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八五” 期间发展计划要点

为促进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特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的精神,制定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八五”期间发展计划要点。

一、“八五”期间是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本世界最后十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从事勤工俭学工作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勤工俭学事业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把勤工俭学工作做好。

(二)“七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九九 0 年,全国有 73.35 万所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普及率达 84.5%,参加勤工俭学活动的师生有 1.5 亿人;建有学农基地 45.2 万个,校办工厂 7.73 万个,第三产业 9 万个。一九九 0 年全国勤

工俭学年总产值为 227.5 亿元,是一九八五年的 4.5 倍;纯收入为 40.8 亿元,

是一九八五年的 3.1 倍;学生人 均收入 23.54 元,是一九八五年的 3.18 倍;

拥有固定资产净值 45.5 亿元,流动资金 63.8 亿元。五年中,全国勤工俭学

总产值年均增长 35.1%,累计达 713.5 亿元,纯收入累计达 137.3 亿元,年

均增长 25.3%。其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 70.4 亿元,占纯收入总额的 51.2

%;用于发展生产基金的 33.7 亿,占纯收入总额的 24.5%。全国省、市、

县(区)普遍建立了勤工俭学管理机构,从事勤工俭学活动的职工达 141.2

万人(其中教育事业编帛的 14.4 万人),比一九八五年增加 79.6 万人,增长 129%。涌现出一批校办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勤工俭学事业的发展, 不少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学生开展了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起到了积极作用。所有这些,为“八五”期间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七五”期间勤工俭学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有些地区对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工作抓得不足,中央已经颁发的与勤工俭学有关的政策还未完全落实;有些地区勤工俭学普及率不高,对学生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校办企业还未很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一些校办企业的设备陈旧简陋,基础管理工作和技术力还较薄弱,有些地区勤工俭学管理机构与事业发展规模不相适应,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所有这些,各地必须认真调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四)“八五”期间,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来,努力促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勤工俭学必须从教育的总目标出发,不断求得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发挥好育人的功能,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确保全国教育事业上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实施做出新的贡献。

二、“八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努力提高勤工俭学普及率。计划到一九九五年农村学校校勤工俭学普及率达 90%,基本普及校园经济,城镇学校普及率达到 6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有一个或几个开发校园经济的先进县。

(二)大力办好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校办骨干企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八五”期间要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植、发展一批校办骨干企业,以进一步发挥校办骨干企业在全国校办企业中的龙头和示范作用。计划到一九九五年,年纯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校办企业,力争从现有的 4300 多个发展到 6000

个,年纯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校办企业,从现有的 114 个发展到 300 个。各地重点扶植一批校办农业基地,逐步把它们办成当地的农业科技试验中心、优良品种繁育中心和先进技术的示范中心。

(三)全面提高勤工俭学的经济效益。“八五”时期末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总产值、年纯收入在一九九 0 年的基础上增长 50%以上,即计划到一九九五年,总产值达 340 亿元,年纯收入达 60 亿元,年均递增 7.9%。

(四)积极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校办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校劳动及劳动技术教育提供基地,努力提高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质量。“八五”期间,全国中等以上城市要在“七五”时期的基础上建立或完善 1000 个基本条件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接纳更多学校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生产劳动;在农村,要继续推广开发校园经济、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经验,发展一批示范县。

(五)努力为教育提供更多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创一批“四个一流”的学校。勤工俭学收入用于补充教育经费五年累计不少于 120 亿元, 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各地要管好用好勤工俭学收入的资金,使其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利润的使用要

确定适当的比例,在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下,根据当地校办企业经济效益的实际情况,提取一定比例的净收入,用于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福利。经济收入较高的学校,要争创具有“四个一流”的学校,即与同地区的同类学校相比,具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校办企业、一流的教工福利,在各地区起示范作用。

三、勤工俭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应用着重搞好的几项工作

(一)指导思想。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勤工俭学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教育工作日程。在“八五”期间,勤工俭学工作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执行“长期坚持、大力发展、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的指导方针;继续贯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 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走科技兴厂、科技兴农和科学管理的道路;要进一步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加强培训,全国提高校办企业的素质和活力。

(二)要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1. 总结经验,拟订规划。认真学习李铁映同志为《中国勤工俭学》所写的序言,更自觉地贯彻国务院国发[1983]25 号和国发[1989]9 号文件精神;认真总结“七五”经验,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八五”期间勤工俭学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组织学校及有关方面拟订“八五”期间勤工俭学工作规划;各地要把勤工俭学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与管理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考评各类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

  2. 认真抓好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有一位领导负责的,由有关业务处室负责人参加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抓好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做到分工管理明确,计划安排统一,工作指导协调,考评标准一致,把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 健全机构,强化生产经营管理职能。省、市、县三级的勤工俭学管理机构的规划与职能要和本地区勤工俭学发展规模相适应。“八五”期间,各级校办企业管理部门,除了继续履行宏观协调和方针政策指导等职能外,要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充实相应的企业管理人员。要进行校办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对规模较大的校办企业,在确保企业和学校的经济利益和劳动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实行以上级校办企业管理部门直接管理为主的体制。

  4. 深化管理改革,提高企业效益。“八五”期间,要积极推动联合办厂, 有条件的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育人能力和经济效益;要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

  5. 注重技改投入,发展规模生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勤工俭学管理部门、学校和校办企业,要充分认识“注重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重要意义,不失时机地抓好校办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充分认识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对有一定规模的校办骨干企业要政策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上重点扶持,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办成具有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作用。

  6. 尊重人才,科技兴业。要把发挥生产的主攻主向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要重视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他们“科技兴业”的思想意识,努

力加快企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本企业现有技术力量的同时,还应积极采取“供、聘、兼、调”等多种办法来充实校办企业的技术力量、要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承包等方法使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的科技成果为校办企业所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校友在发展校办企业中的潜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