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关重要的山区开发

中国亚热带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 76%(高于全国平均66%的水平)。从生态观点看,山区是江河之源,森林立身之处,野生动物的栖身之地,矿产资源集中产地,也是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山区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未得到很好利用,贫困面较大,亟待开发与治理。因此,山区不仅是亚热带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而且也是国土整治的关键所在。如何抓好山区的开发与整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迫切任务。

  1.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

中国亚热带山区,地理环境复杂,类型多样,地域差异性大。在开发整治中,为了克服盲目性和片面性,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及早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潜力,进行全面摸底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综合开发和综合治理相结合、治穷和治灾相结合、技术和经济相结合,具有合理的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开发治理规划,以便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发资源,改善环境。不同类型的山区,开发的路子不同,整治的要求各异,因此制定的规划也必然是各具特点的。在具体实施时,可选择条件较好的山区进行试点,摸索经验,再分期分批推进。一般说,可由近及远,先从低山丘陵着手,逐步向高山、远山进军。开发山区要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做好规划,安排好长期、中期、短期的生产,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这是开发山区、发展山区经济的关键所在。

从中国亚热带山区资源优势、维护生态平衡,以及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出发,山地开发利用的方向应该是农、林、牧结合,以林为主的综合发展。以林为主,是要根据山地的海拔高度、坡度、土层厚度等因素,因地制宜, 经营各种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等。综合发展,就要实行农林结合、农牧结合以及林牧结合,发展农林深加工,适应市场需要。要把整个山区建设成为用材林特别是速生用材林、毛竹、油茶、茶叶、柑桔等亚热带经济果木的生产基地,争取粮食自给有余。

山区实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同时,必须合理规划,实行山、水、田、路、林综合治理。既要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又要重视绿化荒山,发挥森林“绿色宝库”的作用。江西省兴国县曾经是一个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地区,近一二十年来,加强了林业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乔、灌、草一齐上的综合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广东省对治理水土十分重视,要求山区县限期绿化荒山,大大改善了山区生态环境。闽西北山区低产田面积很大,主要是山垄田及一部分山排田和旱地。山垄田分布在山谷部位,水源条件较好。但由于山地阴蔽,日照较少;山水串灌, 终年积水。导致气温低、水温低,土温低,地下水位高。其中有不少是冷浸田、烂泥田、涝渍田,对这些冷、烂、涝的低产田,主要应采取排水措施。开挖排水沟,以排除多余水分,降低地下水位;改串灌漫流为轮灌,以减少土、肥流失,提高水温、土温;改浸冬为晒冬,以改良土壤性质,改善土壤结构。山排田和旱地分布在山坡部位,水源条件一般较差,灌溉比较困难, 有不少是望天田。对这些经常受干旱威胁的耕地,主要采取灌溉措施。水源充足的,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水源贫乏的,修建引水、提水工程,进行灌溉。与采取工程灌溉措施的同时,还要采取生物蓄水措施,在耕地上方植树造林,保护草坡,涵养水源。

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要坚持当年与长远相结合,以当前为主;治沟与治坡相结合,以坡保沟;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1. 分层开发,立体布局

亚热带丘陵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气候由暖热逐步向冷湿变化, 土壤、植被以及农作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中国亚热带东部地区南北跨12 个纬距,南、中、北亚热带农业情况不同。在同一亚带,其基带层农业大

致相同,但在垂直方向上差异十分明显,一般均可分为下层(海拔 300—400

米以下)、中层(400—800 米或 400-1000 米)与上层(800—1000 米以上) 三个层次。各亚带及其不同层次农业布局均仍有明显差别。[7]其总的农业发展方向应采取巩固下层,保护上层,近期着重开发中层的原则。

  1. 下层

本层是亚热带的基带层。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山间盆地、以及河谷平原,耕地集中,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其气候最能反映亚热带特征。气温较高,无霜期长,热量资源在山区各层中为最优,并有许多暖区、暖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林业以防护林、经济林为主,要积极发展亚热带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畜牧业应着重养猪,并积极发展草食畜禽。此外,还要积极抓好水产养殖。

当然,在南、中、北亚热带中,其下层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类型等, 仍有明显差异。它实质上反映了随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差异(表 9—2)。

  1. 中层

本层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坡度增大,山地增多,耕地减少。农田分布在山间盆地、谷地以及山坡上。本层处在

表 9 — 2 各带下层农业气候指标及农业生产类型

带名

下层名称

农业气候指标

农业生态类型

∑ t ≥ 10 ℃

(℃)

最热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

4 — 10 月

干燥指数

南亚

热带

热带多熟农

作热层

6500 — 8000

> 27.0

> 0.0

0.7 — 0.9

一年三熟,双季稻甘蔗龙

眼荔枝香蕉柑桔

中亚热带

农经(喜温) 混作暖热层

5300 — 6500

> 28.0

>-6.0

0.7-1.0

一年三熟或二熟(双季稻或稻麦或油菜、绿肥)适宜发展茶叶、柑桔等

北亚

热带

农经(喜温)

混作温暖层

4500 — 5300

> 26.0

>-0.9

0.6 — 0.8

稻麦两熟为主,部分地区

有三熟

过渡层,水土等因素较协调,并具有山区气候资源优势,是一季杂交水稻栽培和多种经济作物、林木生长的优势高度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是近期山区开发的重点主攻层次。要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并举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副产品。畜牧业应从低层的以养猪为主转到猪、牛、羊并举,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渔业应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在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地区,可利用该层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萝卜、青椒等蔬菜作物。该层在各亚带中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生态差异如表 9—3 所示。

表 9 — 3 各带中层农业气候指标及农业生态类型

带名

中层名称

农业气候指标

农生态类型

∑ t ≥ 10 ℃

(℃)

最热月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

4 — 10 月干燥指数

南亚

热层

农经(喜温

混作暖湿层

5500 — 6500

27.0 — 25.0

0.0 —-3.0

0.4 — 0.7

一年三熟或二熟适

宜发展柑桔、茶叶

中亚热带层

农经混作温

(凉)湿层

5300 — 4300

28.0 — 24.0

-0.6 —-10.0

0.3 — 0.7

一年二熟为主,部分地区三熟,适宜发展茶叶、毛竹、油菜、杉木、油桐等

北亚热带

经农混作凉湿层

4500 — 4000

26.0 — 24.0

-9.0 —-11.0

0.4 — 0.6

一年以稻麦(或杂粮、油菜)二熟为主, 适宜发展茶叶毛竹

油桐、漆树、猕猴桃

  1. 上层

本层地貌类型以中山为主,地势高,坡度陡,耕地少,土层薄,气候湿冷,热量不足,农业发展以林业为主。在 800—1200 米高度可发展用材林,

在 1200 米以上高度应大力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要保护好边界森林,使森林天然更新,逐渐向上扩大。高山的经济作物有很大优势,特别是适合天麻、黄连、贝母、党参等名贵药材生长。农业利用实行保护性开发, 以增强生态效益。该层的畜牧业以牛羊为主。对牧草资源,以经营分散的季节性牧场为主。现在牧场应改良牧草,解决冬季牧草的供应。该层的副业, 可以大抓适于中高山生长的药材和木材加工。渔业以挖小型塘堰池养为主。农作制除南亚热带外基本是一年一熟,种植玉米、薯类、豆类、荞麦等,产量低而不稳。由于山区运输困难,粮食仍力求实现基本自给,但不能在陡坡上翻耕种植,以防止水土流失。该层在各亚带中气候条件与农业生态也不尽一致(表 9—4)。

表 9 — 4 各带上层农业气候指标及农业生态类型

带名

上层名称

农业气候指标

农业生态类型

∑ t ≥ 10 ℃ (℃)

最热平均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

4 — 10 月

干燥指数

南亚

热带

经农混作

温湿层

< 5500 < 25.0

<-3.0

0.2-0.4

稻杂粮(或油菜)一年两

熟,适宜发展茶叶、杉木

中亚带

林牧业湿冷层

< 4300 < 24.0

<-10.0

< 0.3

主要发展林业、间种杂粮或牧草药材

北亚

热带

林牧业湿

冷层

< 4000 < 24.0

<-11.0

< 0.4

主要是发展林业,间种杂

粮、牧草药材等

亚热带西部的云贵高原处在中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这种山原地形造成气候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与东部地区有巨大差异。以云南高原为例,这里

的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立体性,农业生产也随之反映出它们的垂直差异。据当地习惯和生产特点,本地“立体农业”共分为三层六类(表 9—5)。

表 9 — 5 云 南 高 原 农 业 立 体 类 型 表

大农业配置

种植制度

高寒层( 2300 —

2500 米以上)

高寒山区中寒坝区

云杉、冷杉、绵羊、牦牛、马铃薯、青稞

林、牧业一年一熟

中暖层( 1300 —

1500 米以上)

中暖山区

中暖坝区

农(旱)农、牧、副农(水田)牧(猪)

经济作物(烤烟)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低热层( 1300 —

1500 米以下)

低热山区低热坝区

农(旱粮)牧(牛羊)经济林农(双季稻)甘蔗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1. 发挥优势建立基地

开发山区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我国亚热带山区农业资源丰富多彩,适宜建立各类商品生产基地,实行集约化经营。

  1. 用材林基地

中国亚热带地区速生树种多,珍稀树种亦保存不少,具有发展杉、松、竹林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杉木是本区的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生长快,材质好, 用途广,值得大量发展。杉木基地建设以中亚热带中部和南部的条件为最佳。武夷山东南、湘赣南部和粤北南岭山区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终年湿润,土壤适宜,是杉木的最适宜栽培区,年生长量一般为每亩 0.21—0.36 立方米,

高者可达 0.5 立方米,成材周期较短,只要加强管理,在 25 年左右每亩蓄积

量可达 10 立方米以上。此外,中亚热带北部和北亚热带南部的湘赣北部和浙江、湖北、安徽南部山区也适于杉木生长,是建立杉木基地较好的地区。杉木的垂直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大多在 1000 米以上,在亚热带西部山区最高

可达 3000 米(云南会洋)。

马尾松是中国亚热带重要的用材和产脂树种,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材质较好等特点。其立木蓄积量约占南方各省的一半以上。马尾松的垂直分布因山区的气候条件而异,长江下游的山区分布在海拔 700 米以下,长江中

游山区分布在 1100—1200 米以下,亚热带西部山区分布在 1500 米以下,在我国东部亚热带均适宜建立马尾松生产基地,以阳坡为宜。

毛竹是中国亚热带速生高产、用途多样、经济价值很高的树种。毛竹基地以北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最适宜,其次是中亚热带中部和南岭山区。毛竹最适宜高度,北亚热带为 300—700 米,中亚热带为 400—800 米,

南亚热带为 500—900 米。

  1. 木本油料基地

我国耕地少,山地多,利用山地发展木本油料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油茶是中国亚热带丘陵山区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适应性强,收益大,不与农业争地等特点。茶油是优良的食用油,含不饱和脂肪酸 94%左右, 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在国内外市场均受欢迎,发展前景广阔。我国现有油茶5000 多万亩,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尤以湖南、江西和浙江最为集中。油茶喜光好温忌寒,以中亚热带地区栽培经济效益最好。垂直分布上限,在云贵高原可达 2000 米左右,亚热带东部山区为 1000—1200 米。经济栽培高度,在亚热带东部山区为 700 米以下,500 米以下阳坡可获稳产高产,因此

油茶基地以中亚热带地区为最佳。

油桐原产中国亚热带地区,现已引种到美国、巴西、印度等国。我国的油桐分布范围在北纬 22°15′—34°30′N,99°40′—122°07′E 之间, 包括 16 个省(市)600 余个县。主要栽培区是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部分地区。从气候条件看,油桐基地,三年桐以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区为最佳, 其次是中亚热带东部和北亚热带南部;千年桐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以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南部最适宜。一般,北亚热带油桐适宜种植上限高度在 300

米以下,中亚热带在 600 米以下;南亚热带千年桐适宜种植高度在 300 米以下。

  1. 茶叶基地

茶树是中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经济林种之一。由于它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亚热带雨林之中,因此形成了喜温、喜湿、喜散射光、喜酸性土壤的生态习性。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为了提高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必须高度重视发展优质名茶生产。生产优质名茶除选用良种,提高加工技术外,主要依赖茶园的生态气候条件。我国南、中、北亚热带均有名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如浙江龙井茶、英德红茶、福建乌龙茶、婺源绿茶等,这里具有建立茶叶生产基地的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冬暖,可以发展适于制作红碎茶的大叶茶。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区茶树种植的适宜高度如表 9—6 所示。

表 9 — 6 我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茶树适宜种植高度

亚带

山 系

茶树适宜种植高度( m )

北亚热带

大别山

北坡

< 400

南坡

< 400 — 500

天目山

< 400

神农架

北坡

< 500

南坡

< 500 — 800

中亚热带

武夷山罗霄山雪峰山

400 — 600

南岭

东段

500 — 700

中段

400 — 600

南亚热带

博平岭云开大山

500 — 800

(见《中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农业气候》,气象出版社 1990 )

  1. 柑桔基地

柑桔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也是亚热带的主要水果。柑桔树原产于我国, 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品种有橙、柑、桔、柚、金桔等五大类。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我国大致分布在北纬 18—33°N、97—122°E 之间,即南起海南岛、北至秦岭南坡,东起台湾省,西至雅鲁藏布江河谷。但经济栽培区集中在 20—32°N 的亚热带地区。柑桔分布最高可达 2600 米(四川巴塘)。亚热带东部的分布高度上限为:长江三峡、闽北和南亚热带低于 600—700 米;中亚热带<500 米。优势分布高度相应上述地区分别为 500 米以下和<300—400 米。

柑桔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要求年均温在 15—17℃以上,≥10℃的活动积温在 5000℃以上,年降雨量大于 1000 毫米。并且低温是影响柑桔生产的最大因素。湘南、赣南、浙东南等地气候条件较好,极端最低温度多年平均

值大多在-5℃左右,是耐寒的宽皮柑桔最适宜栽培区。桂东北、闽北、粤北热量较丰富,黄龙病较少,可以发展一部分甜橙。布局上应在中亚热带中部和南部以及南亚热带,选择自然条件较好、栽培经验较丰富的地方,重点建立一批柑桔生产基地。长江三峡地区冬暖,适宜建立柑桔基地,在这些地区视冬暖的程度建立柑桔、橙柚和夏橙生产基地。

  1. 蚕桑和苎麻基地

中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丝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亚热带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蚕丝产地。近几年来,蚕桑业有明显向丘陵山区发展的趋势,以浙江和粤北山区最为明显。发展蚕桑不仅能为轻工业提供原料,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解决农村“三料”(肥料、燃料、饲料)紧张的局面。据浙江省金华地区的资料,一般养一张蚕种能获得 300—350 公斤

蚕沙、残叶作肥料;每亩蚕园可得到 750—1000 公斤桑条作燃料,桑树皮是造纸、纺织的好原料,蚕蛹是很好的高蛋白饲料。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发展 226 米蚕桑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可以广泛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苎麻是我国亚热带的特产作物,具有喜温、喜湿特性,是重要的纺织工

业原料,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尤其在我国中亚热带地区,雨量多,但分配不均、不利于棉花生产,而广大的丘陵山区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苎麻的种植。利用坡地、山谷地、丘岗地和各种边地大力发展苎麻生产,既可得到高产优质的苎麻纤维,又不与粮食争地,最适宜建立生产基地。

此外,本区还有许多名、特、优农产品,如黑木耳、香菇、银耳等食用菌和黄连、厚朴、天麻等中药材类以及漆树、枇杷、刺梨、板栗等等,均可选择适宜地区和适宜层次建立生产基地。

应当强调,在山区选建商品生产基地必须注意做到粮食争取自给,农林牧副渔、名特优综合发展,因地制宜,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