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兴衰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宣统三年(1911 年),岁值辛亥。孙中山在美国各地华侨中宣传革命,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现时各省民心切望革命军起,以救彼等脱离清朝之苛政者,已若大旱之望云霓;而十八省之新军,亦多倒戈相助⋯⋯吾党无论由何省入手,一得立足之地,则各省望风归向矣。”此信发出,短短两个多月, 他这高瞻远瞩的预言就在湖北实现了。

1911 年 10 月 10 日夜,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一夜之间,革命义旗插遍黄鹤楼头,龟蛇山下。第二天,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向清王朝宣告独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绵延 2000 余年的专制皇权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块雄伟的里程碑。

孙中山是在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的旅途中,在报纸上获悉“武昌为革命党占领”的消息。其后,许多外国报纸认为,中国革命胜利后,共和国首任总统将由孙中山担任。其中有篇报导甚至说:“武昌革命军为奉孙逸仙命令而起者,拟建共和国体,其首任总统,当属之孙逸仙。”

孙中山对湖北新军的活动并不知情,也没有策划湖北新军起义,但起义将士把他奉为精神领袖,把他视为“革命之北辰”,“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的崇高声誉并非偶然,而是他艰险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受到全国民众普遍崇敬的结果。

孙中山(1866 年—1924 年),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由于“日新”在粤语中与“逸仙”谐音,学生时代他就以逸仙为号了。1894 年,他在檀香山创立了一个救国团体“兴中会”,首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政治口号。1905 年,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相继到达日本。孙中山诚恳指出“现今之主义,总以互相联络为要。”倡议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黄兴等人一致赞同,8 月 20 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从此,革命运动在国内风起云涌。

从 1895 年起,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策划、组织、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有 10 次之多。例如广州起义(1895 年)、民国兴衰 - 图1州起义(1900 年)、萍济醴之役(1906 年)。1911 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黄花岗之役,离武昌起义还不到半年。孙中山领导的起义虽然十起十落,但是革命志士前仆后继,慷慨悲歌,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极大地鼓舞了全国民众反清斗志。孙中山虽然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但是人们不能不承认,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十多年来革命宣传鼓动和革命起义暴动所结出的丰硕果实。事实上,湖北军政府成立之后,立即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的名义发表布告,号召全国各地奋起响应,以共和代替帝制。仅仅一个多月,全国 24

个省就有 14 个省宣告反清独立。剩下的 10 个省革命烽火四起,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革命党人翘首盼望孙中山回国,孙中山也极想返回祖国,然而他意识到在国外展开外交活动,断绝清朝后援实乃当务之急。于是他推迟归程,前往英国,为阻止四国银行团向清朝政府提供巨额贷款进行交涉。经过孙中山的努力,英国方面表示,不再贷款给清朝政府。这一外交活动,无异釜底抽薪, 给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沉重一击。

1911 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抵达上海,受到黄兴、陈其美以及各界代表的热烈欢迎。

当时报界盛传孙中山从欧美借得大宗贷款来支助革命军。孙中山到达时,记者蜂拥而上,纷纷询问:“您这次带来了多少钱?”孙中山淡淡一笑道:“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孙中山回国消息传开后,全国许多团体和美洲的同盟会员,纷纷致电在南京的各省代表,吁请选举孙中山为总统。1911 年 12 月 29 日在南京的 17

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一省一票,开票结果,孙中山得 16 票, 当选为临时大总统。选举结果揭晓,全体代表连续三次高呼:“中华共和万岁!”

消息传出,国内外贺电雪片般飞来,“为日盈尺”。安徽、福建、南京等地,有的万人集会,有的提灯游行,全国沉浸在一片欢腾之中。

1912 年 1 月 1 日上午,孙中山离开上海,前往南京。当天下午 5 时孙中山所乘花车到达南京下关车站。这时,紫金山下欢声雷动,石头城里华灯齐放,绚丽的焰火冲天而起。当晚 11 时,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誓词说:“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 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短短 3 句话 81 个字,言简意赅,而第二句话中的“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尤其令人深长思之,何以宣誓任职就许诺解职?不了解内情的人,以为这是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高风亮节;明白内情的人,更加掂量到斗争形势的严峻, 欢庆的笑容上不免平添一片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