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利用潜力巨大
中国亚热带地区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地面积狭小。按亚热带 14 个省(市、
自治区)资料统计分析,在全区土地面积中,山地占 57.6%,丘陵占 18.4
%,平地占 24%,丘陵山地面积合占 76%,远高于全国平均 66%的水平。受土地自然结构的控制,全区宜林地多,耕地或宜耕地少。按《1∶100 万土地资源图》资料分析,亚热带土地资源中宜农耕地占 30.2%,宜农林牧土地占 19.5%,宜农林土地占 2.71%,宜林牧土地占 19.91%,宜林土地占 32.57
%,宜牧土地占 5.17%。各类宜林土地资源面积共计占其土地面积的 57.14
%,比全国平均水平 34.87%高出 22.27 个百分点。
亚热带地区现有耕地约 6.7 亿亩,人均耕地不足 1 亩,低于全国 1.24 亩的平均水平。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短缺(表 3—3)。根据土地资源评
价研究,亚热带各省区目前共计仅有耕地后备资源 6650 万亩,其中质量好,
易建成基本农田的一等地仅 13 万亩,75%以上的后备耕地资源,属土地质量差,限制因素多的三等地,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改造后才能开垦和建设基本农田,或要在严格保护下才能进行种植,否则容易发生土地退化。
亚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及其在生长季内配合俱佳,生物生长旺盛,土壤有机质积累较快。从总体上讲,土地质量较好,土地自然生产力较高。以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为例,据测算,一般森林每年每公顷的生物生长量在 10—20
吨以上,林木年生长量 6—10 立方米/公顷,粮食经济产量可达 1500—2000 公斤。土地的更新能力也很强,被破坏的土地如果仍保留有一定厚度的表土, 并不再继续破坏,一般 3—5 年就可恢复植被。
亚热带地区由于山地丘陵多,地形比较破碎,土地类型多样。除平原外, 其地块形态大多狭小,山、丘、盆、谷交叉分布,地表组成物质、海拔高度、山川走向、坡度和坡向等的不同,以及对光、热、水、土各种土地要素的重新组合分配,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的这种特点,往往使多种土地类型和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一个小范围内共存,适宜于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商品基地的建设,在重视农业生产地域专门化的同时,应充分注意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的发展。
表 3 — 3 中国亚热带主要省区耕地及其后备资源
省(区) |
耕 地(万亩) |
人 口(万人) |
后备耕地资源(万亩) |
其 一等地 中 (万亩) |
二等地(万亩) |
三等地(万亩) |
---|---|---|---|---|---|---|
上 海 |
481.4 |
1340 |
— |
— |
— |
— |
江 苏 |
6825.0 |
6844 |
27.74 |
12.94 |
14.80 |
— |
浙 江 |
2572.3 |
4202 |
141.81 |
— |
116.85 |
24.96 |
安 徽 |
6530.2 |
5761 |
119.70 |
— |
3.42 |
116.28 |
福 建 |
1852.0 |
3079 |
111.96 |
— |
83.91 |
28.05 |
江 西 |
3515.6 |
3865 |
1318.90 |
— |
221.78 |
1097.12 |
河 南 |
10380.0 |
8763 |
102.43 |
— |
60.16 |
42.27 |
湖 北 |
5187.7 |
5512 |
95.62 |
— |
84.91 |
10.71 |
湖 南 |
4965.3 |
6209 |
785.95 |
— |
177.58 |
608.37 |
广 东 |
3779.7 |
6439 |
536.49 |
— |
72.52 |
463.97 |
广 西 |
3919.3 |
4324 |
1087.74 |
— |
271.42 |
816.32 |
四 川 |
9421.1 |
10897 |
402.67 |
— |
4.68 |
397.99 |
贵 州 |
2779.3 |
3315 |
385.54 |
— |
122.4 |
263.14 |
云 南 |
4287.6 |
3782 |
1531.89 |
— |
393.14 |
1138.75 |
全 国 |
143480.4 |
115823 |
50924.24 |
1597.53 |
24926.18 |
24400.53 |
资料来源:耕地、人口引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2 )》;后备耕地资源各项数据引自《中
国 1 ∶ 100 万土地资源图土地资源数据集》, 1991 。
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不仅存在着水平地带性差异,而且垂直分异比较突出。以东部丘陵山区为例;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地主要是用材林、水保林、
薪炭林等,也有少量的茶林。在一些 1000 米以上的山顶部位常有草甸和矮林;500—800 米的低山地主要为用材林,但笋竹、茶叶等经济作物比重较大, 耕地也占一定比例;300—500 米的高丘地,除坡度较大的地方以用材林为主外,主要是经济林、竹和茶、果、桑,农耕地分布也很广泛;100—300 米的
低丘地(包括部分岗台地)是农耕、经济林并重的层带,其中 100—200 米以下的河谷平原则主要是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地。在平原湖区, 虽然地表起伏不大,但以湖泊为中心向四周逐渐抬高的地势,对于地下水位、土壤的发育、作物的选择亦有明显影响。因地制宜,开展湖区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以湖垸为单元,由高向低按庭园旱作圈、稻作圈、易涝圈、水体圈开展农业生态设计,合理开发,亦为其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式。西部地区,地形起伏较东部显著,立体农业结构更明显,耕地分布多在 2000 米以下,森林分
布上限为 4400 米,林线以上为天然牧场。
亚热带土地利用现状仍存在着种植业用地精耕细作,利用充分;林牧资源粗放经营,开发不足等情况和问题。对耕地的片面追求面积增长,毁林开荒,过度围湖造田,往往使生态平衡破坏,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考察队调查,建国以来亚热带东部丘陵区非耕地表土层平均减少3—5 厘米,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 50 年代平均下降 0.5%—1%,耕层变浅
了 3—4 厘米,土壤营养元素比例失调,浙、赣、湘、闽、粤等省以及豫南、
皖西、鄂东北地区,每年流失表土约 6 亿吨,其中流失有机质约 900 多万吨,
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约 1000 万吨,水土流失成为土地退化的主因。在平原湖区,过度围湖垦殖,不仅使水产资源遭受严重损失,而且因围湖湖面减少而导致调蓄功能下降,稻田次生潜育化面积增大。目前受渍害的稻田约占水田总面积的 15%。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现象也不鲜见。亚热带许多地区农田生态系统能量产投比一般在 1.50 以下,低于全国 1.66 的平均水平。增加土地投入,用养结合,发挥土地潜力,其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