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第斯多惠是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是德国民众学校的倡导者。第斯多惠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在他的一生中,小学教育和小学教师的培养是他教育活动的重点。

第斯多惠出生在一个法官家庭。中学毕业后进赫尔朋大学,后转入杜平根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1811年毕业,1817年获杜平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当时的社会情况使他没能找到他希望的技术性职业。起初他当过私人教师,教授数学。后在法兰克福任教时,通过裴斯泰洛齐的学生,他开始了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他逐渐下定决心,献身于国民教育事业。1820年~1832年,第斯多惠担任莱茵河上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兼教数学和德语,并在附属小学任课。1832年~1847年调任柏林师范学校任校长,同时教授教育学和各科教学法。在这27年中,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验:把教育学列为师范学校最重要的必修课,把心理学和人类学规定为教育学的基础;重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力图培养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好研究和具有独立精神的教师。

第斯多惠还是一个进步的教育活动家。1827年~1866年间,他创办并主编了有关小学教育和教学的《莱茵河杂志》,在这个刊物上他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这些文章宣传介绍了裴斯泰洛齐等人的民主教育思想,批评了当时德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他还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又是普鲁士议会的议员,他参加过大量的教师集会,并发表演说,呼吁政府改善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推进自己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1832年~1841年,他还在柏林创办了四个教育团体,研究并传播先进与民主的教育思想。1835年他出版了他的教育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这部著作从理论探讨开始,一直到对教师行动的直接指导,主要的目的是“指导教师或想要作教师的人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巧,以及讲授每门学科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使用何种教具等”。该书还介绍了一些教育名著。这部巨著在他生前即出版了四次,对德国教师的思想与专业指导产生过巨大作用,在欧洲教育理论尤其是教学理论的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1847年,他被普鲁士教育当局免去柏林校长一职,并强迫他于1850年退休。对这位在德国已享有盛名的教育家采取这样的惩罚性处理,当局宣布的理由是:“写了许多煽动性文章”,“许多论述与观点……违反国家教育当局所遵行的原则”,“与党派活动有联系”,甚至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蛊惑倾向”。其实真正的理由是政治原因。19世纪前20年,在普鲁士反对拿破仑民族压迫的解放战争中,德国的学校教育与教师培训工作有明显的发展。这种发展也受到卢梭、裴斯泰洛齐、洪堡德等人思想的影响。在德意志争取解放之后的一个时期(1815年~1847年),教育是处于停滞不前和限制发展的。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则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反动。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贵族代表们把民主和民族的思想,以及人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的斗争活动首先归罪于国民学校和教师。一个文化部的高级官员说:“一看见那些来自第斯多惠学校的背离基督信仰的骄横跋扈的教师,就总会给我一种最令人厌恶的印象。”第斯多惠并没有沉下去,他专心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宣传活动。1851年又主编了《教育年鉴》,第斯多惠通过它谴责德国教育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分裂主义倾向,呼吁人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主要任务。1857年第斯多惠出版《教育的理想和可能性》,总结了自己为捍卫新教育而进行的斗争。1865年,德国进步教师庆祝了第斯多惠75岁寿辰,他在回答教师们的祝贺中提出:“人民的教育,在最广义上说乃是人民的解放。”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想。1866年7月7日,第斯多惠患流行性霍乱逝世。

论教育目的

第斯多惠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目的说。他说:“首先是人的教育,然后才是阶级和专业的训练”。这个教育目的说是针对当时德国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第斯多惠的“全人”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全人”是一种能自由思考,以追求真、善、美为崇高使命的人。第斯多惠接受了裴斯泰洛齐的发展思想,进而提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自动性”,即生来具有的渴望发展的特性;人所以有各种能力和表现,都是因为在人的天性中潜藏着这种自动性的结果。自动性是达到培养“全人”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因素。但自动性只构成考试的主观基础,如果不把自动性用于达到某个目的,发展自动性则毫无意义。为此,教育还必须有它的客观基础,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自动性的培养应以真、善、美为思想内容。根据这一原理,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发展人的自动性,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和指导者,只有通过人类力量的自由发展才能找到真正的、善良的和公正的东西。同时他还指出,真、善、美的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教育的任务不是让人去适应现存的状况,恰恰相反,是激起人们去改革现存状况。学校应该培养能自由思考、能独立改善自己状况和周围环境的人。

其次,“全人”是充满人道和博爱、为人类而忘我牺牲的人。针对德国当时教育上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倾向,第斯多惠指出:民族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人类的废墟之上,在人们身上,爱人类精神与爱祖国精神应当密切结合起来培养。他要求教育的基调应该是把个人教育成为一个人,而不是成为他的阶级的一员。因此,他说:人是我的名字,德国人只是我的绰号。

第三,“全人”是全面的和谐发展的人。第斯多惠认为,普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给人格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它包括加强体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德性。

在第斯多惠的教育目的说中,自动性的培养占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动性,才能培养出自由思考、各方面素质和谐发展的人。

第斯多惠的教育目的说有着时代的进步性,但他用人道主义关于“人”的抽象概念来确定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论教育的基础原则

第斯多惠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提出了两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即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

1.自然适应性原则

第斯多惠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一定的素质和天然发展的倾向,所以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他说:在教育工作中,一般的说,一切应该按照人的自然本性来进行,个别的说,一切应该按照人的年龄特点来进行。他所谓的“适应自然地进行教学”,就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自然天性理解为智慧与能力的素质。把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感觉阶段、记忆阶段和理性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儿童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教师要研究和认识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他说,一个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己活生生的观察、研究,深刻地认识儿童的自然本性,那么,他和学生直接交往时,他的内在感觉就会指示他应该如何恰到好处地进行教学,促进儿童本性的正常发展。否则,就会“毁灭人类高尚的本性”,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第斯多惠还把自然适应性原则确定为教育的最高原则。他说:自然适应性原则在教育学的天地中是永恒的,它是辉煌的、永不熄灭的、永不改变自己状态的指路明灯,……一切其他的教育和教学法的规则都围绕着它旋转,而且都趋向于它。

第斯多惠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强调研究儿童的自然本性及其发展规律,顺应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倡导的教育心理学化趋势。

2.文化适应性原则

第斯多惠在论述自然适应性原则时对“适应自然”的含义作了更为明确的解释,着重指出了个性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他除了强调要重视儿童的自然本性以外,还提出了“文化适应性原则”作为对“适应自然”原则的补充,并力图通过合理的教育把两者统一起来。

第斯多惠指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时间、空间、社会风俗习惯、时代精神、历史的和现代的文化影响,所以,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外,还必须符合现代科学的水平,要“把学生提高到现代科学的高度水平。”

第斯多惠在“文化适应性原则”的论述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受到诸种客观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是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也表现出他对发展中的近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关注。

论教学

第斯多惠从改革初等教育、发展国民学校的作用、改进师范教育等问题出发,非常重视教学问题,提出要努力研究科学教学论的历史任务。在教学理论的研究中,他非常重视把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探讨结合起来,他在教学论中提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以丰富的实际经验作基础,避免了空泛的教条或思辨性的理论演绎。他的教学论主要反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

1.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当时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学的实质目的和形式目的。实质目的说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形成技巧。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前者表现为对古典教育的热衷,认为文法、数学、逻辑、古典语对训练学生思考力发展有巨大作用。后者表现为对现代教育的要求,认为自然科学、应用数学、地理、现代语是对学生生活有益的实际知识。第斯多惠辩证地论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这两个目的不是彼此排斥,而是相互依存的。在采用正确方法的前提下,学生在学习教材掌握知识的同时,他的能力也必然得到发展,教学往往同时达到两个目的。这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形式的目的不能离开知识传授而独立存在,教材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血液,任何教学都必须根据某种教材来进行,只有接受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与娴熟地、自由地运用知识的过程密切结合起来,形式的目的才能达到。那种认为仅靠部分古典科目就能达到形式训练目的的看法是错误的。另一方面,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有助于其主动地学习教材,掌握知识。由此,他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即“无论何时都不能谈到实质的观点和形式的观点的绝对划分的问题”,“尽可能深刻地认识和彻底地精通知识是一个统一的目的。”

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之中毕竟只有一个应当始终占优势的和统治的地位。”第斯多惠认为形式目的更重要,即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随意的注意、领会和研究新教材、新问题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力。他之所以特别重视形式教育,一方面是试图消除当时学校中存在着单纯地死记硬背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认为发展儿童的能力有着巨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儿童能力的发展为他主动学习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像观察力、记忆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能激发性格,影响意志,形成完善的人格。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他说:“教学的正式的宗旨或目的是激发、发展和增强智力,特别是较高层次的智力,如判断力、理解力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使人能正确认识世界并能够用他的理智和意志控制其低下的本能,人就是以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智力真正成为人的。”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是最好的方法。他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所以他反对当时盛行的“学术式的方法”,即教师从一般的原则出发,进行教条式的讲述、传授、讲解和教诲的方法,主张用启发式的对话法进行教学,并断定它是教学的基本方法。

2.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的论述是第斯多惠教学论的一个极重要的部分。他从自然适应性和自动性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原则和规则。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共有33条,其主要原则有: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应力求引人入胜、要精力充沛地进行教学及教育性教学等。这些原则主要围绕着从学生、教材、社会文化条件以及对教师的要求这四个方面予以分析确定。

第斯多惠教学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系统性。他认为教育学不单纯是理论的体系,它是从实际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法则的总和。他自己几乎教过各门学科,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使他对教学问题的论述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避免了空泛性和思辨性的理论演绎。

论教师

第斯多惠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并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经验,阐述了教师的使命以及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他认为教师的使命是教育别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他们对真、善、美的渴求,并使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得到最大的发展。这个伟大的使命就决定了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为此,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首先,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有崇高的理想。他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追求一定的理想,不为一个目的而活着,那他就永远不会取得什么好的成就。他鼓励教师要无限热爱教师职业,以满腔热情培养具有自由思考能力并能接受当代进步思潮的青年。

其次,他认为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教师,本身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他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自由思考和独立精神的人,他还应该拥有一般的文化知识,接受过广泛的普通教育,熟悉心理学和教育学,通晓自己的教材,懂得正确地运用教学方法。

再次,第斯多惠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来都不是已经完成了的和完善了的工作,它应该永远在前进与发展之中。所以,教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包括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不断完善和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眼界。他要求教师“要经常地加强进修: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加强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