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农村经济

近二十年来,我国农村对外开放有了一定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经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更加广大的市场。而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 可以大大拓宽发展空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把扩大对外开放做为加速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扩大对外开放是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必不可少的战略措施,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农村经济将日益走向国际市场。当今世界,商品生产和交换日趋国际化。一方面,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要求有更多的生产加工的原

料,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市场所需求的原料,又要求扩大生产能力,实行专业分工,发展社会化生产。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和市场的国际化,必然要求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突破国界,形成国际分工和合作。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表明,一国经济的内向和孤立的发展已不可能,即使是一个资源丰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使自己置身于国际经济的联系之外。实行对外开放已经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拥有九亿多人口的我国广大农村,要加快经济发展,就要认清这个趋势,顺应这一趋势,扩大对外开放,使自己越来越紧密的与国际市场联系在一起。

二是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扩大对外开放。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农村经济开始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在客观上就要求走向国际市场,因为我们不可能离开国际市场搞一个封闭的市场体系。农村、农民走向国际市场的程度,直接关系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进程,关系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农村、农民走向国际市场又与对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从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角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是党在农村的一次重大又十分迫切的战略任务。

三是农村对外开放的潜力巨大。首先扩大农村对外开放的空间十分广阔。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我国农村对外开放的程度还比较低。尽管近年来引进了大量资金、项目、人才,但主要是在沿海开放地区。近年虽有向内陆省分扩展之势,但毕竟数量很小。内陆广大地区的各种优势尚未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还没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广大农村具备了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农村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 大批经营管理人才迅速成长,扩大农村对外开放,具有一定基础。再次,我国农村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这种资源对于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旦同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我们就会获得很大收益。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国际国内形式对农村扩大对外开放都很有利。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达到历史最好时期。从国内看,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正陆续出台。我们应当抓住国际国内的有利时机,加大农村对外开放的力度。

为了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积极走向国际市场。

一是转换脑筋,开阔视野,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部分农民开始冲破小生产的封闭状态,闯入国际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而且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强化了国际市场的观念。这标志着农民这个阶层已经开始实现自身历史性的进步。但我国毕竟是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而且到现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仍然没有摆脱小生产的境地,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他们不要说进入国际市场,就连如何进入国内市场都没想过。这样一种狭窄的视野,极大地妨碍着农村进一步扩大开放。因此,我们必须下功夫去做启蒙工作,启发他们的国际市场观念,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县、乡、村干部和乡镇企业的干部身上,帮助他们认识国际市场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强化他们走出国界、

走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意识。

二是排除干扰,兼容并蓄,大胆引进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多年来对外开放的实践,使我们许多农村干部和农民清楚地看到了对外开放后种种好处。他们往往对那种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脚踏实地而在那里空谈姓“资”姓“社” 的作法不屑一顾,而坚定的按照中央精神,大胆吸收和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成果,用以发展自己,在短时期内迅速改变了本地的落后面貌。但仍有相当一些人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的头脑中,对外开放的根扎的还不牢。一方面, 他们也认为对外开放是对的,闭关自守不行,但另一方面,一看到外国“资本家”来办企业,看到外国资本家那套企业管理的办法被引进来了,就感觉不舒服,心有余悸,怀疑这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引导这些人,摆脱那种僵化观念的困扰,使他们了解到,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管理经验、技术有许多是与大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它,社会主义同样也可以用它来发展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着重引导启发党员干部认清自己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使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排除干扰,兼容并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是积极引导,帮助扶持,把广大农民引入国际市场的新天地。一方面, 外贸政策要进一步放开,给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以更多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使他们有条件闯入国际市场竞争,去施展才干。应该看到,我国农村人才济济,藏龙卧虎,只要政策对路,他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农村对外开放就会呈现崭新的局面。当然,引导农民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国务院给予农民的政策,各级都要认真贯彻,不能截留。引导农民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外经外贸部门的作用。政府要为这些部门创造相应的工作条件,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它们能够为农民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一种架桥铺路的作用。政府部门还要注意协调各级外贸部门之间、外贸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大家都有利,都有积极性。

农村走向国际市场,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

首先,我们具有招商引资的需要和优势。扩大农村对外开放,不仅是要农民走出去,农产品打出去,而且要把外商、外资和他们的管理、技术引进来。目前我国农村有相当多的资源还没有利用,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旦同从国外引进的资金、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我国的农村经济向前迈一大步。招商引资,我们不仅有需要,而且有很大的优势。我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这个十分广阔而又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对于拥有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外商来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有力地吸引着他们。也就是说,外商也有到中国来投资赚钱的强烈欲望,并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外来投资者对我们放心。

二是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我们实行的对外开放,进行招商引资, 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否则人家就不愿意来。创造良好的环境,既包括加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吃住玩等生活设施建设,这些都是硬环境,也包括健全、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和进行广泛的道德教育,提高文明水平等软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抓好了,才能增强吸

引力,才更有利于我们招商引资。

三是对引进成果要消化吸收创新。我们引进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一方面在于改变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状况,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实和提高我们自己,不仅要赶上他们,而且超过他们。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志气和眼光,不能只跟在人家的后头爬行,要跑到他们的前头去,简单的“拿来主义”,会大大妨碍我们的发展速度。需要说明的是,引进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对外引进的成果,要结合实际,努力加以消化吸引和创新,使其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够保持在国际经济地位中的主动权,摆脱被人控制的不利地位。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对外开放前列的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经创造了一些经验,内地农村要积极借鉴,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