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的完善与传承

在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努力不断发展,活字原料又有扩展,制作工艺不断提高,印刷品日益丰富。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印刷技术也迅速地改变着面貌。在这一过程中,扬州对传统印刷术的传承独具特色。

王祯是元代初期农学家,他结合北宋时期毕昇试验过的木活字经验,在安徽旌德招请工匠刻制木活字,最后刻成30000多个。

1298年,王祯用木活字将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试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印了100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的方志。

王祯创制的木活字,被他记录在所著的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中,书中记载了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由于在原有印刷的拣字工序中,几万个活字一字排开,工人穿梭取字很不方便。于是他设计出转轮排字盘,从而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

王祯用轻质木材做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7尺,轮轴高3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

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

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在格内。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

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

元初重臣和著名理学家姚枢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

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技术。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时期传统技术。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年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

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万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清代磁版印刷术创造者徐志定,于1718年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昇用过的方法。

清代画家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历经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翟金生又印了许多书。

后来的研究者在泾县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5种型号。翟金生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泥活字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万至200万个。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我国古代传统印刷术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这之中,扬州对传统印刷术的传承独具特色。

扬州剪纸传承人张秀芳,扬州玉雕传承人江春源、顾永骏,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张宇、赵如柏,他们是扬州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其中著名的是扬州雕版印刷“杭集刻字坊”第三代传人陈义时。

杭集镇,是扬州最为著名的雕版印刷之乡,早在清光绪年间,陈义时的爷爷陈开良即开办了杭集镇最大规模的刻字作坊,当时的娴熟艺人达30人之多。

后来,陈义时的父亲陈正春再接拳刀,接刻了《四明丛书》、《扬州丛刻》、《暖红室》等扬州历史上一批著名的古籍,再次将陈家“杭集刻字坊”的牌子做响。

陈义时从13岁时起正式跟父亲学习雕版刻字。当时陈家在杭集开刻字作坊,陈父则是远近闻名的雕版师。他们家曾修补了《四明丛书》、《扬州丛刻》、《暖红室》等著名的古籍。

陈父在弥留之际,把陈义时叫到床边,叮嘱他:“一定要将祖传的雕版绝技传下去。”陈义时含泪允诺。

陈义时后来来到了广陵古籍刻印社,专门进行雕版刻字。一盏台灯、一只时钟、一桌一椅、一把刻刀、一把铲凿,这就是陈义时工作的全部。经他的巧手刻补,许多古籍重现生机。

陈义时一生都和雕版打交道。在刀刻的一笔一画中,他感受到了我国文字艺术的无穷魅力。

作为一位我国当代雕版大师,也是全国唯一一位雕版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陈义时有信心让这朵“广陵奇葩”绽放于文化百花园中。

[旁注]

王祯 (1271年~1368年)元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著成《王祯农书》或《农书》。《农书》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木活字版印刷术,为我国古代印刷术在发展中完善作出了贡献。

方志 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制两类。总志如《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代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姚枢 (1201年~1278年)元代初期重臣和著名理学家。姚枢本是金代人,天资聪颖,志向远大,以勤奋好学著称于世。他为蒙军的挥师南下,为保存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特别是为程朱理学的恢复、传播并使之发扬光大,贡献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徐志定 清代磁版印刷术创造者。清代中期前印书,均以枣、梨木版刻字印刷,版易为虫蛀,不易久存。他潜心研制磁土雕版成功。磁版印刷着墨均匀,笔画清晰,而且版质坚硬,经久耐用。他用磁版印刷《周易说略》、《蒿庵闲话》两书。现两书存北京,为海内孤本。

翟金生 (1744年~1822年)清代嘉庆年间秀才,以教塾馆为业,好学善诗。酷爱金石,能雕刻治印。读沈括《梦溪笔谈》后,萌生效法毕昇铸活字版印书之念,制成坚硬如骨的5种规格胶泥活字10万余个。又用胶泥聚珍版印成《水东翟氏宗谱》。

陈义时 出身于雕版世家,13岁起随父学艺,在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雕版数十年。通过几十年的潜移默化,学习俯仰,真正掌握了一整套的雕版技术,具体在:毛笔写样后,上浆、发刀、挑刀、修边等,使之线条流畅,行行精神,以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体现了雕刻技艺的传承。

[阅读链接]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革新,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的印刷术到元代尚未得到推广,当时仍在使用雕版印刷术。这种方法不但费工费时,而且所刻雕版一旦印刷完毕大多废弃无用。

王祯为了使他的《农书》早日出版,便在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这一方法既节省人力和时间,又可提高印刷效率。转轮排字法,是王祯的另一发明,为提高拣字效率和减轻劳动强度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