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福禄倍尔(1782年~1852年)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一个牧师的家庭。他排行第六,母亲因生他时难产造成的后遗症于6个月后去世。父亲再婚后,继母对他毫不关心,父亲终日忙于教务,福禄倍尔童年的生活是不幸的。10岁至14岁,福禄倍尔被舅父送到教区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童年时代的福禄倍尔热爱自然,他以成人自学的态度,探索着自然的奥秘。他说:“无穷尽的自我观察、沉思默想和自我教育是我幼年生活的基本特点”。15岁时父亲送他学习林务,但收获甚微。1799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但因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去帮助父亲处理事务,直到1802年父亲去世。这以后他尝试了几种职业,但都不理想。1805年他在法兰克福的一所学校找到工作,至此福禄倍尔认为这才是他真正的职业。为了支持裴斯泰洛齐,1806年,福禄倍尔赴瑞士的伊佛东旅行,并带着3个学生于1808年~1810年在伊佛东接受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其主要兴趣在地理、博物、儿童游戏、音乐及母亲教育等课题上。但他并不盲从裴斯泰洛齐,认为裴斯泰洛齐关于初等教育的理论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充实自己,福禄倍尔先进入哥廷根大学,后又进入柏林大学,陆续完成大学的学业。在大学里,他通过对矿物学的研究,发现矿物结晶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加上他幼年时对自然的了解,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使他确认,宇宙中事物之间有着严格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1816年,福禄倍尔创办了一所实验性质的私立学校,以自己亲属的子女为主要教育对象。在这期间,他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教学的主要原理是自我活动、自由发展和社会参与。时值德国反动势力猖獗,福禄倍尔注重国民教育的活动受到压制,他被迫关闭了学校,转而到瑞士开展教学活动。1823年~1825年他写了《人的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教育哲学著作,同时也阐述了教育和教学问题。

1837年福禄倍尔开始专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这一年,他在德国的勃兰根堡设立了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岁~7岁的儿童,并把在瑞士发明的教材和教具付诸使用。1840年这所幼儿教育机构被定名为“幼儿园”。他还出版了一些刊物,积极宣传设立幼儿园的必要性和实施幼儿教育的方法。1848年幼儿园停办,他转而举办幼儿教师训练所,在演讲和文字方面宣传他的教育思想。1844年,他出版了《母爱之歌》,针对从婴儿到2岁儿童的教育,用图画、手指游戏和摇篮曲向幼儿展现这个世界,用母亲般的爱,去启发儿童能力的发展。1852年,70岁高龄的福禄倍尔应邀出席全德儿童教师集会演讲,受到全场的热烈欢迎。同年6月逝世。

论教育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原则是福禄倍尔的宇宙观、人生观,也是他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宇宙和万物是合理的、井然有序的,并受一定的规律、法则所支配。这一思想产生于他幼年时对自然的观察,发展于大学中对矿物学及自然的研究,又受到其他宗教思想的影响。在《人的教育》开头两段中,福禄倍尔说:“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和统治者一个永恒的法则……”,“这个全能的法则是以一个浸透一切的、精力充沛的、富有生命的、自觉的,因而是永恒的‘统一’为基础的。这个统一就是上帝。一切事物都是从神的统一,从上帝而来,因有了神的贯注而使每项事物得以生存。这便是每项事物的本质。”福禄倍尔认为,万物皆是神所创造的,所以神的本质——神性就存在于万物之中,神的本质也就是万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生命中,包含人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都多少含有些“神性”,所以一切生命都含有相同的素质。万物是依照自己内在的本质表现出具体的形象,但人与其他的被造物截然不同。福禄倍尔认为,人是万物中之灵长,是具有最高度“神的本质”者,是能以理性认识事物者,因此人具有特殊的使命和责任。所以,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神性,并能以自由意志,充当向外具体地表现这种内在本质的神性——即统一内在的法则。也就是说通过教育,使儿童认识自然,认识人,最终认识统一的法则。

2.发展的原则

福禄倍尔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大自然一样,是不断地发展的,不断地趋于完善。但人不同于自然,人能清楚地理解这一过程,并以教育来促进它。所以教育是一个由内因决定的进化过程。如果让儿童听其自然的发展,神的精神就会在儿童的活动中显现出来。儿童之所以能“自动”,就是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潜藏着这种本能。依照福禄倍尔的观点,儿童的本能共有四类: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提供产生自由、自动和自觉的条件,使潜藏在儿童内在神的精神更好地向外表现出来。因此,“教育的教学和训练在根本原则上必须是被动的、顺序的,而不是命令的、绝对的、干涉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遵循自然,引导儿童的成长,并提供一切帮助,而不是强迫它,干涉它。

福禄倍尔认为,发展是分阶段的又是连续的、无止境的。人的发展先由一点出发,然后继续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演进。在发展的历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跳跃和突变不能算是发展。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只能按照儿童生命发展的阶段去帮助和指导儿童的发展,以跳跃的、速成的教育促成儿童的早熟,乃是一种不健全的早熟,并无教育的价值。而且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永远不断地在形成之中,永远活动地向前行进,由一个发展和形成的阶段,趋向另外一个高一级的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发展的结果是对立面的调和。教育归根到底是成长的过程。如同万物生长一样,人的成长也必须服从两条互相补充的原则:对立的法则和调和的法则。在教育中,基本的对立物是内因和外因,亦即成长物的天性与环境的矛盾。无论是一株植物,一个动物还是一名儿童,其成长都有双重的过程:变外因为内因和变内因为外因。即一方面接受外界的刺激,借此发展自己的天性;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刻在外部事物上。教育者总是从内因和外因入手,在两者之中发现调和的东西,克服差异,最终使两者达到统一。这种通过对照最终达到和谐的过程的思想,成为福禄倍尔训练儿童方法的理论依据之一。

3.社会的原则

福禄倍尔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方面。他目睹了当时教育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社会的背景,力陈个体进步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说明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离的。他说:“当个体保持在落后状态时,没有哪个社会能够进步。当社会保持在落后状态时,个体也不能进步。”学校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里面,由发展的个体组成的单位应该通过参加社会生活来完善自己。学校必须产生公民,必须为把自己的能力投入到为社会的最好服务中做好准备。教育必须兼顾历史的、社会的、全球的立场,以增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及合作,进而促进世界和平。

幼儿园的创办与发展

福禄倍尔接受了裴斯泰洛齐关于家庭、母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的观点。但他又指出,许多母亲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而且也缺乏适当的教育训练。因此,有必要建立公共的幼儿教育机构。但是,福禄倍尔深信,家庭的气氛、信任和亲密的气氛对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主张幼儿园应该是半日制的,每天教学的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应在家里得到正确的教育。这一思想也与当时社会工业化进程,要求在家庭以外建立教育机构,在白天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照料的意图不谋而合,这也是在福禄倍尔以后,幼儿园得到大发展的根本原因。

另外,福禄倍尔还从教育的社会价值中,阐述了幼儿园的重要性。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必须具备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的精神。幼儿园就是培养这种社会态度的最恰当的场所。他决意要把幼儿园变成社会的缩影,在其中充满礼让、团结互助和相敬相爱的良好风气。

1837年,55岁的福禄倍尔,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岁~7岁的儿童共计五十余名。最初,他一直没有恰当的名称来表达,1840年他与好友在花园中谈论这所教育机构时,突然想到它就像是一个儿童成长中的乐园,由此定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en)。为此,福禄倍尔拟订了幼儿园游戏和作业的内容与方法,确定了幼儿园的任务,设计了幼儿园的教具,以及出版了风行一时的幼儿教奉——《母亲与儿歌》。

福禄倍尔指出,幼儿园的具体任务是通过活动和游戏的方式,培养学前儿童,发展他们的体格,锻炼他们的外部感官,使他们认识人和自然,使儿童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与他同时代的一些学前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差别,它不是单纯地照料儿童的机构,或是提供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福禄倍尔企图确立一种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过程,希望让儿童在获得对事物感性认识的同时又传授了初步的教育。

1848年,因负债累累,幼儿园停办,但这一年德国已有40所幼儿园了。1851年,由于政治的原因,政府下令禁止设立福禄倍尔式的幼儿园,这对年老日衰的福禄倍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福禄倍尔的幼儿园教育事业虽在德国境内屡遭摧残,但由于他的活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其影响是无法消弥的,1854年英国成立了第一所幼儿园。1855年幼儿园由德国移民传入美国。1861年德国政府取消了对福禄倍尔式幼儿园的禁令,并在1876年承认幼儿园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一部分。同年,幼儿园传到日本,并通过日本,在1903年传入中国。

论幼儿园教育

福禄倍尔认为,进入幼儿时期,真正人的教育就开始了。幼儿期的儿童认为各种东西都是有生命的,能听,能说话。他们的心理特征是以自我中心的。他们“从他本人和他的生活的关系去看一切事物。”他渴望自己能和周围世界统一在一起。这种欲望是在充分地享受生动活泼的游戏中得到满足的。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变内因为外因,让幼儿通过参与人和物的外部世界的活动来展现出自己的天性。

1.自我活动

福禄倍尔提出幼儿教育的方法应以自我活动为基础。他认为,人内在的本质——神性(或说创造性)向外表现的自发性活动便是自我活动。健康的儿童生活是在不停的活动中(以玩耍为主),并从儿童的活动中可以看出内蕴神性的自我表现。福禄倍尔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发现玩耍和内在神性即创造性的关系。自我活动应该被儿童的动机所决定,由儿童的兴趣而产生,由儿童的力量来维持。这种活动不是由外力推动的,而是由内在的本质所驱动。“教育”若依拉丁语源的解释是:将潜伏在人内的某种素质与能力,施以某种刺激以抽出(educo),并将之导上发展之途。福禄倍尔的思想与之不谋而合。建立在自我活动基础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因为自我活动能表现出儿童的发展程度,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注意,鼓励自信与自尊,使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自我活动还供给一种力量,引导儿童了解各种知识的关系。

福禄倍尔的这一思想也受到当时生物进化论思想的影响。19世纪初,德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发表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他认为较高形式的生命是由较低形式的生命发展而来的。这个发展的关键在于生物的器官是否得到了利用。故而提出了“用进废退”的思想,在当时影响很大。福禄倍尔第一个把这一观点运用到教育上,认为儿童的自我活动决定了他们的发展。

2.游戏

福禄倍尔认为,幼儿时期最显著的活动是游戏。这个时期儿童具有活动的本能和冲动。游戏就是由这种内在的需要而引起的。

游戏在教育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中最能表现(或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自动性。福禄倍尔在教育史上是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且有系统的把游戏活动列入教育内容中。福禄倍尔不仅重视在家庭、幼儿园中对儿童进行游戏活动,而且还呼吁在每个城镇,都应该为孩子们设立公共的游戏场所。

福禄倍尔将游戏分为两种,即教学性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教学性游戏是通过训练手的操作而进行的活动,如串小珠、搭积木、玩彩泥等。

运动性游戏是通过四肢运动做一些模仿性的活动。它建立在儿童摹仿他们在自然界和周围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动作的基础之上。如学小兔蹦、乌龟爬、小鸟飞等。福禄倍尔在《幼儿园教育学》第十四章“运动游戏”中认为,运动游戏是一圆圈游戏、团体游戏和伴以诗歌的游戏。在运动游戏时伴以诗歌、音乐,一方面可藉诗歌表现儿童内在的本质与冲动;一方面因韵律活动而增加游戏的乐趣;一方面可以训练儿童语言,以清晰的发音表达所认识的事物。

3.恩物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中曾使用具体的东西如豆子、木块来进行语言和数学的教学,使儿童在直观中获得正确的认识。福禄倍尔从中受到启发,并进一步研究、创制出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具,福禄倍尔称之为“恩物”,意为神恩赐给儿童的东西。

“恩物”主要有6种,他的后继者陆续编制发展为20种,一般将前10种称为恩物,后10种称为作业,有的也统称为恩物。

第一种是六个绒毛做的颜色各异的小球,每个小球上系有两条线。玩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显著效果。它们能帮助儿童辨别颜色,锻炼肌肉,训练感觉和四肢。丢球和持球的过程可使孩子获得存在、占有、物体、空间和时间等概念的感性认识。

第二种是硬木制作的三件一套的玩具: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借助这套玩具,儿童可以认识物体的各种形状和各种几何图形。在玩耍中,儿童可以理解运动的概念。

第三种是一个沿各向对开、可分成8块小立方体的木制大立方体。通过教师的解释,唤起儿童对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注意,还能锻炼儿童创造性的组合能力,即用小立方体组合成不同的物体。

第四种是由8个小长方体构成的木制立方体。

第五种是木制立方体,可分成27个体积相等的小立方体,其中3个小立方体又分别对分,形成6个三角体,有3个小立方体分成四等分,形成12个三角体。

第六种是木制立方体,可以分成27个小长方体,其中一些还可分为平板、斜角等更小的部分。

福禄倍尔恩物第一种、第二种以球为出发点,介绍立方体、圆柱体等客观的宇宙原物。第三种至第六种以立方体做主体,让幼儿体验各种立体。其余各种分别介绍直线、曲线、点等。所以,恩物是从立体到面、线、点逐渐由具体进入抽象,帮助儿童发现、认识及了解环境和周围事物,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导入颜色、奇数、偶数、倍数、分数的概念。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多种能力的锻炼。福禄倍尔要求每组恩物的各个部分,必须依照规律整理起来,方能表现出它的价值,并由此使儿童有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4.作业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作业是要求儿童将恩物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而作业则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的一些物件。像剪纸、贴纸、折纸、画画、粘土细工等。这些活动可以扩大儿童的眼界,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

福禄倍尔认为恩物与作业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1)恩物的主要作用在于吸收或接受,作业则主要在于发表或表现。(2)从安排的顺序看,恩物在先,作业继后。(3)恩物不改变物体的形式,作业则要改变材料的形式。

福禄倍尔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把教育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进化的过程,强调儿童的自我活动在教育上的价值。他创办了幼儿园,正确指出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儿园工作体系。福禄倍尔制作的“思物”不仅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其中关于融玩具、教具和数材为一体的思想,至今仍有启迪作用。

但是,福禄倍尔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惟心的理论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又因为当时儿童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之无法科学地认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在其理论中,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估计不够,表现为在儿童活动中规定了过于烦琐的规则,客观上压抑和限制了儿童的发展。这些都属福禄倍尔教育思想中的局限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