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类

关于鼓的记载,历史文献很多。春秋时期的民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猗与那与!置我鼓 类 - 图1 鼓,奏鼓筒简,鼓 类 - 图2我烈祖。”(商颂·那)的民歌,记述祭祀成汤时用鼓的盛况。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个故事叙述鼓和槌的制作及其声音之宏大。在秦以前,关于鼓的记载很多,品种也很繁杂,那时的鼓有足鼓、建鼓,县鼓、雷鼓、路鼓、晋鼓、应鼓、朔鼓、密须鼓、麻、料、土鼓等,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鼓的品种就更加繁多,象细腰鼓、齐鼓、腰鼓、魏鼓⋯⋯等大量出现,并且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近代在民间的乐队中及戏曲伴奏的乐队中, 鼓往往起着领奏作用,有些鼓长期用于独奏,表达着各种情绪。现在经常使用的鼓有堂鼓、战鼓、腰鼓、书鼓、点鼓、缸鼓、太平鼓、八角鼓、渔鼓、维吾尔族的纳格拉鼓(铁鼓)、达卜(手鼓)、傣族的象脚鼓、僮族的蜂鼓、瑶族及朝鲜族的长鼓,以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常使用的铜鼓等等。这些鼓除用于合奏和伴奏之外,有些鼓还用于独奏,如板鼓、手鼓等,它们各具特点,有着独特的丰富表现力。

全国解放之后,鼓又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定音缸鼓和排鼓。定音缸鼓是在吸收和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之后改制而成的,它可以根据乐曲的需要而改变鼓的音高。排鼓是在堂鼓和腰鼓的基础上改革而成。它是由从小到大的五六个音高不同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用时每个鼓都可以两面翻转,奏出十个不同的音高,在乐队中能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一般它们多用于大型的乐队合奏,善于表达欢腾的情绪,是很有特色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