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婚姻神圣挑战

哈代的许多小说和诗篇都涉及到了恋爱婚姻问题。因此,要研究哈代的作品,不能不探求他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对于当时的婚姻制度,哈代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他认为法律、宗教、舆论、习俗对爱情和婚姻的制约和干涉是不能容忍的。在他看来,男女双方在一时的感情冲动下结婚不能保证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如果爱情之火已经熄灭,婚姻就成了一副束缚他们精神的镣铐,只有离婚,才能解脱,把没有感情的夫妻生硬的拴在一起的婚姻制度,应当废除。他主张用一种松散、灵活的婚姻制度取而代之。例如,《无名的裘德》中裘德和阿拉贝拉的结合只是性欲冲动的结果,双方并不相爱,没有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作为婚姻的基础。所以哈代以赞许的态度描写裘德这个有妇之夫和淑这个有夫之妇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是一种纯真的无可非议的爱情。哈代对裘德和淑的关系的态度, 表明了他的婚姻观、爱情观,在《林地居民》和哈代的其他小说中,也表现了他的这些观点。

哈代认为,习俗和法律歪曲了人性,有时会造成人精神压抑以至神经错乱。当一个人生理的或精神的自然需要受到抑制时,就会以其他方式来发泄, 有时表现为象征性的抗议,有时表现为离经叛道的激烈行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个温柔善良的女人,她从没想到自己会拿起刀子杀人。可是现实残酷地粉碎了她的梦,使她陷于绝望的境地。她看到社会的丑恶以及自己的艰难处境时,苔丝绝望了,于是她一怒之下杀死了欺骗过她, 现在又和她同居的亚雷。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杀人完全是由于习俗和法律歪曲了她的本性所致。即使杀了亚雷,哈代仍然苔丝认为是一个十分纯洁的姑娘。

在后期的小说中,哈代塑造的有些人物由于受世俗的偏见或旧道德的压迫而产生了变态心理。而婚恋问题正是产生变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把婚姻同上帝系在一起。人们认为婚姻是上帝赐给人间善男信女的恩惠。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完全是上帝的旨意。婚姻的纽带应该像上帝那样神圣而不可亵读。离婚就意味着违背上帝的旨意。在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下,许多人默默地品尝着由于不幸的婚姻而带来的苦果。夫妻双方即使毫无情感,也要遵照上帝的旨意,保持着那种毫无意义的婚姻关系。为什么?一个人,如果他离了婚就会遭到世俗的反对,道德的遣责,甚至是各方的侮骂。而这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但勇敢的哈代不管这一套,世俗所推崇的“婚姻神圣”却正是他所极力批判的。哈代热烈讴歌人的本性,讴歌那些追求真正幸福的人和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的结合。所以苔丝虽然杀了人,虽然失了身,但是作者仍然称她为一个纯洁的姑娘,原因大概就在此。

但是,哈代把世俗的偏见和道德的压迫看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不论是工业发达的现代城市社会,还是没有经过工业化的农村,都有束缚人性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成文的或不成文的法律在束缚着人的本性。不过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里,由于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改变了人的忠厚朴实的本性,因而人类在各方面就表现得极为贪婪,所以人类的这种灾难就更为严重、更为典型,因而就更加明显。所以哈代把人类的这种灾难看成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现实社会的

某种判断。这种判断虽然不全对,但它是有一定根据的。另外,在那个时代里,像哈代这样公开反对这种婚姻制度的人并不多,因此哈代可称作是这方面的先驱,作为先驱具有一定程度的偏见,是很自然的事情。

正因为哈代是他那个时代少有的反对传统婚恋制度的人,所以哈代的小说一反传统小说的花好月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而多以悲剧告终。哈代的这种安排是对现实进行深沉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的一种有力批判。《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同安玑·克莱相爱,他们本可以缔结成美满姻缘,但是当时世俗的偏见却认为新娘必须是处女,不然新郎就有权抛弃地。受这种偏见的影响,新婚之夜安玑获悉苔丝已非处女,他的虚伪本质就暴露出来了, 炽热的爱情之火熄灭,酿成了一场悲剧。哈代据此说明,世俗的偏见导致了人物的悲惨遭遇,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哈代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形象优美,性格美满,主要是由于他的婚姻观所致。苔丝等人虽然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但她们的思想却已超出了那个时代,在妇女解放这个问题上哈代不仅走在了前列,而且还超出了那个时代。

总之,哈代那个时代的婚姻制度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希望用一种没有习俗和偏见干预的、没有任何舆论指责的、脱离宗教指导的、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的、松散灵活的婚姻制度来代替。哈代的婚姻观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之一。这种颇具妇女解放思想的婚姻观塑造了一批优秀的悲剧女性,使读者在接触到这些作品时,感到这些人身上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她们的离经叛道完全是一种争取生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