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佛国——九华山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积雪曜阴壑,飞流■阳崖。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

大诗人李白这几句联句,生动地写出了九华山的奇异秀美,诱人无限向往,无限敬仰。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南部,方圆 100 多平方公里。因有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等九座主要山峰组成,故曾名九子山。李白曾三次游历九华山,初覩时,他远望九座山峰,似“天河挂缘水”, 似九朵美丽的“芙蓉”,感其山奇景秀,遂在其诗中改“九子”为“九华”, 即: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缘水,绣出九芙蓉。

古时的“花”与“华”通用,“九华”之名,更含溢美之意。自此,九子山又改称九华山。

早在东晋时,这里就建有寺观。自唐代以后,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唐代古新罗国(今朝鲜)的王族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道,苦行 75 年,至 99 岁坐化。金氏高僧曾为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祖师,他学识渊博,擅写汉诗,曾与李白携手共游九华山,以诗唱答。他去世后,葬于月身宝殿,俗称月身塔。因为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世人见他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瑞相也酷似,便称他为“金地藏”,建立地藏塔,九华山由此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地藏菩萨的道场。金氏高僧品行高洁,修身成佛,从此九华山名声大震,一时僧尼云集,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王纷纷谕赐,拨款修寺。至清代时,建佛寺达 300 余座。现存化

城寺、祇园寺、百岁宫等古刹 78 座,佛像 1500 多尊,明万历皇帝圣旨,藏

经及其他佛教文物 1300 余件。

游九华山要从九华街开始。九华街位于九华山的中心凹地,是九华的心腹,四面群峦高耸环护。游山路线由此向四面延伸攀缘,宛若蛛网一般放射出去。

九华街在周山环抱的平坦盆地上,海拔 650 米,有公路可以直达此地, 是进山游览、朝拜的中心。它长不足一公里,房舍鳞次栉比,大店幢幢,木板豁敞,家家都出售香烛佛像及炉鼎香袋等物,凡香客所需,一应俱全。特别是香烟缭绕,满街充闻,终年竟目不歇,一踏入这小街,便切实地感到身处“莲花佛国”的殊异感受。其中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主寺,也是全山百寺之首。因这里如天然之城,因而取《注华经》中释迦牟尼点石化城的典故, 取名“化城寺”。

现在的化城寺为清代建筑,只有藏经楼是明代之物。寺为四进大殿,重迭式青瓦硬山顶的四合院轴线对称布局,依地势逐级升高,庄严朴古,气宇轩昂。寺内藏有明万历皇帝的圣谕手迹,及清康熙、乾隆皇帝赐予的匾额大

字原体手迹,还收藏有梵文贝叶经和无瑕和尚刺血写成的《华严经》等珍品。祇园寺红墙金瓦,与其他寺庙均为民房式朴素的式样截然不同,规模为

众寺之冠。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前铺有石雕莲花和金钱图案的石板走道。寺宇为三进大殿,恢宏雄伟,是九华山唯一的宫殿式建筑。寺内有八口大锅, 称千僧灶,最大一口直径约 1 丈左右,可煮二、三百斤米饭,足见当时僧侣之多。

百岁宫又称“万年禅寺”和“护国万年寺”,它位于摩空岭上,最早名为“摘星庵”,是九华山四大禅林之一。此寺最卓有名望的,就是那尊无瑕禅师的肉身座像。

无瑕禅师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士,他从五台山来到这里,在摩空岭上结茅而居,以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抄写“血经”81 卷,花去整整 28 年时间, 活到 126 岁时拈偈而逝,被人称为“百岁公”。逝后弟子们遵他遗命,将遗蜕用缸封存。三年后启缸,只见无瑕面色栩栩如生,肉身不坏,于是装金供养。明朝崇祯皇帝敕封他为“应身菩萨”,并亲笔御题“护国万年寺”匾额, 茅庐也由此扩建,并易名为“百岁宫”。中华民国时,大总统黎元洪又亲题匾额“护国万年禅寺”。至今,无瑕真身和“血经”仍保存完好,成为九华山上重要佛教文物。在百岁宫内的肉身殿内,可以看到保存了 350 年之久的木乃伊——无暇和尚的金身,头戴僧帽,身披袈裟,端坐在莲台上,安享“人世烟火”,成为到九华的游人所必欲目睹的一大奇观。

月身宝殿又叫“金地藏塔”,因金乔觉逝后,他的肉身就安葬在这里, 所以也叫“肉身塔”或“肉身宝殿”。古时月、肉二字相通,故称为月身宝殿。

月身宝殿依山而建,气势宏伟非凡。殿前有陡立石阶八十一级,高耸庄严,象征着九九之数。九九是金地藏寿数,又是九华山峰数。中国古时以九为至尊,而九九相重,则至尊无比。石阶上有铁索栏杆,供人攀扶。殿刹呈方形,高十数丈,顶覆铁瓦,环以回廊,石柱待卫,红墙耀眼,重檐斗拱, 画栋雕梁。殿前悬挂“东南第一山”的匾额。矗立在大殿中央的是一座七层八面的朱漆木塔,高约 17 米,每层有佛龛八座,全塔内外共有地藏金身塑像

100 多尊。两旁配有地府十王立像,即 10 个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此殿为安葬金乔觉肉身所建。殿内地面、塔基、神台等均以汉白玉铺设,整幢大殿光艳夺目,富丽堂皇。殿后,有半月形瑶台,台上列铁鼎,整日香火不断,被称为“布金胜地”。

九华街真可谓佛国仙境,聚集了众多的寺庙和许多游览胜景。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都别具一格,远看多为石墙木柱,斗檐深藏墙内,既不追求宏伟, 也不拘泥于对称与严整,寺内布局也灵活多样。外观上酷似皖南山区的民宅建筑一样,寺庙与民房浑为一体,富有恬静的田园山村韵味,是九华寺庙一大特色。

出了九华街,沿山道攀登,途中有回香阁,还有接引庵和美女池,然后到闵园。

回香阁居于山冈之上,在此,天台峰峦、九华寺宇一目了然。阁前有迎客松,生得枝叶奇异,宛如引臂招手迎接游客一般,是九华山中的著名大松。它与闵园的凤凰松和天台峰的鹦鹉松,并称为九华“三大名松”。

闵园本是唐代闵让和的庄园,地处山坳之中,是朝天台峰的必经之处。这里面积约 30 平方公里,古松挺拔参天,翠竹浩瀚如海,怪石林立,珍禽时

鸣,其清幽雅静与秀丽怡人之处,素为游人称道。“闵园竹海”景致尤为著名。周围有华严洞、海会寺、潮音精舍、香山茅蓬和九华莲社等二十余座僧院尼庵错落其间,石级山道左盘右旋,人行山径,时隐时现。这里溪泉还出产娃娃鱼,是国家的保护动物,与叮◻鸟、金钱树合称“九华三宝”。

天台正顶,也就是天台峰,为九华极顶,海拔 1325 米。《九华山志》说它“自黄山来,入青阳南境,为九华最高峰。横冈迭■,星罗云布,要以天台一峰为统宗。其胜俱在岭巅云峡间。岭东西诸小庵、巨石清泉、虯松怪柏, 亦一登眺之逸境云。”

沿崎岖小道上山,山势渐陡,山道五步一弯、十步一拐、一边峡谷万丈, 一边绝壁千仞。沿途奇峰林立,在“三十三天古拜经台”上,可以饱览奇峰怪石:钟峰、香炉峰、老鹰扒壁峰、金龟峰、木鱼峰、和尚敲鼓石和双桃峰等。九华第一奇峰为蜡烛峰,兀然卓立,崖壁直下近百米,如刀削斧劈,孤立于山谷之中,峰顶几棵奇松,酷似“烛芯”和“烛泪”。峰对面的石壁上, 摩崖累累,有“龙华三会”、“非人间”、“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等石刻,预示着即将出现九华最高的天台峰胜景了。

天台峰与九华最高峰十王峰相距仅一步之遥,双峰并峙,拔地擎天,人称“十王朝地藏”。天台又为两峰连属,势分东西。东为龙头峰,又叫“青龙背”,西为龙珠峰,也叫“天台冈”。两峰之间一道弯拱石桥飞架,叫“渡仙桥”,桥梁横刻“中天世界”四个大字。峰顶绝高处,有两块巨石矗立如门,号称“云峡”,以寓“云际山峡”之意。人行其下,仰视岩隙,只见蓝天一线,故石上镌刻“一线天”三字。这里北望长江如带,南观黄山巍峨, 东眺太平湖如明珠闪耀,西看闵园竹海郁郁葱葱,分不清究竟是置身于天上仙境,还是在人间佛国之中。在此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最是佳绝。“天台晓日”居九华“十景”之首。自古民谚道:“上九华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自然,古来文人骚客登天台,留诗赋咏的多如粒粟,然而其中亦有玑珠成箩。

九华山以显著的佛教特色而著称于全国。它那沉积千年的佛教文化,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人。九华显名于佛,又奉献于佛,因而无佛就无今日之九华,而无九华,今日中国之佛教也当折足而损。无疑,九华是一块璀璨的佛教瑰宝。当然,九华的自然景貌也极为优秀。它恰在冠于全国名山之首的黄山之侧,一衣带水,支脉连属,仅隔一方美丽清秀的太平湖,乘车船不过三、四小时路程。因而游客们往往二山俱游。两境相比,若品二绝。一个以自然奇景取胜,一个以佛教文化斗艳;一个喧嚷豪放,一个安祥清悠;一个美, 一个幽;一个鬼斧神工、天造地设,一个人间与天堂交融,亲而睦、和而善。也许因为有黄山在侧,更映衬出九华的秀美与温馨,使人不禁陶然而醉。凡是到过九华的人,无不爱它,而久久不愿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