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尊——泰山
四月上太(泰)山, 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 涧谷随萦回。飞流洒绝■, 水急松声哀。天门一长啸, 万里清风来。
这首千古绝句,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四月登泰山所作。它道出了泰山的山奇,水奇,树木有“声”,景色绝美的意境。
莽莽苍苍、雄峙于中国东部的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盘踞在济南、历城、长清、泰安之间,总面积 420 多平方公里,
海拔 1545 米,雄伟高峻,气势磅礴,风景优美,享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 的殊荣。
泰山有奇绝的自然风光,有灿烂的文化遗迹。它历受各朝帝王重视和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不少帝王登基之初,或外出巡狩大多都到泰山进行祷祭。若是太平盛世,便来此举行封禅大典。历代文人学士留下无数赞美泰山的诗篇、题字或游记。
泰山由南向北地势逐渐升高,有三个显著的阶梯,泰山的三个天门,即红门、中天门和南天门正好安排在三个阶梯之上,纵贯顶底。
泰山第一名胜是岱庙,也称泰庙,位于泰山南麓的泰安城北,为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岱庙为一紫禁城宫殿式建筑群。岱庙碑刻林立,真草隶篆,体例俱全,风格各异,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天观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雕梁画栋,重檐八角,彩绘斗拱,黄瓦盖顶,金碧辉煌;地面重檐下,一字儿排开八根大红明柱,殿檐四角悬有风铃,微风拂动,叮当作响,悦耳动听。
岱庙天贶殿内正中悬东岳大帝画像。北、东、西三面墙壁上,有巨幅壁画,名为《启跸回銮图》,长 62 米,高 3.3 米,以龙凤之笔描绘了东岳大帝出巡的盛况。东部为《启跸图》,西部为《回銮图》。壁画传为宋代佳作, 场面之大,内容之广,实为少见,属古代艺术珍品。
出天贶殿南门,循阶南为仁安门、配天门。仁安门东侧有一院落,旧为“东御座”,又名“迎宾堂”,是过去皇帝前来祭祀泰山时休息更衣和举行宴会的地方。现在陈列着有关泰山的文物、字画和历代祭品,其中沿香狮子、温琼玉和黄蓝釉瓷葫芦最引人注目,被称为“泰山三件宝”。出天贶殿北门, 便是中、东、西三座寝宫。赵恒将东岳大帝封为“东岳大齐仁圣帝”后,认为即是“帝”,就应该有“皇后”,因而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 1112 年)给“东岳大齐仁圣帝”想象三个“淑明后”,建立了这三座寝宫,作为后、妃居住的地方。天贶殿后侧的铜亭,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所铸建。这座铜亭与北京、昆明、湖北武当山的铜亭一起,号称中国的四大铜亭。
在汉柏院中,那苍劲挺拔的汉柏树,树身纽结上耸,若虬龙蟠旋,虽然肤剥心枯,但又继生新枝,苍古葱郁,甚为奇绝。相传,这株柏树为汉武帝
刘彻登泰山时所栽,距今已有 2100 余年。
进入登山门户“岱宗坊”,上行不远向东一拐,便见一座红墙环抱,翠柏掩映的古老建筑。这就是“王母池”,古称“群玉庵”,唐代称“瑶池”。循石阶而上,正面是王母殿,东、西各有配房,殿中供奉着王母铜像。西配房原为道士的住房,东配房为“观澜亭”,亭下是一条深涧,瀑响泉鸣,顺声望去,但见虎山水库大坝飞瀑滚滚而下,犹如素色锦缎,珍珠倒挂。顺流而下有一水湾,名“虬在湾”,湾水澄清,有洗涤虎之称。
亭子的正东为飞虬岭,传说吕洞宾曾题诗于石壁后,见一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再次到此,挥笔点其额,其虬化龙而去。岭下有天然石洞,名“吕祖洞”,洞内有吕洞宾石刻造像一尊,传说此洞原为吕洞宾炼丹之处。
从王母池东角门走进后院又见一亭,亭台高筑,相传是八仙聚会的地方, 名曰:“悦仙亭”。亭子正北为七真殿,此殿系明代建筑,殿内有八仙彩色塑像,形象逼真,造形优美,有名塑之称。王母池西侧有老君殿庙的遗址, 这里有两座石碑,又名鸳鸯碑,四面有字,字有四五层,书法各异,为唐、宋两代名人题书,是泰山著名石碑之一。离王母池北侧约 500 米,有天门、天阶、孔子登临处等几座牌坊依次而立,号称“坊群”。
过了群坊,便是红门宫。宫分两院,东院叫“弥勒院”,正殿三间,内供着佛像;西院正殿,祀碧霞元君神像。这种佛、道两教并立的杂处现象, 是泰山的一个特点。红门宫的东亭名“更衣亭”。过去封建官吏朝山,都在这里更换便服和换乘山舆前行。越过溪水东行不远,有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 年)女皇武则天时立的一块唐碑。
出红门宫拾级而上,经万仙楼,即达被古人视为修身养性的圣地——斗母宫,又名“妙香院”。因龙泉水绕宫飞瀑挂阁,故又称“龙泉观”。现在的建筑,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重建的。宫的东南面有“寄云楼”和“听泉山房”,长廊回转,面山临水,是赏景的最佳去处。宫的东面,中溪水连续流过三段峭崖,形成三股小瀑布,下临三个小石潭。水溅浪花,发出悦耳的响声,情致盎然,称为“三潭迭瀑”。宫门外有一株明代所植古槐,干粗三围, 其一枝匍匐于石梁上,约 10 米,折身而起,昂首天外,形似卧龙,故名“卧龙槐”,又名“母子槐”。斗母宫前殿原供有斗母像。“斗母”是道教信奉的女神名字,即“先天斗母大圣元君”,传为北斗星之母。后殿则祀观音神像,也是佛道杂处的一所庙宇。据《泰山小史》记载,这里过去为尼姑所居。
由斗母宫经东北,就是著名的经石峪。经石峪的南侧是“高山流水亭”, 附近有近 0.6 公顷的大石坡,坡上刻有金刚经,字大如斗。亭旁有流水漫石坡而过,景物奇特,有诗曰:
天门倒泻一帘雨, 焚后灵呵千载文。
这诗非常生动地写出了这里的山泉,这里的流水,这里奇特的石刻经⋯⋯ 的种种景观。翻过回马岭,绕山路盘旋而上,前面就是“中天门”,又称“二天门”。它东倚中溪山,西傍凤凰岭,气势雄浑峻奇,为中、西两条登山路线的交汇点。在此可坐空中缆车直上南天门。
从岱宗坊一路北上,至南天门,蜿蜒 20 多公里,沿途名胜古迹众多,令
人目不暇接。中途经过著名的泰山“十八盘”,十八盘全程 79 盘,共计为
1633 级。中间以升仙坊为界,坊南为“慢十八盘”,坊北为“紧十八盘”, 中间为“不紧不慢十八盘”。登过慢十八盘,即到升仙坊,传说升仙坊是人间和“天堂”的分界线。人一过升仙坊,就会得道成仙。后一段山路最为艰险,素称“云梯”,又叫“紧十八盘”,是登泰山最艰辛的地段。
走完十八盘回首再望十八盘,犹如“天梯”悬挂在泰山的胸前,又像一条细白带子悬挂于南天门下,飘荡于深谷之中,壮观至极。十八盘的顶端便是南天门,又称三天门,是登泰山盘道的尽处。门建于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 年),门额题有“摩空阁”三字,门联写道:
门癖九霄,仰步三天圣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从这副对联不难看出,高耸与险峻的南天门,只有上去才能观赏到泰山的圣迹,只有经过不畏艰辛的攀登,才能俯视泰山的千嶂奇观。处于“九天云霄”的南天门,黄瓦红墙,颇为壮观,为泰山的象征。
出南天门,即到岱顶的天街北端。天街北依悬崖,南临深谷,崖壁上多有历代的题刻。天街坊建在海拔 1000 多米的山上,造型独具,三门四柱,四对石狮雕刻细腻传神,而四柱顶部高出顶脊,雕为“华表”样式,是泰山上独具一格的牌坊。自天街起,经青云洞、象鼻峰、白云洞,“踏云观景,如置身云雾之中,尽可体验神话中腾云驾雾的感受”。
岱顶名胜碧霞祠,是去玉皇顶必经之地,这是祭祀碧霞真君的上庙,为宋神宗东封泰山时所建。原名“昭真祠”,全称“昭真观”,明代改称“碧霞灵佑宫”。这里过去也是善男信女来此祭祀“泰山老奶奶”的地方。碧霞祠富丽宏大,正殿内有泰山神女碧元君铜像。立于祠前,若气候条件适宜, 你会看到一种“佛光”。在离你不远的雾气里,有一彩色光环,它会把你的影子映进光环里,你也可以走进去留影,这就是著名的碧霞“宝光”奇景。碧霞祠是岱顶的一座宏伟的古建筑群。
由碧霞祠北行不远,即是唐摩崖,崖高 13.3 米,刻有唐玄宗李隆基撰书的《纪泰山铭》,字体俊逸雄浑,堪称书法佳品。再往上便是泰山极顶天柱峰,因峰上建有玉帝观,也称玉皇顶。
玉皇顶海拔 1545 米,为泰山最高峰。立于玉皇顶上俯瞰岱下,“星罗棋布的群峰,奔腾蹴踊,磅礴无际;举目远眺,河流纵横,阡陌交织,原野苍缘,村落鳞次。”
玉皇顶建有玉皇庙,庙院内有极顶石,上刻“极顶”二字,为泰山最高点。相传古代帝王的封禅仪式即在此举行。玉皇庙外有拱北石或称探海石, 为无字碑,其高 6 米,宽 1.25 米,厚 0.9 米,整个字碑平整光滑,十分引人注目。无字碑究竟为“秦碑”,还是“汉表”,不得而知。
从极顶往东不远处有观日亭,在此可欣赏被称为泰山奇观的泰山日出;往西有望河亭,在这里可一览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和云海玉盘等壮丽景色。玉皇顶上还有瞻鲁台、舍身崖和仙人桥等胜迹。过仙人桥,只见两崖相
对而立,间隔仅三四米,有三块巨石衔接抵撑成桥,其景真如一首诗所赞誉的:
三石两崖断若连,
空蒙似结翠微烟。猿探雁过应回步, 始信危桥只渡仙。
由南天门向北岔行,可到被称为“泰山后花园”的后石坞。这里奇峰插
天,怪石如笋,故称“笋城”。从岱顶下山,回到中天门,沿凤凰岭西行, 便到黑龙潭。这里山崖壁立,飞瀑悬空,为泰山又一胜景。
登上泰山的平顶峰,可观赏到著名的孔子岩: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这既描绘了孔子岩的高耸超拔,也赞扬了孔子的品德与学问。据传说孔子登泰山时曾站在这里,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后人就把孔子站过的地方称为“孔子岩”,并刻有“孔子小天下处”。
泰山刻石也为中外名山所罕见。起自秦汉以迄北齐、魏、隋、唐、宋、元、明、清,碑碣如林,文人荟萃。碑石虽经 2000 多年的变迁,仍有 1000 余块幸存下来。它们各以不同的书法流派和巧夺天工的雕琢技法,共同营筹起这绚丽多彩的“中国历代书法艺术展览”。
泰山,真是具有黄山的奇伟,武夷山的秀逸,华山的峻峭,匡庐的飞瀑, 衡岳的云烟和雁荡的嶙峋⋯⋯
泰山,是人文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体,是中华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