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天空·陆地

一九四○年,海明威从基韦斯特迁居古巴,在哈瓦那郊区科希莫村购置了一所住宅——“芬卡楼”。作家想要在这里过一种安静的田园生活。但是法西斯侵略势力日益嚣张,海明威不愿意置身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之外。他写完《丧钟为谁而鸣》以后,于一九四一年春赴亚洲采访,并且来到中国。他对我国的抗日战争深表同情,写了六篇有关中日战争情况的报道, 高度赞扬了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他指出:“日本在中国进行了四年战争,但仅仅占领了一些平原地带。”他认为中国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一再呼吁美国对中国进行援助。他说:“援助中国一艘战舰会确保美国两大洋海军的安全。”海明威预见到日本将在亚洲扩大侵略战争,并且警告美国当局:日本将“舍苏联而南下”,向英、美发起进攻。

果然不出海明威所料,这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爆发了太平洋战争。第二年夏,美国东部海域出现了德国潜艇。海明威立即改装了自己的“皮拉尔号”渔艇,装备了电台和机枪,在古巴北部海面巡逻,侦察德国潜艇的活动情况。他曾向美国驻古巴大使提出一份报告,拟定以自己的皮拉尔号为诱饵,设法接近德国潜艇,乘机将它炸毁,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这项计划很幼稚,而且也没有可能实现。但他在海上追踪德国潜艇将近两年, 为美国海军当局提供了许多情报。

一九四四年春,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后,海明威赴英国。他以随军记者身份出现在美国轰炸机的座舱里,参加了对德国的轰炸。一次夜间,由于伦敦灯火管制,飞机失事,海明威受伤,造成脑震荡。

同年六月,海明威伤愈后又随着美国第四步兵师在法国诺曼地登陆。登陆后,他离开正规军,参加法国游击队,并且率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敌后侦察敌情。在进攻巴黎的战斗中,他先于正规军冲入市区。按美国的有关规定, 记者不得参与军事行动。海明威因违犯这项规定,于九月被拘留。美军当局准备对作家提出起诉,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所谓“海明威案件”。驻欧洲的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慑于作家的威望和世界舆论,下令停止审理,释放海明威,并且决定授予他铜星奖章,以表彰他作战勇敢和侦察敌情有功。授奖仪式是后来于一九四七年六月十四日在哈瓦那举行的。海明威获释后重返前线,随军深入到法国内地,在一九四四年底又两次负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前夕,一九四五年三月,海明威离开欧洲战场回到古巴哈瓦那郊区的“芬卡楼”,最后结束了战争生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海明威便决定写一部反映这次战争的长篇小说。按照他的构思,这应该是一套三部曲,写出他本人在这次战争中活动的三个阶段和三个方面,即一部写海洋,一部写天空,一部写陆地。但他回到家里后由于健康情况不佳,并没有立即着手写作。只是过了两年以后,即从一九四七年下半年起,他才动手,到一九五二年把“海洋小说”的初稿写了出来。但他没有修改便把小说丢稿存到哈瓦那一家银行的保险库里去了。作家逝世后将近十年,他的夫人于一九七○年将手稿取出,经过整理把它公之于世。这就是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

小说共分三部。主人公托马斯·赫德森是位著名的画家。他在个人生活方面十分不幸,结过两次婚,但都离了婚。他生活中惟一的安慰就是他的三个孩子。在第一部里,赫德森孤零零地一个人住在墨西哥湾里的比米尼岛上。

他在这里接待了前来看望他的三个孩子。可是孩子离去不久,他就收到电报, 他的第二个妻子和两个小儿子在一次车祸中死亡。第二部的故事发生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的一九四二年,地点是哈瓦那。赫德森把他的渔艇武装起来, 准备引诱德国潜艇,与敌人同归于尽。但是由于风大,他没有出海。这时得到消息,当飞机驾驶员的大儿子在英国阵亡了。这使他更加痛苦。他跟第一个妻子和好,但不久又因感情破裂而分开。如今赫德森在生活中已失去了一切。他对自己说:“你得明白,儿子你丢掉了,爱情你丢掉了,荣誉也早就完了;你就尽义务吧。”第三部的故事发生在第二年夏。一艘德国潜艇被炸沉,艇上人员大部分还活着。他们登上一个孤岛,杀死岛上渔民,抢了两条普通的捕龟船,企图逃走。赫德森率领几名水手,驾船追击这些德国人。他已预感到,一旦跟德国人接火,他首先就会被打死,但他仍然站在船桥上, 坚持执行任务,果然最后中弹而死。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反法西斯的政治热情,但却没有很好地认识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其伟大历史意义。因此战后,在新的战争势力日益嚣张的情况下,他重又陷入历史悲观主义。他在赫德森身上不仅复活了他从前的个人主义英雄,而且把他从前所追求的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为对生活的绝望。这使他在小说写作过程中遇到重重矛盾,在完成《海流中的岛屿》初稿之后没有勇气去写作三部曲的另外两部,即“天空小说”和“陆地小说”,致使原定的创作计划归于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