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运输的发展

中国亚热带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东濒太平洋,气候温暖湿润。丰富的降水有利于江、河、湖泊的发育。境内不仅拥有我国第一大河——长江,而且湖泊星罗,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有着江湖联通,河网纵横, 通江达海的舟楫之利,是我国水运发展条件最好,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古代“南船北马”之运输格局,不仅反映出了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地域差异,更反映出水运在我国亚热带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它曾使“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也开始出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谱写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篇章。

中国亚热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交通运输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在 7000 多年前这里就发展了河姆渡文化,即以种稻为主的水耕农业经济。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亚热带人口的迅速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铁器农具使用,使得亚热带丰富的水、热条件,比北方温带、暖温带对农业布局更具吸引力。亚热带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大,土地垦殖效益好,自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完全取代了黄河流域的地位,大运河的开凿,南粮北运有力地促进了亚热带古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最先产生于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国亚热带。旧中国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无锡、南京、镇江、南通、杭州等城市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轻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占全国半数以上的纺织、面粉、卷烟、火柴、蛋品加工等工业集中在这些城市中;内地工业主要限于有铁路伸入或大型水运干线的少数城市,如武汉、重庆、昆明等,拥有冶金、机械和轻纺为主的残缺不全的工业部门。近代化的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条件,也始于亚热带,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为发祥地。1876 年我国建成了上海至吴淞的第一条铁路,1902 年上海进口第一辆汽车,1906 年广西镇南关(友谊关)和龙滦间修建我国第一条大陆上的公路,1913 年在湖南长沙修建长沙至湘潭的第一条军用公路,1926 年 6 月一个完全由中国人拥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轮船公司——“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庆成立;1930 年中国第一家空运企业中国航空公司诞生,并最早经营沪汉航线,均开创了中国近代化运输的新纪元。

中国亚热带地区在旧中国是中国交通运输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1949 年全国营业铁路里程总计 21810 公里,亚热带地区有 7035 公里,占全国的 30

%。其中,江苏铁路密度为 77.4 公里/万平方公里,湖南 43.4 公里/万平方

公里,分别达全国铁路平均密度的 3.4 倍和 1.9 倍。1949 年全国公路通车

80654 公里,地处亚热带的华东地区达 18758 公里,中南地区 13867 公里,

西南地区 10911 公里,分别占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的 23.3%,17.2%和 13.5

%。1949 年全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 7.36 万公里中通航机动船的 2.4 万公里,

更是集中于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网。航空运输也以南京,上海,重庆, 武汉之间较为重要,航空航线短少。但总的说来,亚热带作为旧中国交通运输的缩影,基本面貌很落后,运输网密度小,交通设施落后,技术水平低, 各种运输方式都没有连结成网;而且布局不合理,如福建没有一寸铁路;运输效率不高,铁路货运列车平均总重只有 800 多吨,货车载重力利用率只有

60%—70%,旅行速度 20 公里/小时;因航道条件太差,汉口到上海的班轮,

往返要走 12 天,汉口到重庆的班轮,往返要走 20 天。旧中国近代化的交通运输几乎为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所控制,一条条交通运输线,一方面成为帝国主义掠夺原料、推销商品、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吸血管,一方面又是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及镇压人民的工具。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化运输业,极其微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亚热带交通运输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亚热带东部华东地区,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全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工业品供应地和进出口贸易基地,货物运输具有面广、量大,进入货物(工业原料、燃料等)大于运出(工业品为主)的特点,需要有一个完整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亚热带中部的中南地区,位于沟通南北, 联接东西的枢纽地带,南北和东西方向的物流,人流过境频繁;同时区内也拥有两湖平原发达的农业区,武黄工业区,长株潭工业区及其他众多的城市, 工农业物质输入输出量也很大。发达的运输直接关系到中南地区及其他地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亚热带西部的西南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薄弱,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必须先行。1949 年以后,国家首先积极改造和加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公路、铁路、沿海航道、内河航道网,并重点建设西南地区铁路、公路网,亚热带交通运输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明显得到改善;随着技术改造的深入,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质量、技术水平和交通运输效率明显得到提高。具体地说:

  1. 各种运输线路迅速增加,初步形成了以铁路、水运、公路为主,兼有航空、管道运输的综合运输网。1991 年亚热带地区公路里程总计达 592080 公里,占全国公路总长度的 56.87%,为 1952 年的 9.7 倍;1989 年亚热带铁路总长 28293 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 20175.7 公里,为 1949 年铁路营业里程的 4.02 倍,分别占全国铁路总长度和铁路营业总里程的 39.5%和 37.9%。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达 95871 公里,占全国内河航道通航总长长度的 87.9

%,比 1949 年增长 62.8%。航空运输不断发展,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辐射西南及全国,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及全国,并通往海外的航空网。管道运输、远洋运输从无到有,并具有了相当规模。

  1. 运输网布局有了明显改善,逐步走向均衡。目前,中国亚热带各省城和一些大、中城市,以及部分陆路交通不便的山区城市,都已建立了航空港。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基本上实现了县县皆通,90%以上的乡村通汽车。西南地区铁路营业里程由 1952 年占全国的 3.4%到 1990 年上升到 11.1%, 公路总长度由 1952 年占全国的 13.2%到 1990 年上升到 20.1%;华东和中南地区在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中的比重则相对下降,分别由 1952 年的 16.2% 和 17.5%,到 1990 年下降为 16%和 16.1%(表 7—1)。内河水运虽然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性较大,但华东地区的地位上升,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下降,也反映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竞争与均衡。

1952 、 1990 年各大区铁路、公路、水运里程比重

表 7-1 单 位 :%

大区

铁路(营业里程)

内河水运

公路

1952

1990

1952

1990

1952

1990

东北

39.3

22.5

8.3

6.1

21.6

11.1

华北

21.4

22.2

4.1

0.9

11.4

12.8

华东

16.2

16.0

35.7

49.4

20.6

19.5

中南

17.5

16.1

37.3

32.8

20.4

24.5

西北

2.0

12.1

3.6

0.9

12.4

12.0

西南

3.4

11.1

10.8

9.9

13.2

20.1

(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第 703 页)

  1. 在运输线路不断发展的同时,运输技术装备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铁路复线里程、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牵引的里程占铁路营业里程的比重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亚热带双线铁路里程已达 3120.7 公里,电气化铁

路里程已达 4130 公里,内燃机车牵引里程已达 4083.7 公里,分别占其铁路营业总里程的 15.4%,20.5%和 20.2%。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等级公路日益增多。1991 年中国亚热带等级公路 392448 公里,占其公路总长度的 66.3

%,其中高等级公路 1497 公里。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质量更是今非昔比,如

1989 年亚热带地区汽车拥有量已达 2563317 辆,比 1952 年增长了 75.3 倍; 航空运输已装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型;远洋运输除承担我国进出口贸易货运量外,还可承担一部分第三国之间的货运任务。车站、港口、通讯信号、装卸、调度等等的现代化水平均有较大的提高。例如长江上已建有万吨级深水泊位 23 个,沿海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近 100 个,各种类型专业化码头(如煤炭、原油、集装箱码头)俱全,这些码头都装备有现代化的高效率的装卸设备,有力地提高了运输效力和运输能力(表 7—2)。

中国亚热带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其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是其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之一。

表 7-2 亚 热 带 地 区 各 种 运 输 方 式 客 货 运 量

项目

单位

铁路

公路

水路①

航空②

备注

客运量

万人

46421

322284

17147

795.2

1989 年

旅客周转量

百万人公里

171868

138271.1

675627

1989 年

货运量

万吨

51986

399400

51981

17.1

1990 年

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4354.8

1899.4

901.3

1990 年

注:①水路运输量中未包括中央直属企业数字。

②航空运输量系 1987 年数字,按《中国交通运输年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