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是在一个狭长的木质共鸣箱上装七条弦,右手弹拨、左手按弦的乐器,因为它有七条弦,所以又称它为七弦琴。近代,因为它的历史久远,又称它为古琴。琴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当中,在《关睢》一章里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有之。”在《甫田之计》一章里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记载,说明琴在春秋时期的民间已经非常流行。琴的产生远在《诗经》成书之前,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琴的构造逐渐得以完善,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的乐器之一。

早在春秋时代,琴的演奏已达到相当高的技艺,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着一个故事:伯牙精通琴艺,是琴的演奏家;钟子期是音乐的欣赏家。伯牙弹的琴曲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奏出的音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钟子期去世之后,伯牙从此不再弹琴,并引出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因此有了伯牙作《高山流水》的传说。唐代以后发展成为《高山》和《流水》(乐谱见《古琴曲集》第一集),两首琴曲,并且在演奏手法上逐渐丰富。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两千多年以前,用琴奏出的音乐已经能深刻地反映人们思想和情趣。在我国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无数琴的演奏家,并创造出无数的琴曲。仅从现在还能看见的琴谱来看,就有一千七百余首琴谱流传于世,这是音乐史当中很重要的一笔财富。

琴流行几千年盛而不衰,那是因为它善于表达人们的思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方法,去表现人们的各种情趣。由于琴的音域宽广,能奏出四个八度以上的音(从 C—d3)。声音的色彩丰富,能奏出散音、按音与泛音,在音乐中交替使用,很有特色,琴的低音区声音浑厚,中音区宽广明亮,高音区清脆,在演奏中经常使用同音在不同弦上的移位,使音色得到变化。它不但用于独奏,还用于歌唱的伴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用于伴奏相和歌,隋唐时期,曾用于伴奏清乐,还用于小型的器乐合奏。《渔歌》、

《梅花三弄》、《流水》、《龙翔操》、《潇湘水云》等,都是有代表性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