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加、澳、新等国相继对日宣战。已和日寇苦战四年多的中国政府,因种种外交上的原因,到这时才与美、英等国一道正式对日宣战。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集团的正式成员。
早在“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从它对华战争的总战略出发,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封锁了除辽宁、青岛以外的全部中国海岸。中国的对外出口仅剩下抗战初期紧急打通的滇缅公路。大批美、英、苏等国及爱国华侨捐资的支援中国抗战的军用物资,由海上运到缅甸首都仰光,然后改用汽车通过滇缅公路运到昆明。滇缅公路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大动脉。
日寇对这条抗战血脉动用大批空中力量轰炸封锁,妄图彻底绞断它。无奈缅甸在英国军队的控制下,加上中国军民坚韧不拔地浴血奋战,始终保持着滇缅公路的畅通。但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这条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线面临着瘫痪的危险。珍珠港事件后,日军迅速攻占泰国,并涌入马来亚半岛, 迫使英国节节败退。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此时都处在日军攻击矛头的威胁下。英国要保住缅甸,必须依赖近邻的中国出兵。中国也想保住滇缅路的畅
通,不让自己的脖子被日军扼住,就得保证缅甸不落入敌手。于是中英双方在 1941 年 12 月下旬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根据协定,中国政府紧急调集第五军、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至滇西,组成中国远征军,准备入缅与英军共同防御。然而英军出于对自己殖民地的自私的防范心理,迟迟不让中国军队入缅。直到 1942 年 2 月,缅甸毛淡棉失守,仰光告急,英国人才着了慌,请求中国军队入缅。
中国远征军入缅,“盟军中缅印战区”成立,而这支联合军队从一开始就“各行其是”,英国将军、美国将军、中国司令都想做“老大”,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犯“军令不一”的兵家大忌。
中国远征军一出国门,正值缅甸的英军兵败如山倒。2 月底,英军在缅甸仅有的两个步兵师中的第十七师,在仰光以南被日军歼灭。3 月 8 日,日军不费吹灰之力轻取仰光,缅甸门户大开,滇缅动脉的入口被堵塞。可以说, 远征军入缅未放一枪,其全部作战意义已不存在,不战先败。但紧急开进缅甸的 10 万中国远征军依然忠实执行战区总司令部的统一部署,迎敌而上,集中兵力,击破正面敌人,进而协同英军,收复仰光,挽回败局。不想,中国远征军一次次的与日军的会战计划都演变成了帮助英军败兵撤退的“掩护战”。
- 月初,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支机械化部队五军二○○师急速赶到同古与英军协防,英军竟不待二○○师完成部署即仓皇而逃,“同古会战”变成了“同古保卫战”。二○○师孤军守同古。日军五十五师团在坦克、飞机、炮兵的配合下,猛攻同古。小小的同古被炸成了虚墟,日军连续几日的轮番进攻,丢下遍地尸体,却赶不走废墟中二○○师的一个士卒。二○○师师长戴安澜率先立下遗嘱:“如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以某团团长代之。”全师将士自上而下,一并效法,决心与同古共存亡。25 日,日军五十五师团三个联队倾巢出动,三面围攻二○
○师。26 日,日军切断二○○师的唯一退路,封死了包围圈。二○○师官兵与突进城来的日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杀,逐屋逐墙地争夺,双方伤亡惨重, 日军终被赶出城外。但二○○师的浴血拼杀不能改变自己的可悲处境:本该配合作战的英军已逃得不知去向;已撤至中缅边境的美国空军志愿队也未如约前来接应;远征军主力因英缅方不能提供交通便利不能如期汇集;日军援兵五十六师团在仰光登陆。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不顾美国将军反对,果断下令五军新二十二师迅速接应二○○师撤出同古。“同古会战”以二○○师付出重大牺牲、坚守阵地 12 天而告结束。
- 月初,盟军参谋团又制定了平纳满会战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说制定得圆满无缝。远征军第五军上下也磨拳擦掌,各就各位,按照部署布好了口袋, 只等日军来钻。而英军此时又继续扮演“老爷”的角色,不但自己马不停蹄地撤退,还要中国远征军接替他们的防务,掩护他们逃跑。远征军不得不又一次充当给英军到处补漏的“保姆”。4 月 17 日,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旅共7000 余人被日军包围在仁安羌,英军惊恐万状。远征军新入缅参加会战的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一个团星夜乘汽车赶赴仁安羌为英军解围,待他们以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消灭了让英军陷入“重围”的日军后,发现这股日军不过一个大队,不足千人。经英国人这么一闹腾,“平纳满会战”又泡了汤。
让中国远征军陷入最后绝境的是“曼德勒会战”。在平纳满摆脱敌人包围圈的远征军主力退守曼德勒东北后,战区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曼德勒地区
集中中国方面 3 个军,英国方面 5 个师,共计 20 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会战。然而计划刚制定,吵闹就开始,美、英、中三方将领各执己见:美方主张将兵力部署在 300 公里长的公路沿线上;中方认为此部署犯兵力分散之大忌; 英方则要远征军三个师西调,充当英军的后卫。在这吵闹中,日军五十六师团组成快速纵队,日行 120 公里,奔袭腊戍。腊戍是滇缅公路的中转站,囤积着大批待运中国的军火。腊戍又是十万中国远征军的归国之途,失了腊戍, 便无退路。曼德勒会战随即变成了保腊戍,保退路之战。无奈日军大踏步向前,势如破竹。被迫西调去给英军作后卫的远征军主力急忙调头东进,已延误三天时间,日军已连过数关,于 4 月 27 日逼近腊戍。驻腊戍的远征军参谋团仓皇逃离。28 日防守腊戍的第六军军长甘丽初逃到国宾畹町。第六十六军也一溃千里逃入云南保山以内。远征军第五军及几个主力师兵陷绝境。
-
月 29 日,驻缅盟军三方指挥官举行最后一次联席会议,确定在敌人三面包围的形势下,盟军退到印度去。但在缅甸战场丢尽了脸的英国将军却在此时提出要中国士兵自报“难民”身份,入印“避难”。杜聿明将军当即愤而退场,他要带着远征军翻越野人山,回到祖国去,绝不去印度仰英国人鼻息。
-
月,杜聿明率远征军主力分四路退进野人山,演成了罕见的最为惨烈的大撤退。除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照史迪威将军命令转头向西入印度外,其余各部均在野人山里与饥饿、洪水、疾病、虫害为伍两个余月,陷入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死亡地带。一路上,远征军官兵死亡累累,尸骨遍野,惨绝人寰。在野人山上被饥饿、蚊虫、热带疾病夺去生命的远征军官兵竟比在战场上阵亡的人数多出数倍。在昆仑关大捷、同古保卫战、及整个缅甸战场上让日军胆寒的抗日名将戴安澜,没有战死沙场,却在这吃人的热带森林里, 伤口恶化,不治身亡。他的遗体随部队回到祖国,几经辗转,最后运到他的家乡全州安葬。国民政府在全州举行了包括全国各地代表在内的一万多人的追悼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送去了亲题的挽诗;周恩来在挽词上称戴安澜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戴安澜以军团功勋章, 以表彰他在缅甸战役中的功绩。远征军部队被野人山夺去数万将士后,所余四万余人,一部分终于踏上祖国国土,一部分在森林中辗转两月,最后由先期入印的中国军队接应改道入印。至此,第一次缅甸战役以盟军全面失败告终。
1944 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均转入反攻态势。中缅印战区的盟军部队也开始进入反攻作战。退到印度去的中国远征军,在印度蓝姆伽由美军重新武装,整编为新一军和新六军,整训一年多后,面貌一新,重新投入缅甸战场后,其实力远远超出日军。在七个月的边打仗边修路的作战中,不仅修通了滇缅公路的分枝线——中印公路,而且屡屡以少胜多,重创日军,使日军官兵无法相信这就是两年前败退野人山的“草鞋兵”。1944 年 5 月,中国驻印军经过苦战终于兵临缅北重镇密支那城下,并偷袭拿下城外机场。17 日,美军航空兵利用这个机场,进行了两天的大规模空运,将中国驻印军的两个师和美军特遣支队空降至密支那城外。密支那一万余日军被围得水泄不通。围困两个月后,8 月初,中美联军发起总攻,日军守城司令切腹自杀,密支那被攻克。10 月,中国驻印军分两路向南推进,新一军和新六军似一把大钳, 剪向中缅边境重镇、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的枢纽——南坎。
与此同时,退到滇西怒江一线驻防的中国远征军一部,加上紧急调集的
三个军,组成了“中国远征军 Y 军”(中国驻印军此时被命为“中国远征军X 军”)。以二十万之众发起了怒江作战。5 月 11 日,中国远征军 Y 军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站稳脚根后,作为攻击右翼,直扑滇西重镇腾冲。第十一集团军在随后渡过怒江,作为左翼沿滇缅路攻击前进。左翼集团碰上了日军重点防御的硬钉子——松山。6 月,松山战役打响,这场异常惨烈的攻防战, 一直打了两个多月。远征军士兵以泣鬼神的牺牲精神,用自己的血肉之驱拔除日军一个又一个明碉暗堡,将这道被日军称为连麻雀也飞不过的“路障” 扫除。在远征军 Y 军的前进道路上,每一处日军据点都是极难啃的“硬骨头”。6 月中旬,二十集团军攻击腾冲。历时三个月的苦战,万余守敌,仅十几人
投降,其余全部战死或自杀身亡。同是 6 月,第七十一军和第二军开始攻打龙陵,鏖战三个多月,几经反复,伤亡两万余,毙敌万余,收复龙陵。11 月20 日,远征军收复芒市。 1945 年 1 月 20 日,中缅边境重镇畹町被攻克。
此时,中国驻印军(X 军)已攻克八莫,并在远征军 Y 军攻克畹町的同时,占领了中缅边境缅方一侧的重镇南坎。两支远征军之间只隔着日军最后一个据点——芒友。 1 月 21 日,两支远征军东西会攻芒友,27 日芒友被攻破,中国远征军 XY 两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在随后的两月中,中国远征军一路猛进,扫清了缅北各据点的日军,胜利结束了第二次缅甸战役。中国远征军在中缅战场作战四年,歼灭日军 16 万余人,为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