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我写这本小说,完全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

我在了解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缔结的慕尼黑协定,打算写一部关于围绕着缔结慕尼黑协定而展开的国际外交斗争内幕的真实记录。为此,我收集了当时的大量资料和文献。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涉及到由日本人推行的暗杀斯大林的计划的记述。这个记述只有十二句英语。

开始时,我以为可能是记述错了,因为我以为,像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种国际规模的谋略如果曾经存在过的话,那么,现代史学家和新闻记者应该已经写出东西来了。我中断了正在进行的工作,着手来弄清这个计划的真伪。结果得知,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是实际存在的。那时我的兴奋的心情,如果有人在童年时代曾经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或者偶然在河边发现了理想的垂钓之处,他会理解的。

暗杀要人的事件,无论成败,都会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惊。这是因为,它不只是谋杀者和被杀者的问题,而且它的成败同我们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请你想一下,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曾给全世界的人们以多么大的震惊啊!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若成功了,它给全世界的震惊一定会超过暗杀肯尼迪的。

所以我相信,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是有值得留下记录的充分价值的。

为弄清暗杀计划的背景和整个轮廓,我花费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这个期间,我访问过的人,翻阅过的资料,达到相当大的数量。即使是这样, 对事件的细节尚有不清楚之处,还有许多许多的谜。

如果问我,驱使我去写这部书的动机是什么?那么,我只能回答:虽然还另有理由,但归根到底是人人皆有的追求事实真相的强烈的好奇心。让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个国际性的谋略不留下痕迹就从历史的阴暗部分消失,这是我的好奇心所不能忍受的。

尽管如此,我并不是要去肯定政治性的恐怖手段,也不是去给四十年前的事件有关人员定罪,眦目耸肩地去争论政治问题,这不合我的秉性。我仅仅是想要报道一下这一历史事件。

这部作品中真实和虚构浑然一体。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个基本结构是真实的,但是其中一部分是虚构的。请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事先注意到这一点。

作者所描写的时代,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那是这样一个时代:战争的阴云密布,列强各国竞相推行权力外交。各国的政治家、军人和外交官都为世界战争的恐怖而战栗,可又互相耍尽了权术。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不择手段的暗斗。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是弱肉强食的规律:只有更强者、更狡猾者才能生存下来。我想以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一现实事件为背景,来描写那些像着了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魔的人们所展开的暗斗的世界。我打算在今后的作品中也描写这样的世界。

这部作品是以日本陆军省报道部发表的记录开头的,接着排列了文献、资料、证词的片断。因此,读惯了有故事情节小说的读者,或许会对这部小说感到困惑。

然而,我所担心的是,《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或许会被看作是一部新颖的虚构作品而失去它的真实感,尤其是因为暗杀斯大林这一事件本身会被认为是难以置信的,所以我感到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暗杀要人为主题的小说

形式,以示两者的区别。同时,我想让读者分享一下历史研究者的乐趣。历史研究者特别是现代史的研究者,涉猎众多的文献、资料,不惜奔波,以找到与事件有关的人员。我就是这样,绕着令人头晕目眩的弯路,竭力去接近事实。这当中就有填补了历史空白的喜悦,揭开蒙在事实上的薄纱的喜悦。

为了让读者分享到这些,我采用了在这部作品中所出现的手法。

在写完作品后的现在,我也不是毫无感慨的。我把全部力量倾注到这部作品里去了。当此出版之际,满意和不安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我想,不管怎样,作品的好坏任凭读者去评说吧。

最后想借一点篇幅,向在采访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向提供资料给我的各位,表示感谢。对于让我参照或引用作品的一部分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在此表示感谢。

此外,战史刊行会的渡部辰雄向我提出中肯的忠告,德间书店的荒井修和芦泽孝作给不成熟的我以鼓励,我尤其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日桧山良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