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琵琶是我国弹拨乐器当中很重要的一种,它在群众当中有着广泛的基础,人们喜爱它,熟悉它,所以流行近两千年盛而不衰。

琵琶的名称来自它的演奏方法,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批把,马上所鼓也,推于前日批,引手却日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后人把凡是用弹和挑这两种主要指法演奏的乐器统称为琵琶,如阮、三弦、月琴等。从秦到唐,琵琶几乎是这种类型弹拨乐器总的名称。

琵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的秦代,当时有一种拨浪鼓,人们根据它的形式制造了一种圆型音箱,两面蒙皮竖着弹奏的乐器,初名“弦鼗”,以后发展成为四弦十二柱的弹拨乐器,因晋代人阮咸善弹,人们便称它为阮咸,简称为阮。公元 4 世纪,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加强了,那时有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四柱,用拨横弹的琵琶和一种五弦琵琶传入中原地区,我国劳动人民将上述三种琵琶互相结合,取长补短,经过多次改革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琵琶。现在常用的琵琶音域比较宽广,它的音域为 A—g3,可以分为四个音区,低音区声音较浑厚,中音区声音圆润柔美,高音区和极高音区声音清脆明亮。琵琶的表现能力很强, 它既可以演奏雄壮慷慨的武曲,又能演奏抒情幽雅的文曲,是我国很重要的乐器之一。

古代的琵琶曲谱留下来的不多,我们今天见到的大多是 19 世纪编著的, 其中一些乐曲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影响较大的一首独奏曲。《十面埋伏》又名《楚汉》,它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公元前

202 年汉刘邦与楚项羽在垓下大战的故事。全曲共有十三段,以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段描写汉军的阵容和军威;以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描写古战场中千军万马,枪刀箭戟,人喊马嘶,惊天动地的大决战场面;以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军争功、得胜回营五段描写楚军溃败,项羽自杀,以汉军全胜而告结束。乐曲使用了很多模拟性的手法, 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古战场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