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步伐更豪迈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有个雄心壮志,从 80 年代起,到本世纪末,用二十年的时间初见成效,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说准确点,是八百美元或稍多一点。”实现小康,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90 年代党的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阶段性任务,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我国亿万农民的共同愿望, 也是我们党组织、动员、团结、激励广大农民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一面旗帜。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努力奔向小康目标。
小康是我国农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的标志。过富裕安乐的日子,是亿万农民的共同愿望。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反映了农民的要求,把农村小康目标概括为:物质生活条件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人口
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也可以说,这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六条标准,既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达到小康目标,就要着眼于两个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创造前提条件。通过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很显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或物质文明建设,小康目标就难以达到。
实现小康是党的奋斗目标在农村的阶段性任务。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已经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我们已经领导农民推翻了旧社会,使他们成了新社会的主人,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向小康奋进, 使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小康目标也是我们党组织、动员、团结、激励农民的一面旗帜。实现这个目标,既是我们党带领农民在温饱基础上大踏步前进,同亿万农民一道构筑新生活的系统工程,也是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生活环境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90 年代,在中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有利条件很多。首先,国际国内形势对我们加速奔小康有利。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局部范围的战争从未停止,但这并不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个世界的主潮流。同时,由于我国奉行正确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改善与邻国的关系,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时期。这种国际环境,为我们集中精力加强经济建设,奔向小康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农产品市场的日趋扩大, 为我们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道路,奔向小康提供了条件。我国也有奔小康的较好的基础。十几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兴起,开始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一大批与现代生产相联系的农村领导骨干和新型农民使农村生产力结构明显改观,这是我们继续前进的重要条件。在农村改革中,人们逐步抛弃了旧的传统观念,开始形成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 农民的这种崭新的精神面貌是实现小康的重要资源。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很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我国的改革就是率先从农村开始的。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党中央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关注,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的正确政策,采取许多重大步骤,推进农村改革,使农村和农业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新路。一个时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粮棉生产、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的政策措施,为农村奔向小康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另外,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必将有力促进小康目标实现。
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实现小康呢? 一、狠抓政策落实,发挥政策威力。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清楚表明,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些年来,我国农村之所以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就是因为党的政策正确。没有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正确政策,就没有我国农村现在的好形势。只有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农村小康目标才能实现。贯彻党的政策的重点,一是继续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积极贯
彻允许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为了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粮棉生产、发展乡镇企业、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各地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切实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二、深化农村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些年,农村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以改革为先导,改变了传统的僵化体制,逐步建立了符合农村生产力状况和农民意愿的新的经济体制,砍断了束缚在农民身上的绳索,放开了农民的手脚。现在,找国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已很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已经有了基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必将使我国亿万农民在国内国际市场上进行激烈的竞争,而出现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途径。
三、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科技潜力。
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进一步实现农村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摆脱了单一的粮食生产的局面,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运输业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转化,要确实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达到本世纪末粮食总产一万亿斤的目标,不然,小康目标就丧失了基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农村商业, 促进集贸市场的建设,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这也是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始终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要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只有先进的技术不断作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产品的质量才会不断提高,成本才会不断下降,增收才会有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科学技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武装,就不会有农民的小康。
四、保护农民利益,减轻农民负担。
实现小康目标,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增进农民利益,使它们的生活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断增进农民利益,应该贯穿在实现小康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农民利益的增长,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就是要保护农民的利益,使他们的利益不流失。一个时期以来,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党的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有相当部分被拿走,这直接减缓了农民奔小康的进程。不仅如此,农民负担加重以后,还使他们减弱了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很明显,不下决心解决农民的负担,农民奔小康就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减轻农民负担,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农民各项利益的措施,把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和实行生产资料最高限价等政策落到实处,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五、建设精神文明,提供发展动力。
实现小康目标,是指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全面改善。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奔小康的应有之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下功夫。目的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为此,我们就要从多方面努力。我们要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反对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我们要对广大的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民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开发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的创建活动;积极探索村镇文化建设和
其他新的途径,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村基层。总之,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了,小康目标才会具有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