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首次同携手
1922 年 8 月 29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委员会根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听取马林传达列宁领导的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的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以及马林和翻译张太雷。对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李大钊表示同意,张国焘坚决反对,陈独秀则顾虑重重,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
原来 1921 年 6 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特别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决定筹备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10 月前后,共产国际远东局通知中共中央和马林,要求中国共产党和各革命团体派代表参加。为了争取孙中山派代表参加这个会议,12 月 23 日,马林在国民党元老张继和共产党员张太雷的陪同下,到广西桂林会见了正在这里组织北伐的孙中山。之后,马林从桂林来到广州进行考察,多方面接触国民党人。此时正值香港海员大罢工,马林正好碰上港英军队拦截枪杀徒步返回广州的罢工工人的“沙田惨案”发生,他亲自了解到了国民党许多要人声援、资助香港罢工工人的情况。1922 年 3 月,马林一回到上海就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但正被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鼓涌着的陈独秀、张国焘等大多数中国共产党人只看到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区别,而忽视了民族民主革命目标的一致,不同意马林的建议。陈独秀甚至抢在马林回共产国际报告工作之前,于4 月 6 日写信给当时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维经斯基,申述不同意加入国民党的理由,请他代向共产国际汇报。7 月上旬,马林回到莫斯科,写成《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其中写到他对中国国民党的认识和国共合作的建议。18 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正式决议在中国实行马林关于国共合作的建议。8 月初,马林陪同苏俄驻华全权代表越飞再度来华,带来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对已于 7 月中旬正式加入共产国际的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国共产党应以独立的姿态与国民党合作。
这次杭州西湖特别会议上的争论,是 3 月以来争论的继续。通过争论, 陈独秀表示服从共产国际决议,多数人表示尊重共产国际的指示,接受加入国民党的主张。会议决定劝说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早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不久的 1918 年 7 月,孙中山就曾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1920 年 4 月上旬,中国报纸全文发表苏俄政府 1919
年 7 月 25 日的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止中俄不平等条约,将帝俄政府以掠夺手段向中国取得的各项权利一律无偿交还中国,对此,孙中山同全中国人民一样对俄共(布)领导的苏俄政府由衷欢迎。1921 年 12 月下旬,马林到桂林会见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交谈,曾建议中俄联盟,国共合作。孙中山当
时虽然犹豫未决,但为以后的进一步商议打下了基础。1922 年 4 月下旬,孙中山从广西回到广州,马林也到广州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又以苏俄全权代表身份与孙中山会谈。孙中山表达了自己对苏俄的友好感情,表明打算与苏俄建立联系,并允许共产党员和社青团员加入国民党。5 月上旬,孙中山下令北伐。正当北伐部队兵分三路直取江西的时候,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竟然同直系军阀吴佩孚暗中勾结,于 6 月 15 日深夜发动叛乱,悍然炮击大总统府。孙中山
不得不于 8 月 10 日离开广州,14 日避到上海。回想起辛亥革命后十一年来自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都告失败,眼下国民党又纪律涣散无所作为,他忧心如焚,一筹莫展。正在这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23 日,李大钊从北京来到上海会见孙中山,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24 日,越飞从北京派遣一名军事随员到上海求见孙中山,策划合作事宜。25 日,马林作为越飞的代表,在上海再次与孙中山会谈,孙中山欣然接受他的多项建议:与苏俄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
就在这时,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之后,李大钊再次到上海会见孙中山。孙中山对李大钊十分尊敬,当时邀请他加入国民党。李大钊欣然同意, 为了避免日后发生误解和矛盾,他坦然地说:“我是第三国际的一个党员⋯⋯”没等他说完,孙中山立即爽快地表态:“这不打紧,你尽管一方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于是,李大钊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主盟最先加入了国民党。接着,陈独秀、蔡和森、张太雷、张国焘等一批共产党人也以个人身份陆续加入国民党。
从 1922 年 9 月上旬起,孙中山着手进行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9 月 4 日,他亲自主持会议研究改组计划,指定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九个人组成国民党改组委员会。11 月 15、16 两日,他连续召集会议研究起草国民党改组宣言及党纲、党章。1923 年 1 月 16 日,孙中山组织的军队赶走了陈炯明,夺回了广州。17 日,越飞到达上海,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会谈,26 日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1 月下旬,国民党重新推选中央干部。共产党人林伯渠被推举为总务部副部长,协助孙中山办理改组事务。2 月,孙中山回到广州,改组的准备工作逐步展开。3 月 1 日,孙中山组成临时政府性质的大元帅府,在苏联政府驻广州代表鲍罗廷的具体帮助下加快了国民党的改组步伐。5 月 1 日,他接受苏联提供的 200 万金卢布援助作为活动经费,8 月中旬派蒋介石为团长,张太雷、沈玄庐、王登云等为团员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 到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0 月 25 日,孙中山委托廖仲恺、邓泽如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讨论改组计划;同时委托于 9 月聘请的政治顾问鲍
罗廷执笔起草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和《党纲》、《党章》草案。11 月 12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这篇《宣言》,公布了这两个“草案”。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正确决策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反对和破坏。1923 年
11 月 29 日,邓泽如、林植勉等 11 人以国民党广东支部的名义上书孙中山“弹劾”共产党,孙中山一一进行了批驳。呈文说:国民党“组织法及党章、党纲等草案,实多出自俄人鲍罗廷之指挥”,“唯探闻俄人替我党订定之政纲政策,全为陈独秀之共产党所议定”。孙中山对此批语:“此稿为我请鲍君所起,我加审定。原为英文,廖仲恺译之为汉文,陈独秀并未与闻其事。切不可疑神疑鬼。”呈文又说:政纲政策中“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为标
语”,“则我党永无获得国际上同情之一日”,“务使国中实力派因此而与我党决裂,使我党陷于孤立无援之地。此陈独秀共产党对于我党阴谋之纲领也”。孙中山对此批语:“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 以扑灭吾党,故资本国家断无表同情于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12 月,孙中山邀请李大钊到广州帮助工作。
1923 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之后,共产党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虽然认识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但转而产生了右倾思想,认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独立性此时是鬼话”,甚至提出“一切工作归国民党”。6 月 12 至 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主要议程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会上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 倾观点,肯定了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改造国民党的可能性。同时也批评了陈独秀等的右倾观点,决定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1
月 24 至 25 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三届一中全会,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
5 月给中共中央指示信的精神,进一步解决“三大”尚未涉及的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问题、农民的土地革命问题和在政治上改造国民党的问题。1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向各地方党组织发出通告,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这时候,李大钊已经到达广州,帮助孙中山筹备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 年 1 月 20 至 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孙中山主持会议。实际到会的 165 名代表中,有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
谭平山、瞿秋白、林伯渠、于树德、王烬美、李维汉、李立三、夏曦等 23 名。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瞿秋白和鲍罗廷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22 日大会讨论《中国国民党章程》,由于少数反对国共合作的人在会上制造障碍,推迟了《章程》的表决。28 日,又有人提出明文规定“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提案,意在反对共产党的“跨党”。为此,李大钊以北京代表名义发表《意见书》说:“我们加入本党⋯⋯是想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吾党”,“我们来参加本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那种对共产党人的“猜疑防制,实为本党发展前途的障碍,断断乎不可不于本党改造之日明揭而扫除之”。廖仲恺等多数代表支持李大钊的声明,指出共产党之加入国民党,“是本党一个新生命”,“是与我们同做国民革命工夫的”。结果,大会否决了不得“跨党”的提案,通过了新党章。这次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国民党改造成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会选举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24 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
于树德 3 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7 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毛泽东、张国焘、韩
麟符、于方舟、林伯渠、沈玄庐、瞿秋白 7 人。1 月 31 日,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届一中全会,组织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即中央党部。会议推选的 3 名常务委员中有共产党员谭平山;在确定的 7 名中央部长中有两名共产党人:谭平山任组织部部长,林伯渠任农民部部长。
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正式告成。国民革命迅速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