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险的北岳——恒山
天地有五岳,恒山居其北。岩峦迭万重,诡怪浩难测。
这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北岳庙》诗。北岳恒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它又名常山、神岳,坐落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 6 公里。相传远在 4000 年前, 舜帝北巡见此山气势雄伟,遂封其为“北岳”。
五岳的风光,各有特色。如果就山的高度来说,五岳中数北岳恒山最高。古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只是当时的一种感慨之言。其实,泰山并不太高,海拔只有 1532 米,而恒山海拔 2017 米,比泰山高出大约 1/4。
恒山东跨太行山,西控雁门关,南接五台山,北临大同盆地,呈东北— 西南走向,绵延 150 多公里,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从盆地向南看,恒山重峦叠嶂,气势雄伟,主峰天峰岭高入云表,给人以顶天立地的感觉。
恒山形势险要,主峰天峰岭与对峙而立的翠屏峰之间,被一条断层切开, 浑河沿断裂深切,出现陡崖紧束的峡谷,名叫金龙峡。金龙峡两岸,石壁万仞,青天一线,最窄处不足 10 米,形成了胜似龙门、险似剑阁的绝塞天险,
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金龙峡全长约 1500 米,从北至南,分为金龙口、石门峪口、磁窑口三段。金龙峡历来为南北两峰拔地摩天,壁立如门。金龙峡历来为南北交通要道,很久以前在这悬崖半壁之上曾修筑了名为“云阁”的栈道和连接峡谷两壁的“虹桥”。如今,在石门峪口还可以见到“云阁”、“虹桥”的遗迹。如此险要的交通要隘,自然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远在 1500 多年前,北魏的第一个皇帝拓跋珪就把恒山一带看成战略要地,曾经凿恒山脚下的磁峡口为通道,派兵把守。到了北宋年间,名将杨业率领杨家将在此大败南侵的辽军,但后来因宋太宗指挥失当,终使杨家将陷入重围,杨业身负重伤,触碑而亡。至今,杨家将的故事在恒山广为流传,并保留着一大批古战场遗址,传说翠屏峰西侧的“穆桂英点将台”就是当年屯兵的营寨。古人曾言:“按山以泉石幽奇、物华丰美则恒拙;以攻守要害、障蔽邦国则四岳亦拙”,“独恒山南苞全晋,东跨幽燕,西控雁门,北缠代郡,⋯⋯形势甲天下。”可见,恒山战略地位之重要。
恒山地处中国山西高原北部,气候比较干燥,山上树木稀少,山石裸露, 显得格外峥嵘雄奇。寺庙也都依倚绝壁悬崖而筑,似成危楼悬阁,为恒山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
从金龙口进峡,峡越窄,崖越高。再往里走,只见西崖的半壁间,矗立着一排层楼重阁的古建筑,上接云端,下临深谷,红楼灰瓦,犹如天宫,这就是恒山十八景中最奇的一景——悬空寺。
悬空寺以“悬空”二字命名,确实点到了它的奇特之处。它位于金龙峡谷西侧翠屏峰的悬崖峭壁之上,面对北岳主峰。绝壁上原有一处深不过 10
米、长 40 多米的凹壁,悬空寺就建筑于凹壁之中,距谷底外近百米。全寺由
40 间殿宇楼阁组成,高低错落有致,相距 20 米,殿阁之间有的以栈桥凌空飞渡,有的以暗道回廊相通,有的要登绝壁上的石级而上,有的则要越壁穿窗进屋,上下迂回,左右盘旋,令人扑朔迷离,宛如进入迷宫。当地民谣描写道:
悬空寺,半天高, 三根马尾空中吊。
可见其建筑之奇特,之险要。站在谷底向上望去,只见庙宇凌空欲飞, 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在云缭雾绕中时隐时现。整个悬空寺都是在悬崖上凿洞, 打入一排木梁作为地基,然后起墙造屋而成。寺下有几十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这些木梁和木柱互相组成一个承重的整体,使重重殿宇安然无恙地“悬挂”在绝壁之上。这座空中楼阁,实在是建筑上史的大胆杰作。古代建筑师们如果没有惊人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是很难想象在这里建筑寺庙的。难怪当年徐霞客见到以后,赞扬它是“天下巨观”。据史书记载,悬空寺建于公元 6 世纪的北魏后期,1000 多年来历经数次地震,但仍巍然屹立于悬崖之上。古人评价悬空寺的“公输天巧”几个大字,端端正正地镌刻在石壁之上,至今仍很夺目。
悬空寺是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寺庙。这在国内外也是很少见的。主殿内同时供奉着释迦牟尼、老子和孔子三教祖师的塑像,寺内还有铜、铁、石、泥、木各种材料铸造雕塑的七十八尊神像,大多形象生动,神态自然,造型优美,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出了悬空寺,从山门前坡,就跨上了恒山水库的悬山栈道。这是用钢筋水泥依着山势架设的梯式栈道,装有坚固的栏杆。拾级而上,登到栈道尽头, 就是恒山水库拱形大坝的坝顶。大坝雄伟壮观,它把唐峪河拦腰截断,使上游峪谷形成一座美丽的人工湖泊。湖面宽阔,碧波粼粼,每到洪水季节,大坝启开闸门,水库里的水通过溢洪道飞泄而下,形成几十米高的瀑布,浪花飞溅,水雾腾空”。它和附近的悬空寺相互辉映,为恒山增添了壮丽的景色。
离开水库大坝,穿过山隧洞,向南走大约两公里,有一个岔道,往北是通往恒山主峰天峰岭的山道。半山以下,树木很少,坡地辟成了梯田,庄稼种在厚厚的黄土层上。半山以上,松木参天,地势陡峻。走了大约两公里多, 路旁有一座叫大字岭的突兀峰峦,峭壁上刻着“恒宗”两个大字。北岳雄伟磅礴的气势,从这里明显地展现出来。走过一段笔陡的“步云路”,就到了虎风口。这是一个峰回路转的路口,右边是石壁,高入云霄;左边是山涧, 直落深谷。每当大风骤起的时候,声如虎啸,故谓之虎风口。虎风口的古松, 既多又有趣。有的倒挂在千寻绝壁上,有的直立于丹崖石罅中,有的像一把翠伞,有的似一座角亭,有的如腾空飞越的苍龙,有的似横跨沟涧的仙桥, 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由虎风口再往上走,就到了果老岭了。岭上弯弯小路,由青石一块块天然连接而成。石面光滑,石路上留下圆坑,成行排列,浅者一二寸,深者三四寸,极像毛驴的脚印,相传是张果老倒跨仙驴出入恒山时留下的踪迹,果老岭之名即因此而来。古人在恒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
东岱大夫之松西华仙人之掌南衡龙书蛇篆北恒金鸡玉羊
这里的“金鸡”、“玉羊”,是指两个自然景观,即“金鸡报晓”和“玉
羊游云”。这两个自然景观,险峰怪石,诡奇多变,令人称绝。恒山上下众多“仙迹”,使它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更加引人入胜。
位于天峰岭东侧悬崖下的北岳寝宫,也是一座巧妙地建造在岩壁缝间的寺庙。寝宫初建时称北岳庙,这里三面被岩石环抱,一面敝开,如同缺了一壁的垂井,寝宫依穴为壁,坐落在“井底”,结构奇特,环境幽险。
北岳庙即恒宗殿,也称元灵洞,俗称朝殿。创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 年),是恒山的主庙。它位于玄岳峰南坡半山腰的峭壁下,背依玄岳峰绝壁, 面临开阔的山谷,坐落在一面大山坡与悬崖峭壁交接带上,气势雄伟而庄严。
北岳庙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庙前 103 级石阶,每级高约 60 厘米,宽
仅 25 厘米,倾斜约 40 度,游人至此需奋力攀登,方可到达朱门铜钉、绿瓦红墙的寺庙大门。庙内伫立着体态魁伟的恒山神的塑像。楹联称:
霞蔚云蒸,光芒万丈连北斗; 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中原。
这是对此庙和建筑特色的写照。大殿里北岳真君神像头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端然而坐。朝殿的前廊下,置放着清代御祭恒山文碑 20 余通,内有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重修恒山庙的碑记。北岳庙是恒山所有庙宇中最为宏伟壮观的一座建筑。
朝殿西南,依山势建有龙王庙、灵官府、关帝庙、文昌庙、疮神庙、纯阳宫、碧霞观、十王殿等庙宇。朝殿南面则有马神殿、紫徽宫、官亭、白虎观等殿堂。这些庙宇都比较小,只有龙王庙较大,古时每逢久旱不雨,人们就来此祈雨。白虎观内有南北并列的两口井,称玄武井,也叫潜龙泉,南井水苦,北井水甜,清凉多水。
九天宫又名碧霞宫,位于恒宗殿西面,北倚凌云阁、斗姆宫,南靠山神庙、疮神庙,东有纯阳宫、太乙庙,形成了一组以九天宫为中心的祠庙建筑群。宫院呈正方形,正南开门,正殿内塑有九天玄女圣母神像。旁有朵殿、配殿和钟鼓楼,结构严谨,布局对称。
会仙府是恒山最高处的建筑,置身仙台,脚下云岚飘飘,头顶松风阵阵, 四周云峰隐现,令人留恋。会仙府又名集仙洞,位于北岳庙西北高处会仙崖石壁之下,依岩就势,布局巧妙,颇有“仙意”。仙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内塑八洞神仙集会像,栩栩如生。仙殿旁还建有玉皇阁和御碑亭。御碑亭内立有清康熙皇帝亲笔手书的“化垂悠久”碑。殿前有古松数株,高达 30 米左右。前人描述会仙府是:“塑列仙像,府极轩敝,岩尤高空,春被翠萝,秋然红叶。”它的规模虽不如北岳庙,但背倚崇峰,巉岩环侍,确实也是别有意境。在会仙府附近可望见峭壁上布满了宋、辽、金、元、明、清各朝代名人赞颂恒山雄姿的摩崖刻石。西壁上有金刻“天地大观”、明刻“灵峰耸秀”、“壁立万仞”,东壁上有“昆仑首脉”、“天下名山”等,字体各异,堪称恒山书法艺术之宝库。
从北岳庙可有东、西两条山路登上天峰岭。峰顶是一片开阔地,举目四望,众峰起伏长城逶迤,塞上高原的无限风光,都一一进收眼底。在这山巅之上,还不难找到一些贝壳化石,足以证明,这巍巍恒山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慢慢地从海洋中隆起的,这沧海桑田巨变乃是大自然的伟大造就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