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时期步入鼎盛发展

1723年,胤禛即位,年号为雍正。随着胤禛的登基和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雍正开始拓展圆明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是叫雷金玉的建筑师,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的。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

正大光明殿是圆明园的正殿,是皇帝每年举行生日受贺、新正曲宴亲藩、小宴廷臣、中元筵宴、观庆龙舞、大考翰詹、散馆乡试及复试的地方。

正大光明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有出廊,灰瓦,卷棚歇山顶。左右有东西配殿五楹,分别为茶膳房、御书房、清茶房和军机处。殿内还有雍正帝和乾隆帝手书的楹联:

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

乐民之乐以和性怡情。

遹求宁观成,无远弗届;

以时对育物,有那其居。

东壁悬有御书《周书·无逸》,西壁悬有《豳风图》。殿后有寿山,山上有笋石,后来被移到颐和园的仁寿殿中。

大殿的正中是皇帝宝座,为紫檀木所制,做工精美,宝座上覆盖着黄色绣缎套子,宝座位于高台之上,下面有三级台阶,台四周环以红漆木栏杆,雕刻着玫瑰等花卉,精美富丽。

宝座两边竖有高高的屏风,屏风上装饰着蓝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上点缀着红宝石和碧玉。宝座上铺着精美的绣花椅垫。

宝座正上方悬挂着“正大光明”的4字匾额,这是一块墨拓纸匾,上面书有“正大光明”4个白色的大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白色已变为黄色了。

正大光明匾额为雍正手书,语出宋时朱熹《朱文公集·三八答周益公书》:

至若范公之心,正大光明,故无宿怨,而绻绻之义,实在国家。

意思为正直无私,光明磊落。

木质天花板雕镂着深深的花纹,悬吊着晶莹剔透的刻花玻璃灯具,窗户上糊着白色的高丽纸。在正大光明殿西墙上还悬挂有一幅圆明园全景大观图,大得几乎盖住了整面墙。

东墙则悬挂着乾隆御书的《御书周书无逸篇》。乾隆皇帝很欣赏这里的格局,称赞道:“不雕不绘,得松轩茅殿意。”

勤政亲贤殿在正大光明殿的东侧,“勤政亲贤”一词出自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孔明在后出师表中劝告皇帝要亲贤人,远小人,要勤于政事。

在殿内正中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御座,御座之后高大的屏风上有雍正的手书“无逸”,所有的一切都是一脉相承,意在自勉。

在我国的历史上,雍正帝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勤奋异常的皇帝。深夜,整个帝国进入了梦乡,但是在圆明园中的雍正还在批阅着奏折。

根据大清的律例,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都可以直接给皇帝写密折,奏事言情。这是雍正与他的高级官员们的重要也是主要的沟通手段,皇帝必须在每个奏折上面写下自己的意见。

清宫档案记载,一年当中,雍正只有在自己生日的那天才得以休息。在13年的当政期间,雍正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以汉文写的朱批奏折多达22000多件,以每件朱批平均为100字计算,字数就有220多万字。

勤政亲贤殿内宽敞明亮,陈设讲究。殿前院落,回廊曲径,清幽雅致。东北的一所院落里有飞云轩、静鉴阁、怀清芳、秀木佳荫、生秋庭等馆轩。

东边的院落由碧芳丛、保合太和、富春楼以及竹林清响殿等组成。每到夏季,清帝由勤政殿迁到碧芳丛,“阅揽批章,传膳办事”。碧芳丛东面为十八间库,储藏着皇帝后妃的各种服装和用具。

院落的北部正中是一座带三间抱厦、面阔九间的保合太和殿,殿内分隔成三大间,异常豁朗,地板是拼成美丽图案的大理石,天花板上,悬挂着灿烂的玻璃灯架。

墙壁四周雕花紫檀桌子和茶几上,摆列着景泰蓝和珐瑯质的瓶子和杯盏,镀金和纯金的钟,还有很大的玻璃镜子,镶在紫檀雕花的框座里面。

保合太和殿的后面是“富春楼”,有一架螺旋形梯子通到楼上,上面一排屋子中收藏着许多名贵的古字面,还有西洋油画、雕塑等美术品。富春楼的西边还有临近前湖的“生秋亭”等建筑。

北部有门,通向一个小石子铺成的甬路,可通行马车,保合太和殿东西各有院落。西院自南而北建有飞云轩、四得堂、暖阁、秀木佳荫,生秋亭五进厅堂轩阁,都是妃嫔的寝宫。绣房内,铺陈华丽,点缀新奇。

东院是一处很大的库房,称为十八间库,里面装满了一箱箱的皮货,瓷器和绣花衣服鞋子。皮货中有银鼠、黑貂、灰鼠、细骆驼绒、珍珠皮、黑狐等珍贵的皮衣。

库房里还装着许多龙袍宫装,蓝、黄、橙、紫各色华丽的绸缎上,绣着精美细致的花样,色彩谐调,配置巧妙,五爪金龙盘绕其上,其做工精细,是无与伦比的。

库内还储藏有我国历代的名人字画以及像景泰蓝、珐瑯质和瓷质的玩器,还有西洋的贡品。另外,还堆积着足够当时北京半数居民穿用的绸缎和其他衣料。

1725年,雍正帝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扩大到3000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旁注]

六部 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对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

御书房 御书房是皇帝读书藏书之所。“御书房”三字取自乾隆八玺的“御书房鉴藏宝”玺篆体真迹。“汇流澄鉴”4字匾额原为乾隆在四库全书存放地文渊阁的御笔亲书,意即汇集知识之源,洞悉古今之理。

《豳风图》 是清代画家吴球创作的一幅以民风民俗为题材的人物画,共有两幅,本幅主要描绘秋收时节几名农妇打枣的情景,作者主要模仿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画风,在人物画上早已非常高,整幅作品古意凝重、情趣盎然。

屏风 古时建筑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所谓“屏其风也”。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逆翁。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丞相 古代官名。我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起源于战国。秦朝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奏折 一种重要的官方文书,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因以折本缮写得名。奏折之称最早见于顺治十三年,以后普遍采用,形成固定制度。

景泰蓝 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马车 我国古代的马车常用于战斗之中。一般为独辀、两轮、方形车舆,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其种类很多,有轻车、冲车和戊车等。战车最早在夏王启指挥的甘之战中使用。

贡品 多为各地品质优秀、稀缺珍罕,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并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贡品文化。包括制度、礼仪、生产技艺、传承方式、民间传说故事等。

使节 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

[阅读链接]

在勤政亲贤殿的东、北、西三面山水环绕,山上有采自京郊的假山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假山石,前人论及假山石,最能言其本:“石本无性,采后复生”。

这里的景色幽美,林径四达,奇石异卉,布置在各个院落当中,特别是碧芳丛,修竹摇曳,绿荫掩映,清爽宜人。

微风乍起,万竿摇空,如细雨沙沙轻落,婆娑月光掠过竹枝,疏影斜洒,如烟似雾,都是宫廷区不可多得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