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与玩物养志——情趣的分寸性

推开下一道门,李响立刻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甲乙两方正在激烈争辩。甲方认为玩物不会丧志。他引用林语堂的话:“今人谓游名山,读古书,

便是玩物丧志。然德人善登名山,法人好读古书,英人亦长外出,而三国人之志并未丧。”然后他发表议论说:同欧洲人一样,美国人也好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他们的科技发展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反而比那些单纯一味勤劳死干的民族要发达得多。这说明一个道理,“玩物”并不导致“丧志”,相反还可以养志,情趣活动对社会的发展与人的精神健康有好处。

乙方则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引用老子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来说明追逐外物必然丧失本性。他列举了一些事例,论证了当今部分青年人不好好读书,追求浮华的时尚,沉溺在感官的刺激中,已经发展到玩物丧志的程度了。

甲方又搬出孔子来反驳乙方,说孔老夫子就是个很有情趣的人,孔子喜欢歌舞,能够抚琴唱歌,《论语》开篇就以读书为乐事,以交友为乐事。孔老夫子的爱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爱物而不执着于物,人便可以从物中得到快乐。

乙方没有接受对方的批驳,理由是甲方用的是古人和外国人的例子,中国当前的情况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外国人。现在的人们,对于财富的极力追逐与贪图生理感官的快乐,已经导致人的本性丧失,造成人文精神贫乏, 造成生命的体验与表现越来越微弱,这才是当代的主要问题。

甲方立刻反驳说:享乐与快乐不同,比如饮酒,微醺时飘飘欲仙,这是快乐;如果喝得酩酊大醉不醒人事,非但毫无意趣可言,而且会伤害身体。恰恰相反,真正的情趣活动不仅不会增加那些坏现象,而且会起到遏制单纯追求肉体享受的那些堕落行为。

李响发现他们所说的“物”与“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所以都在自说自话。于是他问甲乙两人:什么是志?

乙说:道德的自我完善,建功立业,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甲则认为享受生活的乐趣应该是人生的主旨。

李响发现两人虽说志向不同,但都有道理,看来丧志或者养志关键在于对物的态度。

对物的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情操。能够随物而乐,游心于物之外,以物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才能品评物,与物达成默契,从中获得喜悦和美感,也才能进入情趣的范畴。如果被物所役,以物的消耗与占有为满足,非但毫无情趣可言,且最终会失去人生的乐趣。

华衣锦食,女色美酒只能是一时的炫耀与填充,于人的精神无补,过后将是更大的虚空。而忙里偷闲来做些平凡的趣事,那快乐却是余味无穷的。是主宰自己还是沦为外物的奴隶,是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