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圣境——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玄岳山、太和山。它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方圆400 公里,为中国道教圣地,历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之所以成为天下名山之一,自有其本身自然景观的巨大魅力。武当山崛起于汉水平原之南,西接秦岭,东迤大洪山,南邻神农架,北临丹江口, 整个风景名胜区的面积约 240 多平方公里。其气势雄伟,自然景观十分壮丽。山上植被丰茂,雨量充沛,形成风韵各异的众多风景点。进入其间,只见高峰群立,山谷纵横,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具有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形象。七十二峰,有的如腾龙飞虬,有的如奔狮跃虎,有的如旌旗招展,搏风击雨,有的似箭镞枪锋,千姿百态,争雄斗奇。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 米,有“一柱擎天”的美名。诸峰又都微微向主峰倾斜,像是俯首朝拜主峰,这就是有名的“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观。主峰金顶在天柱峰巅,这一带的云母石英片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形成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加了武当金顶的神秘气氛。同时,三十六岩以雄险著名,二十四涧以幽秀见胜, 十一洞吞云吐雾,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也都玄妙怪异。这一超脱人间凡俗的天然景色,很早就已成为崇尚自然、追求仙境的道教信徒的理想天地。

武当山的道教,俗称“武当派”,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武当山的“武当”二字,意思是“非真武不得当之”。显然,武当山的命名和饮誉天下的缘由,和真武神的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高祖李渊即位后,为了提高他的出身门第,自称是李聃的后裔,从而大力提倡道教,兴建道观。五龙祠、太乙宫、延昌宫等宫观都是唐朝兴建的。到了宋代,道观的规模更大。元代, 蒙古族入主中原,为了利用道教来维护其统治,在武当山兴建的道观超越历代。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对武当山的经营更是煞费苦心,由于从侄儿朱允炇手中夺得了帝位,他总感到“以臣弑君”、“同族相戮”的舆论威胁,于是, 便制造了一通“真武护佑”的神话,以显示他的皇权是“神授”的。为了“报答神惠”,朱棣敕封太和山为“大岳太和山”,将其列于五岳之首,并于明永乐十年(1412 年)起的十余年间,为修建宫观,每天役使军民工匠 30 万人,直到永乐 24 年完工。从原均州城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用一色青石铺成

一条 140 里长的神道。神道两旁,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道桥梁、十二亭台等庞大的建筑群。各处建筑群的设计和布局, 都按照明朝统治者政神合一的意图进行。同时,许多建筑都利用了峰峦岩洞的雄伟高险和奇峭幽深,位置合适。全山建筑即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显示出神权的“玄妙”、“神奇”,从而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两者高度融合的景观。明代诗人洪翼圣曾描说: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

足见,道观殿阁与山色见光浑然一体,使武当山成为一片幽深神奇的道

教世界。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之中,如此大规模地规划和建造雄伟的建筑群, 真可谓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为罕见。

武当山不仅以道教胜地而扬名,还以“武当太乙五行拳”著称。武当拳

和少林拳,两者互相竞美,各有千秋。只是武当拳不曾像少林功夫那样得到皇上提携而闻名于天下。据记载,武当拳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他曾在武当山结庵修真,精心观察和模仿喜鹊与蛇嬉斗的动作,创立了锦段和长拳两套功夫,发展为动静相结合的太极拳十三式。随后传到武当山紫宵宫第八代宗师张守性,他又把华陀的气功五禽图的动作吸收进来,形成“武当太乙五行禽扑二十二式”。这是一种手脚并用、以擒拿为主的拳术,既可锻炼身体,又可以防御敌人。

古往今来,武当山以其美妙神异的奇丽佳景、名胜古迹,吸引着无数游客。文人逸士慕名而至,或沥瀚墨于烟霞之上,或抒豪情于翠峦之间,交口称赞它为天下名山。

武当山的大门——玄岳门是一座高 20 米、宽 13 米的三间四柱五楼式的

石牌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 1552 年),全以石凿榫卯构成,正中坊额上刻有“治世玄岳”四字,笔势隽永刚健,其额坊、栏柱分别用浮雕、镂雕和圆雕等手法,刻有仙鹤游云和八仙人物故事;坊下有鳌鱼相对,卷尾支撑;顶饰鸱吻吞脊,檐下坊间缀以各种花卉图案,造型优美生动。

进玄岳门 1 公里处可到遇真宫。遇真宫是明永乐皇帝为纪念道士张三丰所建。张三丰,道号玄玄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史书称他身材魁伟, 须髯如戟,才气横溢,事能预知,不但通晓天文地理、医术书画,还擅拳善剑,有人说他是武当拳术的祖师。他是辽东人,曾在陕西凤翔宝鸡县金台观修炼,后入蜀转楚到武当山。永乐皇帝敕建遇真宫,是为了利用张三丰在道教中的影响来巩固政权。遇真宫背依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明永乐十年(1412 年)动土,永乐十五年(1417)竣工,共建成殿堂、斋房、方丈、楼阁等 296 间。有琉璃八字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斋堂、真仙殿等。最主要的真仙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庑殿顶式,庄严肃穆。原来在殿内有神像与仪仗等供列,以金像、金龟、金钟、玉罄、玉案、浮雕玉石赑屃驮御碑最为珍奇。现存张三丰铜铸鎏金像,高 1.415 米,面目丰腴,身披道袍,头戴斗笠,足登草鞋,显得风姿飘逸,栩栩如生。

遇真宫西是玉虚宫。它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之一,全称“玄天玉虚宫”,因真武神被封“玄天上帝”、“玉虚师相”而得名。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嘉端三十一年(1552 年)修葺,有大殿、启圣殿及一大批堂、祠、坛、庙等建筑 2200 多间。明初大建武当山时,这里是大本营。明、清时这里常有军队扎营,所以玉虚宫俗称老营宫。此宫当年极为气派,古人誉之为“隐三台十州之羽客,度九州万国之苍生”的“圣境”。

从玉虚宫的右方登山经回龙观,就来到了磨针井。磨针井是一座布局紧凑、纤巧玲珑的道院。相传,远古之时的净乐国,有一皇太子(就是日后的真武),经师父玉清圣祖紫玄君传道后,来武当山修炼。修炼日久,感到虚无缥缈,一无所得,便企图还俗。在离山途中,忽逢一老妇在井旁磨铁杵, 甚感惊异,便问磨它作啥。老妇回说是磨针。皇太子更是怀疑。老妇又说: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皇太子听后,恍然大悟,重返山中修炼,后经 42 年而得道,被昊天上帝敕封为“北方玄天真武大帝。”这位磨针的老妇显然就是真武的师父玉清圣祖紫玄君的化身。现殿内供奉着真武青年时坐像。殿前立铁杵二根,乌光黑亮,象征姥姆当年所磨之杵。院内有一四坡重檐的八角亭,亭中有一口古井,井旁塑有铁铸姥姆盘坐的磨针像。

过磨针井再上行,便到复真观。此观为武当山八宫二观之一。相传皇太

子 15 岁进山时,曾在此留住,因而又称“太子坡”。明永乐十二年(1414 年)在这里修建复真观,清康熙年间曾三次重修,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位于狮头山下的复真观,背山临崖,因坡就势,曲院层台,幽深莫测,体现了道教的玄妙、清虚。游人至此,只见红墙翠瓦,古树葱蔚。石阶上有一座八字墙的红门,门楣砖雕匾额刻着“太子坡”三个大字。门内夹墙复道,犹如波浪回伏,称为“九曲黄河墙”。步步登攀,穿过二天门,过三天门、四大门,几经转折,如入迷宫。复真观背山临崖,曲院层台,真容不露,而空间的分割组织幽深莫测,体现了道教的“玄妙”和“清虚”,是武当山建筑群中最富有江南园林气息的一组。观内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祖师殿、皇经殿、五层楼等。殿前院中有滴泪池。相传太子进山修道,他的母亲恋恋不舍,滴泪成池。祖师殿坐东朝西,殿面阔、进深均三间。沿祖师殿右侧蹬道而上为太子殿。内供太子童年塑像,殿前有宽敞之观景廓,可观曲涧流碧。纵览群山,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从祖师殿北穿月门,过东楼折转直上是皇经堂。其北有依岩建造的五层高楼,其间有梁枋十二,交叉迭搁,仅以一柱支撑,结构奇特,为古代木构建筑中所谓“一柱十二梁”之杰作。入二天门南行,折东是“迷宫”的出口长廊,这里极为清静幽雅。

攀上十八盘,进入东天门,过威烈观、通会桥、宝珠峰、禹迹池,雄伟的紫霄宫就显露在松竹深处。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 年),有宫殿、楼阁、廊庑 860 间,是武当山古迹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为武当山八大宫观建筑群的主体。它背倚展旗峰,这种借景的建筑意图是为了体现所谓“上帝命北极玄武建皂纛玄旗以镇北方”的教义。紫霄宫的主体建筑紫霄大殿坐落在东二道宫门里环以白玉石雕栏的三层高大石台上。殿为重檐垂脊,四坡歇山,面阔、进深为五间,上下檐部的斗拱和内槽的天花藻井都饰以色彩艳丽的花鸟和绘画。殿的正中有真武祖师的铜铸坐像,高 3 米多,两旁排列着玉皇、灵宫诸神的泥塑像。殿内还有明正统五年制的瓷青简泥金楷书《高上玉皇本行纪经》,为国内孤本,是研究道教的珍贵资料。

在殿前两侧碑亭内,各矗立着高 6 米、长 4 米、宽 3 米,形态别致的巨大石龟。龟上驮负着石碑,碑上刻有明永乐皇帝为维护武当山道教而亲笔写下的“圣旨”。碑高 10 多米,重达 98 吨,如此巨大的碑雕在武当山就有 14 座之多。传说有一次朱棣被建文帝打得落荒而逃,逃至一条大江前,江心竟涌出一个大乌龟。朱棣跃马跳上龟背,逃脱了追兵。后来,朱棣当了皇帝, 大封功臣时说:“乌龟救过我的命,功劳不小,就封它给我驮圣旨吧。”

紫霄宫后的父母殿,崇楼高台,秀雅别致。殿内正中的神龛上供奉真武神的父母,即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善胜皇后琼真上仙。龛前有对联曰:“父生天天长地久,母长地地久天长。”横批为“父母天去”。左神龛内供奉观音,右神龛内供奉三霄娘娘、送子娘娘等,为昔时信士求儿女之处。

南岩宫在紫霄宫之上,又名天乙真庆宫,建于元朝延祐元年(1314 年), 它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美的一处。这里上接云霄,下临绝涧,宫殿的红墙碧瓦隐现在蓝天白云里。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真武、四御等数十尊神像, 气韵生动,还有五百灵官像环列壁间,庄严肃穆。殿外悬岩长廊有许多古碑摩崖,“福寿康宁”四字遒劲雄浑,系明朝王颙所书。殿前有浮雕云龙石梁, 悬空伸出栏外,长约 2.9 米,宽仅 30~40 厘米,龙头置一小香炉,俗称龙头香。过去不少朝山进香者,为了表示虔诚,多膝行其上,敬烧龙头香,稍有不慎,即坠渊丧生。

真庆宫雄踞于千尺绝壁之间,建于元代延佑元年(1314 年),为一座仿木结构石殿,面阔与进深均为三间。其斗拱、檩、椽柱、门都是就悬崖上的岩石凿刻而成。殿内供“三清”神像。殿内石壁,石梁上嵌有五百铁铸灵官。在真庆宫左侧殿内“太子卧龙床”组雕,形像极为生动。

五龙宫在五龙峰一带,建于明永乐时。虽和其他景区不在同一条线路上, 却也别具一格。宫门内的龙虎殿,尚存青龙、白虎神像,比紫霄宫的青龙白虎塑像更为主动传神。夹道九曲十八折的红墙,极为壮观,可见当时建筑非常宏伟。明代王世贞赞五龙宫“层层历落怪松,拥殿千朵芙蓉”,反映了当年的美景盛况。殿右坡林下,尚存元代《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和大量的明朝碑刻,记述五龙宫兴废沿革。

五龙峰在磨针涧西,有松萝峰、青羊峰并峙,飞云涧、瀑布涧环绕,还有华阳岩、尹仙岩、灵应岩、凌虚岩等胜景。华阳岩凝秀半空,极为敝寥。现存石殿一座,供真武石雕神像,其建筑及神像都富有元代风格。

自南岩以上,山势越来越高,林木愈来愈密,十分陡峭。到达金顶之前, 要经过朝天宫、三天门、太和宫、紫金城、灵官殿等。

从朝天门起,沿磴道直上,进入一天门,有文昌祠遗迹,有会仙桥景观。再沿饰栏石级直上,登完号称三百六十步的天梯,进入二天门,门内巨石裂纹如刀迹,传为真武试剑处。再进三天门,更是清虚仙境,景色绝佳。

太和宫位于天柱峰紫金城南天门外,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这里曾有屋宇 510 间,现仅存钟鼓楼等少数建筑。其对面小莲峰上有转展殿,

殿内还保存一座小铜殿,高、宽、深均不足 3 米,小巧玲珑,建于元大德 11 年(1307 年),是中国现存最早一座铜殿。小莲峰岩面刻有“一柱擎天”四个苍劲浑朴的大字。

紫金城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 年),高达数丈,周长三里,城随山势高下起伏,由每块重达千斤的长方形石块砌成,四方设四座石质精雕的天门,犹如天阙。紫金城墙体由里看时向外斜,由外望去往里斜,设计与施工既巧妙又稳固,迄今经历风风雨雨已达 500 多年,仍完好无损。

灵官殿幽暗阴森,殿前置碗粗钢鞭数根,相传凡是不虔诚的朝山敬香者到此,都要受到灵官的严厉惩罚,上不了金殿。

在此瞭望金顶,已历历在目。金顶面积不大,东西长 2.3 米,南北宽 3 米,拔空削立,旁无依附,犹如一柱擎天。金殿筑于其上,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 年),是一座铜铸鎏金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的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高 5.54 米,宽 4.4 米,深 3.15 米。各部分的铸件,都制成像木建筑中的瓦棱、榱角、檐牙、栋柱、门槛等,相嵌焊接而成,毫无铸凿之痕。殿内神像、几案、供器也均为铜铸,供奉的真武以及两侧侍立的金童玉女、水火二将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藻井、栋梁、窗棂上的花纹图案精细流畅。由于门窗严密,尽管山风呼啸,殿内神灯不灭。传说殿内一颗悬挂在藻井之下的鎏金宝珠镇住了山风,故称之为“避风宝珠”。其实是因为建筑结构精密,山风无法吹入殿内。这足见金殿的建筑技术是如此高超,令人叹绝。500 余年来,尽管无数次的风吹、雨打、雷击,金殿巍然屹立,金碧辉煌,实在是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的瑰宝。

信士尊称金殿内的真武神像为“祖师”,此像身上有时会出汗,信士以为“祖师出汗”乃是奇兆。其实,金殿内空气中的水分受雨前气压突变的影响,在神像上遇冷凝结,聚为水珠,才是武当金殿奇观的科学成因。

殿外为白玉石的座基,护有栏杆。台下山壁上蜿蜒一道 1500 米长的紫金城墙,是用每块重达千斤的长方形石块依山势在悬崖绝壁上垒起的,四面有城门和城楼,但东、西、北三面都面临绝壁,仅南门有上下山的路口。游人要挽着铁索走上 120 级石蹬,才可攀上金顶,充分显示了道教圣地的神秘、庄严、威武的意境。

雨过初晴,金顶上空紫气氤氲,祥光霭瑞,云头会映出金光闪闪的金殿和真武神像,这一奇景被称为“祖师映光”。实际上这是雨后阳光透过不同密度的洁净空气层时,发生显著折射所致的奇异幻景。登临金顶的游客,适逢此时也会有幸见到自己身影被映入云端,留下极深的印象。

登武当山,不仅令人赞叹大自然的奇美景色,人文景观的种种魅力,真不愧为天下名山,神秘奥妙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