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计划
“天空实验室计划”原名为“阿波罗应用计划”,是“土星—阿波罗”号计划的副产品,即利用“阿波罗”计划中剩余的运载工具和设备, 以及已积累的技术成果发展起来的。与前苏联的“礼炮”号和“和平” 号轨道站相比,其研究规模和完善程度,以及飞行时间方面,就逊色多了。
“天空实验室”用两级“土星—5”发射。发射重量为 77t。与和它对接的“阿波罗”飞船的总长大约为 35m,最大直径为 6.6m,容积在 300m3 以上。“天空实验室”由轨道工场、太阳望远镜、闸门舱、多用途对接舱和“阿波罗”飞船的指挥舱组成(见图 6—4)。轨道工场是“天空实验室”的中心。它是由“土星—5”的第 3 级改装而成的。航天员主要工作和生活在这里。其直径约为 7m,长 20m 左右。在轨道工场的两侧各有一块 8.5m×9m 的太阳电池板。在“天空实验室”发射时,它们是折叠着的,进入轨道后再打开并向所有仪器供电。太阳望远镜与整个“天空实验室”结构垂直,上面有四块太阳电池板,呈“十”字架状,形如风车。它们负责向太阳望远镜及其设备供电。
设计和建造“天空实验室”各系统的原则是: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以降低研制成本,同时要努力挖掘潜力,促使“天空实验室”执行的飞行任务尽可能在各领域内出成果。但与此同时,“天空实验室” 也使用了许多以往载人航天器从未使用过的装置。例如,将控制力矩陀螺用作“天空实验室”姿态控制的主要功能系统,装备了消除二氧化碳的分子筛,采用高压储藏气体的办法为“天空实验室”提供大气等等。 “天空实验室”在发射后 63 秒钟,防热和防流星铅罩被撕裂,而且
部分振落。脱落的铅罩卡住“轨道工场”两侧的太阳电池板,使其不能按程序展开。发生这种故障,不仅使“天空实验室”的电力减少 50%以上,而且更严重的是,由于工作舱外壁直接受太阳照射,舱内温度急剧上升,有的地方高达 88℃,电力危机和高温对于“天空实验室”是一个致命的威胁,它使耗费了 25 亿美元的“天空实验室”计划有完全夭折的危险。
事故发生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曾多次指令航天站自动排除故障,但均告失败,最后决定把经过专门训练的 3 名航天员送上轨道。入轨后,航天员驾驶飞船首先在“天空实验室”周围作机动飞行, 观察其受损情况并向地面报告。接着,航天员手控驾驶飞船向“天空实验室”停靠,与其对接,然后进入“天空实验室”。进站后,两名航天员把一把“T”形遮阳伞通过过渡舱舱口伸出到工作舱外,代替防热罩遮住了太阳的直接照射,使舱温逐渐下降,最后稳定在 27℃左右。高温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严重问题便是电力不足。为此,航天员在地面人员指挥下,用一个末端装有金属切割刀具的 7m 长的竿子,经过 4 个多小时的修理,终于把绕住的太阳电池板解开。几乎报废的“天空实验室”重新获得了充足的电力并开始正常工作。
这次天上维修用的遮阳伞和解展受损太阳电池板的专用工具,都是临时紧急赶制的。为了完善这些工具,制订维修程序和训练航天员失重条件下进行应急维修的技能,发射前曾在地面上反复进行了水下不确定
性浮力试验。“天空实验室”严重故障的排除这一事实表明,经过良好训练的航天员可以很成功地在天上从事对航天器的维修、维护和照料工作,也充分体现了载人航天的优越性。
在 1973—1974 年期间,用改装的“阿波罗”飞船向“天空实验室”
运送了 3 批航天员。每批 3 人。在站上工作时间分别为 28 天、56 天和
84 天。发射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长期失重条件下的人体反应和工作能力, 从地球大气层外进行天文学观察及从天上观察地球的优越性。3 批航天员拍摄了近 300000 张太阳照片,对其他天体进行了数千次观察,对地球拍摄了近 40000 张照片。用磁带记录观察地球的数据有 69km 长。在医学实验中航天员互相取了几百份血样,进行了上千次医学实验,并详细记录了他们身体对长期失重的反应。此外,对飞行器系统和观察仪器的性能也进行了评定。据估计,要分析完所有这些数据,至少需要 5 年时间。
第 3 批航天员飞行过程中出舱活动 4 次,共计 22 小时 21 分钟。最长的
一次达 7 小时零 1 分。此外,还研究了用将来研制成的“航天飞机”将新的乘务组送上“天空实验室”的可能性。但是,这一计划最后没有实现。由于当时太阳黑子活动加强,高层大气分子密度增加,“天空实验室”的轨道比预计的下降得快,而“航天飞机”的研制却一拖再拖。1979 年 7 月 11 日,“天空实验室”进入地球大气层。未烧毁的残骸落在印度洋和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农业地区。残骸未造成任何损失。澳大利亚当地居民把它们拆散拿走留做纪念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