的地方,如四川盆地,树枝状水系尤为典型。亚热带东部平行排列的东北—西南向褶皱断裂构造,使许多山地河流发育成标准的格子状水系,如浙闽水系便是一例。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受人类长期活动影响,水系呈纵横交错的网状。在云贵高原岩溶区,由于潜流发育,出现许多断尾河、断头河。
亚热带地区河网密集,各地河网密度均在 0.3—0.4 公里/平方公里以
上。其中,长江三角洲达 6.38—6.70 公里/平方公里,是中国河网密度最大
的地区。就全地区而言,武夷山、雪峰山以东大多超过 0.5 公里/平方公里;
以西一般为 0.3—0.5 公里/平方公里,但成都平原达 1.23 公里/平方公里,
滇西南 1.0 公里/平方公里,黔西岩溶地区 0.3—0.4 公里/平方公里。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亚热带地表径流十分丰富。径流深一般在 500—
1200 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与降水大体一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径流深度
最大处为武夷山,超过 1600 毫米,九岭、罗霄山、雪峰山以及长江三峡以南
山岭,一般在 1100—1200 毫米以上。赣江盆地不及 700 毫米,川黔山地少于
600 毫米,长江中下游平原只有 500 毫米左右,湘江盆地不及 500 毫米,大
娄山西段及山南在 450 毫米以下,四川盆地不足 350 毫米,南襄盆地只有 200 毫米左右。就径流系数而言,在长江以北为 30%—50%,南襄盆地和洞庭湖周围不足 40%;长江以南,大都在 50%—60%之间;浙闽山地、江南丘陵、巫山、南岭山地等在 60%—70%;川西山地更高,可达 80%。但贵州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不足 50%。总体来看,河流水量丰富。
长江干流为亚热带最大的河流,也是全国最长的河流,其年径流量平均达 9790 亿立方米,占全国的 36.8%,相当于黄河年径流总量的近 20 倍。其支流中,径流量超过黄河的就有雅砻江、乌江、岷江、嘉陵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八条之多。闽江流域面积只有黄河的 8%,可是年径流量却比黄河多 8%,钱塘江流域面积只相当于黄河的 7.2%,而年径流量却达黄河的81%。
中国亚热带河流尽管径流量普遍丰沛,但在时间上分配很不均匀。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其径流量受季风进退造成的雨带移动影响明显。由于雨带自南向北推移,所以河流自南而北先后进入汛期。南部自 4 月起江水开始高涨,5、6 月份大部分河流进入洪峰期,即“梅汛”。长江上游及江北,洪峰期一般出现在 7 月或 8 月。东南沿海诸河,例如瓯江、闽江、珠江等,由于夏秋之交的 8、9 月,常有台风登陆,故在台风雨影响下常出现秋汛。整个亚热带河流汛期,北部在 6—9 月,历时 4 个月,南部在 4—9 月,长达半年。由于汛期南北先后有别,本区主要干流长江各支流呈南北分布,故有利于干流泄洪。但极少数年份,雨带在长江一带停滞过久,尤其是当四川盆地与汉江流域同时出现洪峰时,长江干流及附近湖泊水位猛涨,易造成洪水灾害。亚热带也是中国湖泊最为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及沿
海一带,湖泊星罗棋布。在枝江与武穴之间,发育于长江、汉水两岸广大冲积、淤积平原之上的江汉湖群曾有千余个湖泊。建国后至 70 年代,这里曾掀
起围湖造田热潮,湖泊面积锐减,残存下来的湖泊也仅有 600 多个。主要湖泊有洞庭湖、洪湖、汈汊湖、梁子湖、长湖等。在武穴与大通之间,分布有赣、皖湖群,主要湖泊有巢湖、南漪湖、石臼湖、固城湖等。茅山以东还有太湖湖群,包括太湖、洮湖、淀山湖、滆湖等主要湖泊。镇江以北,大运河沿岸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白马湖等组成江淮湖群。这些湖泊大多与长江相通,是长江洪水调蓄的天然水库,不仅在水文特性上与河网关系密切, 而且形成与发展也同河流息息相关。虽然一些主要湖泊是在构造断裂陷落基础上形成的,也有许多湖泊本身是河流的产物,或由于泥沙隔断海湾,由泻湖演变而来。由于河流冲积作用,湖泊淤积很盛。湖底平坦,平均水深不足4 米,属浅水湖类型。长江中下游,不仅湖泊众多,而且拥有不少著名的大湖。洞庭湖建国前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但由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湖面自 1932 年的 4700 平方公里,减至 70 年代的 2820 平方公里,而面积 3583 平方公里的鄱阳湖,成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太湖、洪泽湖、巢湖也属我国五大淡水湖之列,湖泊面积分别为 2420 平方公里,2069 平方公里和 820 平方公里(表 2—2)。
亚热带西部的云贵高原湖泊,与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对比明显。其大部分为地层断裂陷落而成的构造湖和石灰岩溶蚀湖,海拔较高;湖水较深。例如, 著名的滇池,洱海、抚仙湖都是地堑式湖盆,湖面高程在 1800 米以上,湖水
深度超过 6 米,其中,抚仙湖深达 151.5 米,是我国仅次于长白山天池的第二深湖(表 3—2)。岩溶湖以贵州为多,其湖面较小,湖水较浅,形状近似圆形或椭圆形,地面一般无排水道;地下往往与暗流相通。
亚热带水量丰富的河流、湖泊,是其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也蕴藏着丰富的水量与水能资源。
表 2 — 2 中 国 亚 热 带 的 主 要 湖 泊
湖名 |
所在省区 |
面积(km2) |
湖面高程(m) |
最大水深(m) |
容积(亿 m3) |
---|---|---|---|---|---|
鄱阳湖 |
江西 |
3583 |
21.0 |
16.0 |
248.9 |
洞庭湖 |
湖南 |
2820 |
34.5 |
30.8 |
188.0 |
太 湖 |
江苏 |
2420 |
3.0 |
4.8 |
48.7 |
洪泽湖 |
江苏 |
2069 |
12.5 |
5.5 |
31.3 |
巢 湖 |
安徽 |
820 |
10.0 |
5.0 |
36.0 |
高邮湖 |
江苏 |
775 |
7.0 |
3.2 |
22.3 |
洪 湖 |
湖北 |
402 |
25.0 |
3.5 |
7.5 |
梁子湖 |
湖北 |
334 |
17.0 |
4.5 |
5.7 |
滇 池 |
云南 |
297 |
1885.0 |
6.0 |
15.0 |
洱 海 |
云南 |
246 |
2000.0 |
21.0 |
29.5 |
抚仙湖 |
云南 |
217 |
1875.0 |
151.5 |
173.5 |
草 海 |
贵州 |
24 |
21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