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启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它还不到一平方公里呢!
它是一个仅有 0.96 平方公里的村子,一个极普通的江南村庄,300 多户人家,600 多亩土地,男女老幼加起来才 1000 多人。然而,到 1993 年,这
个村的各行业产值却达到 10.55 亿元,人均产值雄踞全国几百万个村之首。这个小村,就是华西村。因它座落在江苏江阴市华士镇的西郊,所以称
华西。
清澈的华西河荡着涟漪,一块块方格田宛如平镜,田野里水渠成网,田埂上绿荫依护,村子四角天女散花似地分布着鱼塘、饲养场、果园、打谷场、粮食加工厂以及其他各类工厂。早在 70 年代粮食就超过双千斤的几百亩高产稳产田,如今仅六七个人耕种,机械化耕作,使绝大部分农民从黄土地的束缚下挣脱出来。当你沿着一条香樟树林荫大道,深入华西村水泥马路两旁时, 会看到商业区、文化娱乐区、教育区、居民生活区、宾馆服务区⋯⋯整整齐齐、一应俱全。令你如入画境的是,那绿荫拥抱的一座座现代化工厂,以轰鸣的汽锤、旋转的车床、闪烁的仪表和告别了沉重昨日的农民的欢悦,叙说着乡镇企业与农业的“爱情”。它孕育了一个崭新的华西,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远看像林园, 近看像公园,
细看农民生活在乐园。
这首华西人的“三园歌”,毫不夸张。华西农民的生活已经实现了“七有”和“七不”。
这“七有”是:小孩有所教(从入托到中学由集体负担),老有所靠(老农有退休金);生病有报销(定额报销药费),建房有承包(私人出资村里统建),购物有商店(家用电器分期付款)、娱乐有场所(书场、影剧院、灯光球场)、出门有汽车(村里为每户购置一辆小卧车)。
这“七不”是:吃粮不用挑(送粮到户),煮饭不用草(石油液化气)、洗涤不用烧(卫生间供热水),粪便不用倒(抽水马桶)、用水不用吊(自来水)、通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开会不用叫(每户都有闭路电视)。
像华西这样一个幸福村,当然每天前来走访、参观的宾客是络绎不绝了, 他们来到这里无不想探索华西发展的奥秘。如果在中国每平方公里的土地, 都能像华西那样,那会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景象啊!
华西村的兴旺、发达、富裕,经验可以总结许多条,然而正如村党支部书记所说,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搞乡镇企业比别的村庄早,而且搞得比较好”。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乡镇企业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也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个创造,给华西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还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农民除了种粮种棉什么都不能搞的时候, 华西村就偷偷办了小五金厂。华西人认为,那时的国营大工厂不注意千家万户需要的小五金,他们的五金厂可以拾遗补缺。果然,这么一个只有几台旧车床的小工厂,从 1969 年创办那年起,产品就热销。当年创办,当年投产,
当年赢利。到了 1979 年,这个小厂已经为华西村积累了近 100 万元的资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粉碎“四人帮”尤其是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后,华西人更是放开手脚大干起来了。1979 年,华西五金厂正式挂牌亮相。接着华西人就组队到上海搞市场调查, 发现当时百业待兴,非常需要钢板铁网。于是华西人果断地办起了钢板网厂。毫无疑问,这个厂又办成了。华西人在庆祝自己的决策正确时,他们并没有想到,这家钢板网厂同小五金厂一样,其实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需要什么,就搞什么。”产品有销路,企业就兴旺。这条经验,他们当然还不可能认识得那么深刻。1992 年,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后,他们回过头来看自己走过的道路时, 才豁然开朗。正是有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作指引,才有华西村的兴旺、发达。
长话短说。在兴办钢板网厂以后,华西人依然按照过去的成功做法,先搞市场调查,再作产品研究,然后引进设备办企业。他们办了一家又一家工厂,绝大多数都办得很成功。从 1979 年到 1992 年华西村办了大小几十家工
厂,最大的一家毛纺厂,投资高达 2500 万元。
乡镇企业的大发展,使华西村绝大多数劳动力离土不离乡,成了当代工人。农业劳动力减少了,而耕地还是那么多,怎么办?在发展专业户的同时, 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种田人从几百人减少到几十人,最后剩下几个人。华西村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 200 多人,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华西村变了,华西人也变了。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华西人懂得,要占领市场,归根结底要靠产品质量,靠人才质量。于是,华西村又成了一个上上下下爱学习,好读书的文化村。几千年来背朝青天面对黄土的种田人,如今成了有文化、有技术、有抱负、有追求的新一代农民。
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给华西人带来了富裕、文明,也给全国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在浙江的温州地区,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在广东的珠江三角州,在山东的胶东,在北京、天津、上海近郊⋯⋯一个个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那里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往那零散、衰落的村庄变成了一座座美丽的花园;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坡地上盖起了一排排车间、厂房,农民们再也不是终日面向黄土背朝天,他们中的许多人有的穿上工作服,当上了工人,有的西装革履,跑起了内贸、外贸,泥腿子成了企业家,平民百姓当上了公司董事长。“亿元村”、“百强县”,财大气粗,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再也不为自己是个农民而在城里人面前自惭形秽,再也不会为自己弄个城市户口而朝思暮想。相反,倒有不少城里的大学生、研究生、专家到他们那里安家落户,发挥才干
这一切,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啊!
如今乡镇企业已经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据统计,1993 年,我国乡镇企业已拥有职工超过亿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 20%;总产值达到 15O00 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 36%,占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的 71%,占全国工业产值的 41%。这就是说,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的一支生力军,正与城市工业平分天下。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被外国一些经济界权威人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乡镇企业的崛起,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乃至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祉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兴办乡镇企业, 是最大的扶贫和致富工程,是农民奔小康的希望所在;是增加农业投入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是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正确途径;是实现中国特色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壮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伟大功业!
这就是华西村给我们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