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乐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种在构造上与声音上十分完美的弓弦乐器,有极丰富的表现能力,在近代音乐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以独奏乐器而论,除了钢琴以外, 目前没有其他乐器能与它相匹敌。自从 17 世纪以来,小提琴在西欧兴起的室内乐与大型管弦乐合奏中,亦居领导地位。

小提琴是从一种名为维奥尔(Viol)的古提琴演变而来,自 16~17 世纪以来,其构造即固定。整个乐器可分为(1)琴头、(2)琴颈、(3)琴身、

(4)弦钮、(5)琴马、(6)琴弦以及琴弓等部分。琴头顶端为蜗牛状螺旋形,以绞弦槽连接琴颈,槽的两侧装有弦钮。琴颈镶在琴身上端,贴有黑木指板。琴身作为共鸣箱之用。在面板与背板之间装有一音柱。面板通常用松木,上面有两个 f 孔,使声音得以传出。边板与背板用枫木或其他木材。经过许多年的经验,制琴者发现木板的质量、厚薄、干燥程度及油漆都影响到提琴的音响及乐器的坚固性。

因此,所选用木料,都经过一二百年完全干燥后,才用以制琴。

小提琴有四根弦,定弦互为五度(g—d1—a1—e2),有效音域为三个多八度。琴弦由羊肠制成,后演变为用外包金属丝的弦及钢丝弦。琴弓由马尾制成。弓杆最好的木料是用一种产于巴西的轻而有弹力的木材。

1600~1750 年间是小提琴制作的极盛时代。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的克雷莫纳及布莱斯加两地。那里出现了三位伟大的制琴家:尼科洛·阿玛蒂

( NicoloAmati , 1596 ~ 1684 )、安托尼奥·斯特拉迪瓦里( Antonio Stradivari,1643~1737)及朱塞佩·瓜内里(Giuseppe GUarnieri,1686~ 1774)。17 世纪除意大利外,在奥地利亦有杰出的制琴家,如史丹纳

(Steiner)、克劳兹(Klotz) 等。18 世纪法国及欧洲各地亦都有了制琴家。在诸名家中要数斯特拉迪瓦里最负盛名,其琴价值最高。据说他于 1666~ 1737 年间共制作了 1116 把提琴。其中有 540 把小提琴、 12 把中音提琴及

50 把大提琴。这些提琴经维修后一直使用至今。现代制琴家所制的提琴有的在声音上已接近这些古老的著名乐器,但尚无超过它们的成品。

小提琴与其同类弦乐器拥有极复杂的发音方法。有不同种类的弓法,如连音(Legato)、顿音(De’tache’)、断音(stacca-to)、跳弓(spicato)、滑音(portamento)、打奏(matettalo)、轻快断音(Light staccato)、撞弓(sattando)、用弓根、弓尖、下弓及上弓(M 及 V)等。在近代音乐中小提琴还时常用泛音,它使乐器的音色有很大的变化,发出一种单薄而透明的声音。一般说来,泛音用来演奏延持音(Sustained)、震音或为获得明快效果而使用。由于这种演奏法缺乏共鸣,表现能力不强,不能成为演奏中的基本方法,仅可作为装饰之用。另一种使乐器的音色剧烈改变的是加上弱音器后产生的弱音。用了弱音器,音色变得黯淡,音量也大为减弱,此外,用弓部位不同也会影响乐器的共鸣。靠近琴马的奏法(Sul ponticello),主要用于震音,产生一种金属色彩的声音,靠近指板的奏法(Sultasto , flau-tando),产生一种蒙上一层纱似的迟钝的声音效果。

总的说来,小提琴是声音甜美的旋律性乐器,但它又能奏出双音以及同时跨在三、四根弦上的和弦,因此它又具有和声性,更加丰富了它的表现能

力与感人的魅力。小提琴这种表现能力与魅力是在历代杰出的小提琴家的不断改进与丰富其演奏技巧中获得的,例如,19 世纪前叶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Nicolo Paganini,1782~1840)就是在小提琴的技术发展上贡献最突出的演奏家之一。

小提琴乐曲的品种繁多。最普遍的有独奏曲、与钢琴合作的奏鸣曲及其他各种曲式的乐曲、与乐队合作的协奏曲;此外,在弦乐三重奏、四重奏、钢琴五重奏及交响乐队的大合奏中,无不以小提琴为重。至于世界各地的民间乐队、伴舞乐队及流行音乐乐队亦往往爱以小提琴作为主要乐器。在数不胜数的小提琴乐曲中,最为音乐爱好者们喜爱的有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帕蒂塔》、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的几首协奏曲、贝多芬的 D 大调协奏曲、《克鲁采尔奏鸣曲》、《春天奏鸣曲》和两首浪漫曲、门德尔松的协奏曲、勃拉姆斯为小提琴与大提琴写的双协奏曲、拉洛的 f 小调协奏曲、帕格尼尼的第一、第二协奏曲、24 首随想曲以及埃尔加、西贝柳斯、德彪西及格拉祖诺夫等作曲家的名曲。此外广大群众对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改编成小提琴曲的舒伯特的《圣母颂》等小品亦深为喜爱。

总之,随着优秀演奏家及小提琴作品的大量涌现,使小提琴这一乐器深深扎根于世界人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