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奇谋嫌夜短

洛甫进入苏区以前,知道毛泽东在领导武装斗争方面有一些办法,有一些经验。但他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认为这些办法与经验在争取一省数省首先胜利、革命高潮马上就要到来之时,已经过时,不适应了。与党的进攻路线格格不入,是“右倾机会主义”的一种表现。以致在“赣南会议”与“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排挤,并受到党内处分,现在只能做一点政府工作。开始,他认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个工作不好与毛泽东配合,加之他在未见毛泽东之前,就听人说过毛泽东这个人颇有城府,知识渊博,各方面的经验都非常丰富,难于对付。而自己又比毛泽东小五、六岁,对毛泽东应执弟礼,怎好去指责他的不是。但他坚信一条,不管今后的工作中会出现什么问题,他始终抱定一个宗旨,做人一定要做正派的人,做事一定要做正直的事,不管什么人,我都真诚以待;是真理,我就坚持,是谬误,就坚决反对,一切以党的利益为重。

洛甫在瑞金下肖区沙洲坝的住处与毛泽东的住处仅隔着一道围墙,毛泽东院子里耸立着的那株樟树,葱葱的枝条伸过围墙,常常替洛甫的院落留下一片绿荫。他们变成了邻居。洛甫新上任不久,一天,毛泽东来到他的住所,正好洛甫在看军委送来的一份简报,他放下手中的材料起身相迎:“毛主席,今天你也有空来这里坐坐。”

毛泽东随便说道:“思美,现在好了,事情不多,可以到处走走。”

洛甫听见毛泽东唤自己的另一个笔名,感到有些亲切,因此也改口道:“润之兄,今后人民委员会的工作,你还得多多指教。”

毛泽东莞尔一笑:“我虽然也算个文人,但这些年来,东碰西撞,老在打仗,也变得‘毛’了起来。做政府工作,也算是头一次,没有经验,今后有事,共同磋商吧。”

洛甫微笑着说:“主要是跟你学。”

毛泽东道:“我喜欢在下边跑,了解一些情况,比如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呀,盐的问题呀,米的问题呀,房子的问题呀,衣的问题呀,生小孩的问题呀。我想,如果群众中的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他们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自身的事。”

洛甫心想,毛泽东讲的这些,不就是他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吗。讲得有道理,很实际,于是带着夸奖的口吻道:

“你的这套工作方法,对苏区的经济建设一定很有帮助。”

毛泽东笑笑:“不要谈经济建设喽,有的同志说,革命战争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里还有工夫去做经济建设工作哟!谁谈经济建设,就是被骂成‘右倾’的。”

毛泽东这么一说,洛甫敏感地意识到“赣南会议”与“宁都会议”对毛泽东的指责来,他虽然没有参加过这两次会议,但会议的决定他是知道的。这时,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尴尬地看了一眼毛泽东,随即将目光移向庭院中那株傲然挺拔的樟树,久久没有说话。

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站起来,在室内踱着步,自言自语道:“只要我们真正关心群众生活,又注意工作方法,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拥护革命。长冈乡的群众说得好:‘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洛甫没有搭腔,若有所思。

这次交谈以后,毛泽东又找洛甫长谈过几次,向洛甫详尽地介绍苏区各方面的情况。当洛甫认真倾听了毛泽东的几次谈话后,发现毛泽东是一个循循善诱的领导者,对一些问题的见解非同一般,特别是对根据地情况十分熟悉这一点,令洛甫折服。因为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不然,他不会掌握那么多材料,于是对毛泽东也就产生起好感来。

由于毛泽东处于被排挤的地位,坐冷板凳,中央的一些负责人多有歧视的地方,侧目以待。洛甫则不同,系于工作的接触,加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俩趋一致,他并不觉得毛泽东事事都错,相反地认为毛泽东的有些见解还高人一筹。于是在人民委员会开会时,洛甫常常请毛泽东参加和指导,尊重毛泽东的意见。譬如根据地的经济工作本来是人民委员会分管的,有人向洛甫请示工作时他还指示同时要请示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过去管过这方面的工作,很有经验。

洛甫与毛泽东在政府共事的一段时间,通过相互接触,达到相互了解,一些看法与作法逐渐走向接近,并没完全按中央一些领导意图去办。

他曾经效法过毛泽东开调查会的方法,在毛泽东“乡苏”情况的调查基础上,他专门召集过几个区的人开调查会,写出了《区苏维埃怎样工作》的文件,“乡苏”与“区苏”两个调查报告,对中央苏区的政府工作起过指导作用,以后两个文件还出过合订本,当有人夸起这件事时,洛甫笑着说:“我这都是效法毛泽东的办法啊!”……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

这寂寞难耐而又苦涩的夜行军,实在使人容易回首往事,特别是那些与之接触过的一些人和事,更难以释怀!

几个月前,毛泽东生了一场大病,住在瑞金云石山的一座古庙中调养。工作余暇,作为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洛甫,曾经几次去庙中探望过毛泽东。有一天晚饭后,洛甫从沙洲坝步行来到去石山。这时夕阳刚刚西坠,血红的余晖洒在古柏虬结的枝上,给镀上一层古铜色。洛甫的心情有些不好,因为五次反“围剿”战争,红军打得极不顺手,前方不好的消息次第传来,苏区的范围一天一天缩小,红军减员相当严重。他一边走一边目睹着夕阳的血彩,似觉得那是红军的血染成的。他默默地慢步踏进古庙的山门,立刻嗅着一股浓烈的中草药味。古庙相当静寂,只听见归鸦盘旋在天空响着“呱呱呱呱”的叫声。

洛甫在一间禅房前停住了脚步,见房门半掩,他轻唤了一声:“毛主席!”贺子珍即刻走出房间,微笑着说:

“洛甫同志,你又来看老毛啦,快进屋坐。”

洛甫问贺子珍:“小贺,毛主席近来好些吗?”

贺子珍答道:“咳嗽稍好一些,但傅医生说,肺上的毛病还没好。”

毛泽东在屋里大声说:“是洛甫吗?快进屋来,有请!”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一层薄薄的浅蓝色的暮霭在古高的老柏树间飘忽,若有似无。毛泽东从床上起来,点亮桌上的豆油灯,微笑着说:“老张,你三番五次来看我这个‘右倾机会主义者’,也不怕惹麻烦?”说毕,自个儿咯咯咯地大笑起来。

洛甫蹙着眉头,露出苦笑的样子,心想毛泽东病中还这样诙谐。

洛甫坐在毛泽东床前的一张方桌边,静静地观察着毛泽东的容颜,见他的脸庞还是那样瘦削,伴着那盏似星如豆忽闪忽闪的豆油灯火苗,显得越发枯黄,双目与从前相比,似少了一点神采。洛甫十分关切地问道:

“老毛,傅医生最近常来吗?”

“几天来一次。多亏了他呵,不然,我怕躲不过这场劫难,身子还要坏。”

贺子珍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汤走进屋来:“洛甫同志,今天你走运,请你吃鸡子。”

洛甫嗅着香喷喷的鸡汤味高兴地说:“老毛,肺不好,就要吃鸡子补补。”

贺子珍说:“人民群众对我们真好,听说老毛病了,十天半月,总有人送一只鸡来。”

毛泽东感激地说:“前方的战争打得这么残酷,苏区人民为了支援战争,可以说倾其所有,唉,能弄到一只鸡,不容易啊!”

洛甫对毛泽东说:“老毛,你赶快吃,我已用过晚饭。”

毛泽东说:“你既然客气,我就不管你了。客气,要饿肚子的。”

贺子珍从禅房侧伸出的一间土屋里端来一碗酸菜,坐在毛泽东身边。自个儿吃着,陪伴着病中的丈夫。

趁毛泽东晚餐时间,洛甫翻阅着毛泽东床头堆放的书籍,见一些古籍中杂夹着毛泽东写的长冈乡和才溪乡两份调查报告,以及《乡苏维埃怎样工作》的文件,洛甫写的《区苏维埃怎样工作》这份文件也在其中,另外还有军委送来的关于前方战事的简报和一些材料。洛甫特别注意到在这些简报和材料上,毛泽东划上若干道道,还加上一些批语,说明毛泽东认真看了并加以研究,对一些战斗写上自己的看法。

饭毕,毛泽东点燃一支香烟,在室内慢慢踱着,问洛甫道:“听说广昌战斗后,你与博古同志有过一场争论?”

“广昌战斗,李德搞短促突击,打堡垒战,和敌人死拼,造成很大损失。中国人的事情,应该由中国人来办!不知何故,博古同志那么相信李德。”

毛泽东接过洛甫的话说:“和敌人的兵力相比,我们还是弱军,弱军与强敌拼消耗,理所当然是要吃亏的。”

“吃亏他们还不认这个帐。”洛甫不服气地说,“博古还替自己辩护。”

毛泽东笑笑:“问题是他们不了解中国战争的规律。弱军与强敌作战,不能正面对垒,必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谈起战争,毛泽东的兴致来了,因为他对中国古代的兵书有过系统的研究,分析研究过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战例。于是忘记了自己尚在病中,需要休息,需要静养,竟兴致勃勃地对洛甫讲道:

“弱军与强敌作战,不可和盘托出,必须以小部兵力将敌主力调走,然后将己之主力指向弱敌,全歼敌人,这是从正确的战争指导上,制服强敌的办法。汉将韩信打魏王豹,见魏王‘盛兵蒲坂’以防汉军从临晋渡黄河,便偏偏在蒲坂对岸,集中部队和船只,摆出要从临晋渡河的姿势,其实这是在做戏,但假中有真,虚中有实。韩信暗中率主力从临晋以北的夏阳‘以木罂缶渡军’,一战而俘魏王豹。尔后,韩信又率数万之众与二十万赵军战于井陉口,为了诱使赵军脱离有利地形,韩信先列‘背水阵’,佯示不懂用兵之道,继而又故意‘鼓行出陉口’,实施佯攻。但他的佯攻不是一触即溃。而是‘大战良久’才丢旗弃鼓的,这才引起赵军的‘空壁’来追,使自己的伏兵轻易占领了赵军的营垒,断了赵军后路,不到一天工夫,便破赵军二十万。韩信的假戏是演得相当逼真的。”毛泽东一口气扼要地讲完中国古代这一成功的战例,满意地笑了起来,笑声中夹杂着几声难以控制的继续的咳嗽声。

洛甫在一旁注意听着毛泽东有声有色的描述,仿佛身临其境。他知道毛泽东深研过孙子兵法一类的兵书,喜欢读《三国志》、《水浒》一类描写古代战争的书籍。洛甫虽然也读过一点这类书籍,但不敢与毛泽东相比,于是他没有插话,任毛泽东说下去。

毛泽东讲完个故事,言犹未尽,点燃一支香烟,猛吸了一口又接着说道:“和敌人对垒,拼消耗,这实在是一种笨办法,弱军是非吃亏不可的。广昌战斗,我们就吃了这个亏。如果我们摸准敌人的行动规律,正确地实施战争指导,就不会败得那样惨。孙子说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孙子还说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毛泽东的话匣子一打开,越讲越多,他似乎感觉找到了一个知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若干战役,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指挥,但还是相当了解情况的,他时时关注着战争的发展,其间,为了改变战争被动的局面,他还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但都被当权者所拒绝。所以当他知道洛甫对广昌战斗的指挥不满时,他认为洛甫的看法是对的。洛甫与博古的分歧,不是个人意气之争,是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两种观点的歧义,毛泽东为洛甫有这个认识感到隐隐的高兴。于是趁洛甫来探望他的机会,与洛甫探讨起中国战争的规律来。

不知不觉间,时间在毛泽东和洛甫的谈话中悄悄溜走,四周越发黑暗起来,古庙静得出奇。贺子珍在油灯里添了一次又一次油,那弱小的荧荧的光焰,照着两个不眠人。

毕竟毛泽东在病中,需要休息,洛甫几次打断毛泽东谈话,希望他好好调养,病中少看些书,少想些问题,身体要紧,目前的第一任务是养病。洛甫见夜已深,对毛泽东说:

“老毛,我准备回去了,你好好休息吧。”

毛泽东起身拉住洛甫的衣袖:“不走了,今晚就在我这里睡,叫子珍给你搭个床铺,有些话,我还想对你说。”

洛甫见毛泽东挽留情殷,不好推诿。几乎每次来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都要留他住宿,作长夜谈。而所谈的又几乎都是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成败得失。从中他在毛泽东那里学到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带规律性的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