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彝千古——商代青铜器

商代是我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青铜时代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一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在郑州出土很多,这是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都邑的原因。

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早期青铜器进入全新阶段

商代是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它的建立结束了夏末的纷乱局面,国家的力量进一步加强。

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历时500多年,其中以盘庚迁殷为界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商朝早期指公元前16世纪至前15世纪中叶这一阶段,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的青铜器是商代早期的代表,二里冈包含上下两层堆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与二里冈文化类型相同的遗址和墓葬多处,富有典型特征的如: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墓葬、郑州白家庄墓葬、郑州铭功路墓葬、郑州张寨杜岭墓葬、安阳殷墟第一期、河北省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与墓葬、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湖北省黄陂盘龙城商墓、江西省吴城、山东省大辛庄、河南省偃师等地,也相继发现了同期青铜器。

与夏朝二里头的青铜器相比,商朝早期的青铜器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论在造型设计、花纹镂刻,或是工艺技术上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此时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成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象征。并且通常是成套的,表现了当时礼制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加强。商代早期的青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铸造水平较高,但传世品较少。

综合各地商代早期青铜器物来看,一般包括:鼎、大鼎、大方鼎、鬲、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平盘等,涉及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较早的器类都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而成的一套酒器已被普遍使用。

二里冈下层的青铜器,器壁普遍很薄,火蛇纹鼎。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有的器壁已经相当厚重。此时期器物的体积也有所增大。

商代前期青铜器较二里头时期在器物种类上已相当丰富了,是二里头时期所不能比拟的。二里头时期只发现了少量的几种爵、斝、铃等空体器,大部分都是小件的实体工具与武器,另外还有装饰品。

二里冈时期的青铜制品种类一般都是先前所没有的,例如:食器主要有鼎、鬲、甗、簋;酒器主要有爵、觚、斝、樽、罍、盉、卣;水器主要有盘、盂;兵器与工具主要有戈、矛、戟、钺、镞、刀、锛、凿、斧、锯、鱼钩等。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

商代早期的方鼎巨大,容器部分做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部都是狭而长的形式。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

商代早期的青铜觚、樽、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十字形大孔,比如二里冈上层的青铜器十字形都成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如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发现过这种实例。

同时,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这一时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也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矮颈且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一般胎质较薄、纹饰简单质朴,大多是宽线和细线组成的变形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展现了二里冈时期青铜文化特点。

此外,这个时期纹饰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如樽、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

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底,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这一时期的铜器装饰,从整体而言有着简单质朴的作风,多是单层没有底纹,常见的饕餮纹常是两个相对的夔纹所组成,并且常以圈带纹作为饕餮纹上下的界线。

有的兽面纹更简单,仅在扉棱两侧各铸出一圆点代表饕餮的眼,扉棱代表兽面的鼻。也有的将夔做成同向的格局,特别突出夔的眼目。

这时还有单以夔纹为饰的,如黄陂盘龙发现的钺,钺体两侧和上端均饰夔纹。另外还有云雷纹、圆涡纹、乳丁纹、直行弦纹和人字形弦纹、鱼纹、龟纹、虎纹、蛇纹等。

同时,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但其实这时铭文已有萌芽。郑州白家庄发现的一件铜罍,肩部饰有3个龟形图案,该图案应是“黽”字,是氏族徽号。

另外还有一件铜鬲,鬲上有一“亘”铭,应是罕见的商代前期的青铜器铭文。

商代早期青铜器的合金成分经测定:含铜量在67.01%至91.99%之间,含锡量在3.48%至13.64%之间,含铅量在 0.1%至24.76%之间,成分不甚稳定。但含铅量较高,使铜液保持良好的流动性能,与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壁很薄的工艺要求是相适合的。

从一些完整墓葬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看,出现了不同种类器物的相互组合,这种组合常常形成一定的规律与模式,反映了当时人的生活习俗和一定的礼治意义。

以河南地区的商代早期墓葬为例,郑州白家庄2号墓有铜质鼎、斝、爵、罍、盘及象牙觚,而这时期一些墓葬铜觚与铜爵同出,2号墓无铜觚,而有象牙觚,在组合上象牙觚代替了铜觚是很清楚的。

琉璃阁203号墓铜制品仅有一件爵,但还随葬一件陶质觚,由此可见爵、觚在组合上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组合形式的萌芽,为以后青铜礼乐器的发展提供了习俗上和思想意识上的基础。

商代青铜冶铸业是先前所不能比拟的,最能反映商代前期冶铸技术水平的是郑州张寨杜岭发现的两件铜鼎,均为斗形方腹,立槽耳,四柱足,腹表每面左、右、下的边侧饰乳丁纹,腹部上端饰兽面纹,器的整体谐调平稳。

1号鼎通高1米,重约86.2千克;2号鼎通高0.87米,重约64.25千克,形体之大是这一时期所罕见的。

在郑州发现的一处铜器窖藏有两件与前者在造型与花纹上都相似的大方鼎,从而表明铸造这种方形大鼎在当时已不属于个别,足见其铸造水平。

这一时期青铜器物的造型虽然多仿制陶质等其他质料的器物,但不是单纯地模仿,而是根据青铜质料和色泽特点进行再创造。

鼎基本上有3种形式,圆形、分裆和方形。圆形鼎基本上又有两种形式,圆腹锥足与圆腹扁足。但河南郑州商代窖藏发现的重约33千克的饕餮纹大圆鼎,三足从上向下收缩,着地处做平面式,这是这一时期鼎足形制较为特殊的一种。

鼎体一般均做深腹,足为中空式,两凹槽立耳,但也有无凹槽的。

尤其特殊的是,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则在两足中间,是商早期鼎器的重要特征,有别于以后的每耳均对应一足的特点。

而其他早期青铜器中,鬲腹多呈分裆袋足状,三空锥足,颈内凹,两直耳。甗与簋少见,甗合铸,口沿有双耳和无双耳,甑体下收,鬲为分裆袋足状。

如黄陂盘龙城发现的两件簋,均做深腹,有较高的圈足,一件无耳,一件腹部有一双较宽的兽耳,可见在商代前期簋中已有有耳与无耳的区别了,至少这两种形制的簋是并行发展的。

酒器中的斝,做平底或袋足状。爵腰内收已不明显,除双柱爵外,在流口上又出现了分叉的单柱爵。觚体矮短,而不分区段。

开封有一件商代早期封口的觚,极新颖,这是觚造型上的一个特例。顶部有一斜立流的封口空足杯,改变了前人认为该种器型始于商代后期的传统观点。

北京平谷刘家河发现的铜盉,圆鼓腹,三足,有盖,有提梁,肩上一短流。罍呈圆腹或长圆腹,器肩上常有羊头饰,为商后期同类的大型器物找到了渊源。铜卣为长圆腹或圆腹,圈足较高。樽为圆腹,大侈口,高圈足。

水器盘多做圆腹下收,折沿,高圈足,圈足上有镂孔。如北京平谷刘家河的一件铜盘,在盘口沿上还铸有二鸟柱。郑州的涡纹中柱盂,在盂底中心立有一柱,柱顶呈菌状。

此种特点的盂,是商后期如妇好墓的汽柱甑形器、侯家庄西北岗墓穴的旋龙中柱盂的先导。这种特点甚至在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穴的鸟柱盆上也有所表现,盆中心一柱,柱头立一正在鸣叫的雀鸟。

青铜武器形制的情况是:戈,援狭窄,有上下栏,有的内部中心有一小穿孔。铜钺,体呈长方形,中一圆形孔,弧形刃。矛,体似柳叶形,中部起脊,靠近銎处有一对钩形纽。镞为双翼式。

商朝前期,青铜器铸造采用合范法,即为后世称为陶范法的铸造工艺。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会留下工艺痕迹,与其后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不同。

青铜器的铸造,首先要制模。如果铸造一件器形简单、又是实心的铜器,可以用实物当模。如果要铸一件器形复杂的青铜器,也要先制模,即用陶土塑出一件青铜器的器形,叫泥模或初胎,其制坯和刻花的制作过程与做陶器完全相同。

制模时,先用陶泥堆出一个小平台,叫范座。然后是翻范,就是将模放在其上,在模外直接敷上陶泥压实。这后敷上的陶泥就是外范。

待陶泥半干时,为了便于取下,即脱模,要将外范切成几块,切痕一定要整齐,然后将相邻的两块泥范上做几个三角形的榫卯以便连接,然后将外范取下阴干后用微火烘烤,这个过程叫制外范。

而制内范是先将制外范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这刮下去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刮去一层的泥模就是内范。

合范就是将内范倒置于底范座上,再将几块外范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块与外范块用榫卯接实。在合范时为了调整内、外范的位置,要在内、外范之间垫上铜片。垫片摆放时要避开有纹饰和铭文的部位,故垫片多放在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

合范后,要在上面制作封闭的范盖,范盖上做浇注孔和排气孔,以便浇注铜液和排出空气,防止阻塞铜液。接下来,就是将熔化的青铜液从浇注孔灌入。最后等青铜液冷却凝固后,将外范打碎,掏出内范,将所铸铜器取出。

铜器铸好后,表面粗糙,有残存在器表的范土,或铜液中的杂质残存于器物表面,或有部位纹饰不够清晰,需要用砺石修平磨光,最后要用木炭进行擦磨抛光。

商代前期青铜冶铸业的发展,为殷商后期青铜冶铸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旁注]

商汤 子姓,名履,为商太祖,商朝的创建者,公元前1617年至公元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殷墟 我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横跨洹河两岸。商代从盘庚到帝辛,在此建都达273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甗 我国古代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夔纹 我国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常施于簋、卣、觚、彝和樽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做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商的夔身短,做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

饕餮纹 青铜器常见纹饰。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是东海龙王的第五个儿子。

[阅读链接]

我国对于商代青铜文化的探索是分两步展开的,1928年通过对安阳殷墟的发掘确立了晚商文化,而1950年以来对郑州二里冈商代文化遗址的发掘确立了早商文化,至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商代文化序列,同时也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