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里长征
蒋介石对日寇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却必欲消灭之而后快。
从 1930 年 12 月到 1933 年 2 月,蒋介石先后对江西红军根据地发动四次
围剿,兵力从 10 万、20 万逐渐增加到 30 万。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领导红军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等战术,给蒋介石以沉重打击,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军民为之雀跃。
1931 年夏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中写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
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词正是红军反围剿斗争那壮阔场面生动而形象的写照。
1933 年 10 月,不甘失败的蒋介石在德意美等国军事顾问参与策划下, 纠集百万兵力,二百架飞机,自任总司令,发动第五次“围剿”。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政策”,将红军严密封锁包围,企图一举消灭红军。
红军有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中央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深入,各项建设取得很大成绩,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中央红军已发到 10 万人,民
兵赤卫队也有 20 多万人。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抗日反蒋运动不断回升,蒋介石卖国投降政策日益孤立。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这次反“围剿”的胜利并非不可能。然而,当时中国共产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领导,排斥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面对优势敌人,采取“全线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战略,硬打硬拼。红军受挫后,又主张“全线防御”,以“堡垒
对堡垒”,这种保守主义的错误方针,让红军与敌人拼消耗,被动挨打,致使红军损失惨重,不断退守,中央根据地及其他根据地相继丢失。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形势十分危急。1934 年 7 月 15 日,红军发表了《北上抗日宣言》,大多数人认为,北上抗日才是正确的出路。
1934 年 10 月,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 8 万多人,从闽西长汀和赣南瑞金分二路出发,向西突围转移,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
长征开始后,“左”倾错误领导采取逃跑的做法,加上庞大的机关人员及大批物资,使红军行动迟缓,处处被动挨打。当时,国民党调集大批军队设置四道封锁线,又以重兵分三路前堵后追。英勇的红军战士经过苦战,突破三道封锁线,行军至湘江,面对四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左”倾错误领导命令红军硬拼强攻,双方激战七天,红军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但兵力已减少到三万人,形势十分不利。毛泽东根据蒋介石在湘西、武冈、城步地区布下重兵的情况,提出放弃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这个建议得到周恩来等人的赞同。这样,红军取得主动,摆脱了绝境,12 月 18 日一举攻克黎平,部队在黎平整编后,向贵州腹地进发,接着强渡乌江,1935 年 1 月,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