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晚期青铜器大量出现

至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发现的楚器、陕县后川发现的魏器等。

陈侯午敦,通高0.2米,口径0.17米。器呈素面圆球形。盖、器上对称分布3圈钮以为支点,在器口缘下两侧还各有一圈耳。器内底有画线界隔的铭文8行,共36字,记述了陈侯午用各诸侯所献青铜为其先母孝大妃做敦之事。

与田齐桓公有关的还有陈侯午簋,高0.33米。由铭文可知,齐桓公田午在位第七年时,用诸侯送来的美铜铸了一件“陈侯午七年敦”;在位第十四年时,又用群诸侯进献的美铜,铸了两件“陈侯午十四年敦”及一件“陈侯午十四年簋”。

关于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是片言只语,王室世系也不清楚。而遗留下来的中山王鼎、壶铭文为研究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河北省平山中山王墓发现的中山国王所做铜鼎与方壶,与同时发现的嗣王所做圆壶合称“中山三器”,均有很长的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的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

中山王鼎是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圆腹圜底,附耳,兽蹄足,覆钵形盖,顶有三环钮,通高0.51米,最大直径0.65米,顶盖及鼎腹部刻有铭文469个字,共刻有铭文77行,盖上两个字,腹部凸玄纹以上3个字,以下一个字。

方壶即通常所谓的钫,通高0.63米,腹径0.35米,腹的四面刻铭文450字。在壶盖上有4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

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素光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的4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448个字的铭文。

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铸造的酒器,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

中山王鼎、壶的铭文内容相似,主要是赞颂相邦率师伐燕而建立的功勋,并谴责燕王哙让王位于燕相子之,因为“臣主易位,逆天违人,故身死国亡”。

文献记载,当时只是齐国乘机入侵,攻破燕都。据鼎、壶铭文,中山国的相邦司马也率师参加了这次伐燕,并夺地数百里,城数十座。齐伐燕事发生在公元前316,鼎和壶的铸造时间当在此后不久。

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3钮,通高0.44米,腹径0.32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

鼎、壶的铭文如“皇祖文武、桓祖成考”,即记录了4位先王的庙号,连同做器者王,做圆壶者,这就衔接起了前后共6代中山王的世系,对文献所载中山武公前后的历史做了重要补充。

梁十九年鼎,也称“亡智鼎”,是战国晚期珍品,通高0.18米、口径0.17米,重4100克,容积3075毫升。扁圆体,附耳向外曲张,3条矮蹄足,浅腹圜底,盖隆起,上有3个凫形钮。腰上有一粗弦纹铭文字数,口下刻铭文35字。

青铜刀币是战国时期的货币,有“折刀”,也有“直刀”。折刀是燕国、中山国、齐国等地的铸币,分为弧折、罄折;弧折较早。面文有字,有释为“明”、有释为“易”、有释为“匽”。背文有纪地、纪数、纪炉座、纪名物等;直刀是赵国、中山国铸币。钱文多用于纪国地区。

战国时期楚文化得到蓬勃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也很有代表性。如安徽省寿县楚王墓发现的铸客铜鼎,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米,口径0.87米,耳高0.36米,腹深0.52米,腹围2.9米,足高0.67米,重约400千克。

该铜鼎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两字。

铜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两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

青铜器在此时发展越来越精致,比如河北省平山县发现的这件铜器金银,通高0.36米,上框边长0.47米,环座径0.31米,重18.65千克。

铜器周身饰金银花纹。下部有两牡两牝4只侧卧的梅花鹿环列,四肢蜷曲,驮一圆环形底座。中间部分于环座的弧面上,立有4条神龙,分向四方。四龙独首双尾。龙身盘绕纠结之间四面各有一凤,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上部龙顶斗拱承一方形框,斗拱和框饰勾连云纹。

这件案面原为漆板,已腐朽不存,仅留铜案座。它的造型内收而外敞,动静结合,疏密得当,一幅龙飞凤舞图跃然眼前,突破了商、周以来青铜器动物造型以浮雕或圆雕为主的传统手法。

另外,4只龙头上各有一个斗拱,第一次以实物面貌生动再现出战国时期的斗拱造型。

[旁注]

司马 古代官职,相传帝少昊开始设置司马一职,为天下军事长官,周代称为夏官大司马。周宣王时帝姬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一职,春秋时,在宋、卫、齐等国的公族子弟中也有任司马一职的,其后代也有以司马为姓的。

铺首 多指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做虎、螭、龟、蛇等形。为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斗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阅读链接]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逐渐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我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我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我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