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打边谈窃权窃国

袁世凯受命为钦差大臣的那一天,就决定给革命军一点颜色看看。冯国璋秉承他的旨意,向部队发布了总攻击令。10 月 28 日,北洋军沿铁路线向刘家庙反攻,经过一天激战占领刘家庙、大智门。10 月 29 日,冯国璋猛攻汉口,下令炮兵轰击市区,人烟稠密的汉口市陷于熊熊火海之中。

前方捷报频传,袁世凯踌躇满志离开了他“息隐归田”的洹上村,启程南下,于孝感萧家港扎下前线指挥所。袁世凯住下来的第二天,冯国璋就攻下了汉口。

袁世凯出山之前,早就想好一套“两面三刀”之计。他既为“督师”, 前方将士不打胜仗,清廷能看重他吗?革命军能把他放在眼里吗?所以,他必须封官悬赏鼓励冯国璋等北洋将上为他卖命,给革命军一个下马威,显示他的威风,显示他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击溃革命军,消灭革命军, 这叫做“养敌自重”。试想,如果不是武昌起义,他还会出山吗?如果迅速消灭了革命军,他还能在朝廷立足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到时候说不定“回籍养疴”犹不可得,枉抛一条老命。上上之策,莫过于一方面利用清廷对付革命军;另一方面利用革命军对付清廷,从而火中取粟,乱中取胜。于是,打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

汉口之役,袁世凯捞足了政治资本。3 天之后,11 月 5 日清廷御前大会, 决定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10 天之后,袁世凯组成了清政府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责任内阁”。载沣解除了摄政王职务,退归藩邸;毓朗解除了满族军谘大臣职务,交出了禁卫军的指挥权,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号称袁府“师爷”的赵秉钧升任;军部大臣由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担任。至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大部分落到了袁世凯手里,甚至紫禁城的警卫权也落到了袁党手里。

11 月 11 日,袁世凯在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支持下,派人过江与革命军“议和”。袁世凯的代表被革命军一些将士轰走,但把袁世凯的信留下了。信上写道:朝廷已经实行“君主立宪”,何必还大动干戈。如果起义将士“悔罪投诚”,朝庭将“不究既往”。

武昌革命军首脑人物黎元洪、黄兴各写了一封回信。黎元洪劝他“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军将推举他为“汴冀大都督”。黄兴劝诱他做“新中国的华盛顿”。

袁世凯诱降不成,认为革命军还没受到足够的“教训”,又玩弄起军事手段,下令冯国璋进攻汉阳。11 月 27 日,北洋军占领汉阳。袁世凯不但没有乘胜进攻武昌,反而请英国领事出面,建议停战 3 天,再次发动“和平攻势”。

袁世凯的和平攻势,是他窃权之后进而窃国阴谋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革命形势发展迅猛,上海、苏州、浙江相继光复,先后宣告独立,革命军在南京又开辟了一个战场。北洋军即使拿下武昌,也不能扑灭革命烈火。何况北洋军未必有这个能力。所以,袁世凯认为:“角力不如斗智。”更重要的是,他的和平姿态是向革命军表明,他并非死心塌地作清廷鹰犬。只要满足他的要求,凡事都可商量。

这一信息,首先是满族王公大臣替他“义务”发出,迅速传遍天下。他们疯狂反对议和,大肆攻击袁世凯,甚至有人主张推翻“奸细内阁”,另组“战时内阁”,继续对南用兵,把革命军斩尽杀绝。

另外,袁世凯利用汪精卫把信息传给同盟会,汪精卫于 1910 年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入狱,曾作绝命诗一首:“慷慨歌幽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英雄”。1911 年 11 月 6 日,汪精卫获释,“袁府师爷”赵秉钧见他很有利用价值, 把他留在北京。11 月 12 日,袁世凯从孝感前敌指挥所回到北京,召见了汪精卫,见他英俊潇洒,谈吐不俗,大为赞赏,便叫他的长子袁克定与他结拜为异姓兄弟。汪精卫出入袁府,很快了解了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两面手法。他用密函报告给上海同盟会。汪精卫说:袁世凯并不是清朝的“忠臣”,不可把他视为敌人,如果能够推举他为民国总统,袁氏“举手之劳”即可推翻清廷,革命大业可以“兵不刃血”而“大功告成”。

汪精卫还与袁世凯的亲信杨度组成“国事共济会”,以“同舟共济,调停南北,促进和平”为宗旨。杨度公开说:“现在南北和议,不是革命党与清朝皇帝议和,而是革命党与袁项城(袁世凯的敬称)议和。袁不想做曾国藩李鸿章,你们切莫把他逼上梁山。袁的问题解决了,你们的革命也就成功了。”他的话十分露骨:袁世凯也是汉人,不像曾国藩、李鸿章甘做满人的奴才。你们革命的目的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吗?只要袁世凯倒戈反正,革命就成功了。关键在于解决“袁的问题”。

  1. 月 30 日,革命军 11 省代表齐集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召开第一次革命军各省代表会议。12 月 2 日,作出决议:“虚临时总统主席以待袁君世凯反正来归。”对袁世凯发出的信息作出了反应。

  2. 月 5 日,袁世凯通知 11 省革命军代表大会,他已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前往进行和议。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提出以上海为和议地点。12 月18 日,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双方谈判的实质内容就是, 袁世凯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军保证推举他为总统。

12 月 25 日,孙中山回国,到达上海,12 月 29 日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孙中山就职,对于革命军各省代表来说,不过是个“激将法”。这些代表大多属于同盟会和立宪派。他们早把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借以刺激他早日动手,逼迫清帝退位,以免夜长梦多,再生枝节。就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他们作出了这样的决议:“如袁君世凯反正来归,则临时总统当选人即当让位于袁,以符本会议之诺言。”孙中山本人也在就职之后打电报给袁世凯:“暂时承立,以待贤者。”

逼迫清帝退位,不得不提到日程上来了。袁世凯建议南京临时政府,制订一项优待清室的条例,让清帝“光荣退位”。

1912 年 1 月 11 日,北洋军全体将领,由直隶提督、淮军老将姜桂题领衔通电清政府:“现值军情紧急,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献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这是袁世凯压制满族主战派的一条妙计。满族王公大臣气势汹汹,大话炎炎,天天叫嚷南征勘乱,但是要他们出钱筹饷,一个个就噤若寒蝉了。主战高调一下子就压了下去。

同时,袁世凯派人四处散布谣言,把革命党人说成三头六臂,凶神恶煞, “他们已经派人钻进北京城里来,布下天罗地网,一旦发生爆动,主战派谁也休想活命”。更加把那些主战派吓得不敢开口了。

1 月 12 日,袁世凯终于把牌摊了出来。他指使奕劻在宫廷会议上提出了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大多数王公哑口无言,但以良弼为首的少年亲贵坚决反对。会议意见分歧,不欢而散。

  1. 月 16 日,袁世凯终于粉墨登场,亲自出马了。他上朝向隆裕太后奏道: “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身受杀戮,古今中外,班班可考。”他先把隆裕太后吓了一通,接着劝诱道:“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号,享受岁费,这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创举啊。”隆裕太后听了这番话,吓得心惊肉颤,只得往后推延,说道:“从长计议吧。”

谁知当天上午,袁世凯退朝回家,路过丁家街三义茶馆门口,猛可间一颗炸弹从茶馆楼上扔了下来,马车慌忙疾驶而过,刚刚走到祥宜坊酒楼门口, 义一颗炸弹从酒楼飞了出来。一声巨响,卫队营管带袁金标及排长 1 人,亲

兵、马巡各 2 人,顿时倒在血泊之中。袁世凯所乘马车安然无恙。他的卫队一面开枪还击,一面拥送他逃离现场。

行刺的人是同盟会员和其它革命团体成员。他们认为袁世凯一日不除, 民主共和一日不能实现。他们的行动是自发的行动,同盟会并不知情。结果10 人被捕,3 人判处死刑,袁世凯却毛发未损,安然无恙。

从这天起,袁世凯称病不朝,却让他的亲信赵秉钧、胡惟德、梁士诒代他逼宫,胁迫清帝退位。

满族王公大臣载沣、奕劻等人主张或者被迫同意退位,但是以溥伟、良

弼为首的青年亲贵结成了一个以保全皇位为宗旨的“宗社党”。他们坚决反对退位,主张继续用兵,并且派人警告载沣、奕劻,如果再言退位,他们将采取“激烈行动”。载沣、奕劻吓得不敢吭声,宗社党人气焰更加嚣张。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当总统的先决条件,不意受到宗社党的阻挠,袁世凯不禁忧心如焚。他一直避免采取强硬手段逼宫篡位,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 背上千秋万世骂名。于是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除掉良弼,威吓宗社党。他让他的长子袁克定去请汪精卫帮忙。袁克定把宗社党阻挠清帝退位的内幕告诉了汪精卫,指出,“杀一人而全局可定”。汪精卫心领神会,满口答应。

汪精卫经过一番策划,刺杀任务落到老同盟会员彭家珍头上。1 月 26 日, 彭家珍在良弼家大门口碰见良弼,扔出一颗炸弹。良弼中弹倒地,彭家珍也被弹片击碎头骨,当场身亡。良弼伤在腿部,送进日本医院抢救,于次日死去。

良弼一死,宗社党以及满族王公大臣吓得魂飞魄散。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对赵秉钧、胡惟德说:“你们快去对袁世凯说,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要紧。”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室以清帝名义奉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由此

结束了清朝 260 余年的统治。

  1. 月 14 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1. 月 15 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参议院电文中称袁世凯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孙中山辞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 二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临时政府约法为参议院所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这里,他把“辞职” 与“解职”分开。也就是说:他虽辞职,但袁世凯必须实现这三个条件,他才“解职”。孙中山的三个条件,只有第二条是实的。袁世凯必须到南京来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孙中山以为调虎离山,使袁世凯脱离他的北方老巢, 就不至于“为害民国”了。其实,他过高估计了首都所在地的意义。袁世凯“为害民国”无论在南京或在北京,效果都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条件, 袁世凯也不接受。

南京派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五位专使到北京。他们又让了一步, 不谈首都问题,只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袁世凯一面隆重欢迎专使,“恳谈” 南下就职事宜,一面密令北洋旧属曹锟率部在北京哗变。2 月 29 日北京东安门、前门一带突然枪声四起,火光冲天。北洋军第三镇士兵因欠饷闹事,抢劫商号焚烧房屋,奸淫妇女,虏掠市民。把住在迎宾馆的五位专使从睡梦中惊醒,慌忙躲进六国饭店避难。

第二天,天津、保定也发生了兵变。形势变得极其混乱。日本军部调动军队,准备向北京推进;北方各省督抚纷纷通电劝阻袁世凯南下,否则无人坐镇京师,北方前途堪虞。袁世凯大言不惭地说:“我若一走,必将引起内忧外患,北方将陷于不可收拾之局。”

五位专使惊魂甫定,电告南京参议院:“不妨尽量迁就。”孙中山的条件全部落空。

  1.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 月 1 日,孙中山宣布解除大总统之职。至此,辛亥革命的全部果实全叫袁世凯摘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