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

生平和教育活动

约翰·海恩利希·裴斯泰洛齐(1746年~1827年),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苏黎世一个外科医生家庭。5岁时,父亲逝世,由母亲和一位忠实的女仆抚育成长。善良虔诚的母亲和忠诚而有献身精神的女仆对裴斯泰洛齐个性和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9岁时经常到在邻村任牧师的外祖父家去。在随同外祖父访问穷苦人家时,穷苦孩子那突出的颧骨和深陷的眼窝里流出的苦难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奠定了他以后希望拯救穷苦人民、改造社会的理想。

中学毕业后,裴斯泰洛齐进苏黎世大学求学。在大学里受到卢棱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同情资产阶级革命,并加入了当时进步的青年学生组织“爱国者小组”,从事进步活动。1767年,“爱国者小组”被取缔,21岁的裴斯泰洛齐和其他成员被短期拘留,释放后,他便离开了大学,决心到农村去实现他改善农民生活的崇高理想。自此,他开始了60多年艰难的教育生涯。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新庄”时期(1768年~1798年)1768年,他在诺伊霍夫(Neuhor意即“新庄”)靠朋友帮助购置土地、房舍,筹办了一个示范农场,他称之为“新庄”,想藉此帮助农民学习新的耕种土地、管理农事的方法和技能,增加收入摆脱贫困,但他失败了。1774年他利用仅余的一点资财和朋友的捐款,在新庄创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大约50个孤儿。他组织儿童生产自给,夏天在田间劳动,冬天纺纱织布。他还亲自教儿童读、写、算,并聘请了几位手工工匠教授劳动技术,力图通过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能独立生活的人。他写道:“我长年地生活在50多个贫苦儿童的中间,我与他们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的像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因经济困难,不得不在1780年停办。

孤儿院解散了,但他以教育来改进社会,帮助农民的信心没有动摇。在以后的十八年中,裴斯泰洛齐的生活十分贫苦,但他专心致力于写作活动,先后发表了大量有关社会和教育问题的著作,竭力吸引瑞士的社会人士去解决仍然很迫切的问题:如何提高劳动人民的道德和智力水平。1780年完成了第一部教育著作《隐士的黄昏》。178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该书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声誉,许多知名人士络绎不绝地前来新庄访问,奥国首相和普鲁士皇后也对他倍加推崇。1792年,法国大革命后的立法议会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荣誉称号。

第二时期——斯坦兹时期(1798年~1999年)1798年1月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政府给他安排了一个公职,但他谢绝了任命,表示只愿做一名教师。受新政府的委托,在斯坦兹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了80个5岁至10岁的儿童。这些儿童“大多数身体有缺陷,很多人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痒痛,或是衣衫褴褛,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十个孩子中难得有一个是认识字母的,至于其他知识,当然更不必谈起了。”另外校舍简陋,仅有他和一名事务人员,但他却满怀信心,“我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迅速地改变我的孩子们的状况”。他以家庭的模式办孤儿院,把孤儿院变成一个充满着父母之爱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依靠他的教育信念,把他的全部精神和感情都倾注到这些孩子身上,建立亲子般的关系,不断唤起儿童的人类爱的情感。在这时他也开始了初等教育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裴斯泰洛齐在这里的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不久因校舍被征作伤兵医院,使卓有成效的教育被迫中断。

第三时期——布格多夫时期(1799年~1805年)裴斯泰洛齐在孤儿院停办后去布格多夫城先担任了一年小学教师,1800年,他和友人创办了一所初等日校和一所寄宿中学。寄宿中学是一所培训教师的综合性教育机关,在这里,他继续在斯坦兹已开始的初等教育新方法的实验活动,并初步形成了体系。这时,他先后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母亲必读》、《观察入门》和《数学浅说》等著作。1804年又因校舍被占用而将学校搬迁。

第四时期——伊佛东时期(1805年~1827年)1805年裴斯泰洛齐把学校迁到伊佛东,办成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中学和师范学校。在最初的十年里,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裴斯泰洛齐和助手们的工作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敬慕,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学者前来参观、学习。福禄倍尔称伊佛东为“教育的圣地”,不少贵族和富有资产者的子女也慕名前来求学。由于学生成份的改变,贫苦子弟越来越少,这不符合裴斯泰洛齐的理想,加之学校管理不善,教师之间经常发生纠纷,学校逐渐衰落,并于1825年停办。这位80高龄的老人又回到他开始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新庄,在生命的最后二年里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这本书总结了他一生的教育工作。1827年2月17日逝世,终年81岁。由于他一生生活艰苦、忠诚教育,被后人称为“伟大的模范教育家”。1846年人们为纪念裴斯泰洛齐诞生100周年,在其墓前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记着:

“这里安息着林哈德与葛笃德中的人民传道者。

新庄穷人们的救星。

斯坦兹孤儿之父。

布格多夫和明亨布兹城的人民学校的创办者。

伊佛东人道主义教育家。

正人、基督徒、公民。

一切为人,毫不为己。”

论教育的作用

从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社会政治观点出发,裴斯泰洛齐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做了过高的估计。他坚信,通过规劝和教育,可以激发人们善良的心愿,可以很顺利很自然地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关系和贫富悬殊现象,从而能从根本上改变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他还认为,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所以贫困,是由于愚昧无知的结果,若接受了教育则可发挥出各自的才智,从而摆脱贫穷。

在教育对人的作用问题上,裴斯泰洛齐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他认为所有的人生来就蕴藏着各种能力和力量的萌芽,渴望并要求获得发展,如“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足要行走,手要抓物,还有心要信仰和爱,头脑要思想”。教育的作用在于把它们发掘出来,发展起来。所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就在于发展天赋的潜藏在体内的能力的萌芽。而且“只有依赖于教育,人才能成为人。”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育发展说中还包含了和谐教育的思想。他所说的“发展”是包括了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均衡的和谐的发展,他说:“我的初等教育思想,在于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道德和身体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要素教育论

裴斯泰洛齐教学理论体系的重心是要素教育论。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根源于他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应该适应自然的思想。他认为儿童身上生来就潜藏着具有要求发展倾向的天赋能力和力量。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的天赋能力和力量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儿童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的,如人的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对外界的观察,逐步形成明确的信念,并转入思维,而各种感觉又是建立在简单的要素之上,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会变得简单明了。教育就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逐步转到更为复杂的方面。例如,体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关节活动;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智育最简单的要素是数、形、词等等。

裴斯泰洛齐认为,要素教育的本质是要求简化教学,使每一个母亲不需要其他帮助也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随着教学方法的简化,受教育的人数将会日益增多。可见,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要求扩大教育对象的普遍趋势,这也是裴斯泰洛齐力图摆脱陈腐的、繁琐的经院主义教育方法,使“教育过程心理化”思想的体现。

母爱与道德教育

裴斯泰洛齐很重视道德教育。他认为在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人的道德。人们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就“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

按照他的要素教育论,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这种爱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一个人道德力量的实现。

这样,儿童道德教育的基础应该在家庭中奠定。在家庭中,首先要培养儿童对母亲的爱。当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孤弱的,母亲出于动物本能的力量,热情地照顾孩子,使孩子产生了依赖感,这就是最基本、最纯朴和最简单的感情。孩子在母亲的爱抚、照顾下感到愉快、满足,于是“爱的种子就在孩子的心里发展起来了”;当孩子看到某种未见过的东西而感到惊奇、恐惧,并大声哭泣时,母亲把他紧紧搂在怀里,抚爱、安慰他,信任的种子就在他心中发展起来了。当孩子有需要时母亲满足了他的需要,感谢的种子又发展起来了。这样依赖、信任、感谢交织便构成了良心的萌芽。

儿童道德力量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学校中实现。在学校里,通过教育,儿童把对父母、家庭成员的爱扩大到爱一切人,最后达到爱上帝,由此形成博爱、信仰的美德。正因为此,裴斯泰洛齐要求学校的德育首先要与家庭教育方式联系起来,要使学校教育充满家庭式的信任和兄弟般的友爱的气氛,教师要以母爱精神去感化学生,把“母爱这股永不枯竭的泉水倾注到更大一群受教育者的身上”,去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和热情,这样,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裴斯泰洛齐主张在道德教育中要着重引起和发展儿童的道德情感,因为对美德的热烈的情感胜过空谈。在斯坦兹孤儿院时,有一次,一些难民给了孤儿们一些钱,他便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儿童发生情感。他对孩子们说;这些人如此困难、可怜,但还是给我们钱,让我们来谢谢他们。于是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情感使难民们也流下了眼泪。

他认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使儿童练习道德行为,而且要通过多次的练习才能巩固。练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使儿童多做帮助他人的事。

裴斯泰洛齐的道德教育观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基础的,并与他的宗教思想紧密联系。但他强调教师要以母爱精神去教育和感化学生,这是值得重视的。作为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对儿童的热爱,就不可能热爱教育事业,因而也难搞好教育工作。

智育与小学各种教学法的建立

裴斯泰洛齐主张,儿童的学习应该从直接经验开始,因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对外界事物感知时是从模糊的印象过渡到清楚的概念的,在这一心理过程中,使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是数目、形状和语言。例如,当人们要分辨呈现在眼前的混乱而模糊的物体并想弄清楚时,总是提出3个问题:“1.他面前有多少物体?有哪几种物体?2.它们的外貌、形状或轮廓是怎样的?3.它们的名称;他怎样用一个声音或一个字表达每一个物体?”所以,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来实现的。

依据以上思想,裴斯泰洛齐深入地研究了初等学校的教学法问题,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

语言教学裴斯泰洛齐认为语言教学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语音开始,然后是认识单字或词,最后是阅读。学习发音时,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儿童听觉的正确。他坚持采用拼音识字教学法,要求教学步骤由浅入深、从易至难,井井有条。

测量教学孩子认识形状的能力可以通过测量教学来掌握。形状的基本要素是直线,所以测量教学从学直线开始,先学直线,然后转到角、正方形,最后学习曲线和几何图形(圆形、椭圆形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几何图的线条和图形指示给学生看,也可以用直观的方法,用硬纸割成各种图形,或做成一些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讲述它们的名称。当儿童掌握了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后,便学习绘画和测量。

计算教学裴斯泰洛齐反对以背诵规则为基础的传统的算术教学,指出计算教学应该凭借实物以及直观的点和线来进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先学习整数的概念,再学习整数的四则运算,然后学习分数的概念,并学会运算。为此,裴斯泰洛齐还创造了一种”分数表”,他的后继者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算术箱”的教具(即含有1000个小正方形的大正方形)。

裴斯泰洛齐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始终以贫民儿童为教育对象。他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为贫苦儿童的教育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本来有机会在政府任职,但他毅然谢绝说:我惟愿做小学教师。裴斯泰洛齐这种献身国民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在当时教师地位极端卑微的情况下实属难能可贵,在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裴斯泰洛齐在教育理论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人。他对儿童的体育、劳动教育、智育和德育各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他提出的“教育心理化”口号直接开创了西欧近代教育史上的教育心理化运动;他积极探索教学规律,简化教学方法,制定了初等教育的一般原理,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所有这些对改进当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后来教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19世纪中期,欧洲出现了裴斯泰洛齐运动。当然,他的思想观点上也有一定的局限与不足,如他试图用教育改良社会以及他的惟心主义哲学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