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青铜器除旧更新

西周中期的周穆王及恭、懿、孝、夷之际,主要的青铜重器有长甶盉、遹簋、丰樽、丰卣、刺鼎、班簋、静簋、裘卫诸器、墙盘、师遽簋、师遽方彝、永盂、曶鼎、效卣、师晨簋、克鼎器群、师兑簋、盠方彝、谏簋等。

西周中期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的觚、爵、角、斝、觯、觥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食器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列鼎制度最迟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现蹄形足,鼎腹发展成扁长方形的变化趋势,簋的发展也很快,不仅在制度上与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现敛口有盖,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种开始出现。编钟也在此期普遍形成。

另外,西周中期青铜器的花纹趋于简朴,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常见的花纹有兽面纹、花冠顾首龙纹、分尾的鸟纹及新出现的直条纹、波曲纹和鳞带纹等。

铭文记事性质更强,篇目更长,内容也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铭文已罕见,或有也已与记事铭文相配。字体多古朴、端庄,平齐无波磔。

西周丰樽发现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0.16米,口径0.16米,腹深0.14米,重1700克。该樽器身低矮,侈口,束颈,垂腹,其最大径已接近腹底,圈足外侈,显得丰满而沉稳。

丰樽除圈足光素外,通体以3种不同姿态的凤鸟纹构成两纹饰相同的口部、颈部及腹部3层纹饰。口缘外壁饰4瓣仰叶状对鸟纹,两鸟相对而立,尾部向上曲垂于鸟首之前。

丰樽颈部以两组带状垂冠分尾凤鸟纹装饰,两只凤鸟为一单位,两小组间以浮雕兽面为中心,鸟首相对,构成一组;垂鼓的腹部以四双两两相对的垂冠分尾凤鸟构成,鸟的羽冠垂至胸前,翎尾翻卷于身后,十分富丽典雅,为全器最主要的纹饰。纹饰带内的空白处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地。

丰樽的器表打磨光整,但是在器口缘外壁的蕉叶对鸟纹中间、颈部浮雕兽面下方、腹部4块凤鸟纹饰相接处可见铸造时留下的范痕,所以全器是以4块相等的外范分型,4块外范之外还有腹芯及圈足芯。

丰樽底部可见到划在圈足芯上的方格纹,底部边缘有4个小三角状凸起,将底部边缘分为4等份,每一凸起与每外范中心位置相对。据传是为了防止在腹底与圈足拉接处因铸造应力产生裂纹而设置的4个三角形加强筋。该器内底部多细小的气泡。

丰樽器内底铸有铭文5行31字,其中重文两字。

班簋为周穆王时毛班所做,毛班为毛伯的孙子,因此也称毛伯彝。通高0.27米,口径0.26米。四耳饰兽首,下垂长珥作为支柱,其后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饰冏纹,夹有两道弦纹。腹饰阳线构成的兽面纹。低圈足,无纹饰。

师遽方彝为西周恭王时期的青铜器。高0.16米,口沿纵长0.076米,横长0.098米,底部纵长0.075米,横长0.096米,重1620克。

师遽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做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做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但可惜已遗失。

师遽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

师遽方彝的器身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做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发现的大克鼎,为周孝王时期铸器,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通高0.93米,口径0.75米,重2015克。

与大克鼎同时发现的还有小鼎7件、盨两件、钟6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做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为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

大克鼎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3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大克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典范之作。内容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

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

青铜盠方彝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发现于陕西省眉县。盠方彝为长方形、圈足、顶式器盖,象鼻双耳,内铸铭文106字。

盠方彝身铸满文饰,以夔龙纹为主题文饰,对称装饰,中间有圆形涡纹,器身角面以3层文饰装饰,上下两层为夔龙纹两个一组装饰,中间层与盖主纹相同。盖为四坡顶,铸有扉棱为脊。整器庄重规范、工艺精湛。

彝是青铜礼器的一种统称,金文中通常有“做宝樽彝”的字样。彝又是一种青铜酒器的专名,盠方彝是根据其铭文和形体而定名的。

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西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祭祀、战事盟约等,盠方彝铭文记载的是周穆王时期册命摄可六师、殷八师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盠方彝的装饰采用浮雕技法,雕铸出粗犷豪放的文饰,装饰主次关系明确,层次十分清晰,达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其精美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文饰,浑厚庄重的器身以及铭文,通过雕铸将他们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再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谏簋是臣子向君王提出建议请求或得到封赏后,为了纪念而制作的青铜器。

例如这件西周中期谏簋高0.21米,宽0.29米,重5280克。圆形,敛口,鼓腹,圈足下有三小足,腹部两侧兽耳下垂小珥。隆盖,顶有圆形捉手。盖顶和器腹饰瓦纹,颈部与盖沿饰窃曲纹,圈足饰三角云纹。

盖器对铭,器铭文9行102字,盖10行101字:

唯五年三月初吉庚寅,王在周师录宫。旦,王格大室,即位。马共佑谏入门,立中廷。王呼内史先册命谏曰:“先王既命汝王宥,汝谋不有闻,毋敢不善。今余唯或命汝。赐汝攸勒。”谏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考惠伯樽簋。谏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谏簋铭文大意:在五年三月第一个吉日庚寅那一天,王在周地的师录宫。天刚亮,王到大厅,坐定位子。司马共带领做器者谏进入庙门,站立于庭院中间。王召呼史官内史先册命谏,说:“我的先辈周王既然已经任命你兼管王的宴乐之事,你不能思虑有所不周,不能不善待其事。现在我继续任命你管理原来的事情。赏赐给你一套马笼头。”谏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显赫的美意,谏因此做了祭奠其死去的父亲惠伯的簋。谏的后代子孙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这篇铭文说明,在西周时代的官职任用制度中规定,即或是不增减任命,只是重申前王的任命,也需举行一次册命典礼。

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发现的西周中期史墙盘,属于微氏家族盥洗器具,通高0.16米,口径0.47米,深0.086米,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做的铜盘,因做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

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

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首先追述了列王的事迹,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

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

盘铭也是一篇很漂亮的书法作品,其文体爱用简明整齐的4字句式,这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

[旁注]

簠 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凤鸟纹 我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凤,在古代的传说中,为群鸟之长,是羽虫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樽为百鸟之王。在古人的心中,凤是吉祥之鸟。凤鸟纹多饰于鼎、簋、樽、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周穆王 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穆天子传》。穆天子东征西讨,范围之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圭 我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权力。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0.15米至0.2米。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

窃曲纹 是一种适应青铜器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因其常用4字、6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阅读链接]

班簋何时何地出土无考,为清宫旧藏,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散出。

1972年6月间,在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有色金属供应站的废铜堆里拣选到一件古器残件,经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专家鉴定,确定为“班簋”。郭沫若先生得知后甚喜,曾著《“班簋”的再发现》一文进行论述,一时轰动了文博界、学术界。

随后将班簋残件送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修复。原厂长蔡瑞芬将任务交给了赵振茂先生。当时原器4足已全部折毁,器身毁去过半,底部变形,但口部、腹部、器耳、花纹还有部分残存,特别是腹内铭文,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幸好班簋的铜质好,有韧性,不至于断裂。赵振茂主持并亲自修复。大致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对接纹饰等6道程序。首先用钣金法等对器物整形,然后利用原器残件翻模铸造所缺的3个耳及珥;察对纹饰,去错补缺,并使所补部分与原器花纹浑然一体。接下来采用跳焊法将补块焊到原器上。因底部铭文处出现孔洞而不全,孔洞要用锡补平,并根据《西清古鉴》簋铭拓片,描上字样,再用钢錾雕刻。

修复后的班簋古朴、凝重、典雅的造型与斑斓锈色相映,令人赞叹不已,现藏首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