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灿烂的舞狮文化
舞狮运动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自诞生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且历代相传,形成了极其灿烂的舞狮文化。
青狮有史以来就寄托着人们驱魔避邪、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
在佛教的典籍中,青狮就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与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齐名,为佛教的两大神兽。故在潮汕民间只要是国家庆典、神诞祭典、欢庆春节、住宅奠基、迎神赛会等各种活动,都有舞青狮的习俗,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青狮作为传统潮汕狮,其体形硕大,外表狰狞威猛,目如铜铃,口似血盆,与其他狮种有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一抹洁白的眉毛分外的醒目,自古民间就有“青狮白目眉”和“狮王”的美誉。
青狮与醒狮相比,无论从外形或者重量上,都要超出一倍以上。醒狮轻巧灵活,一般人稍加培训就能作简单的表演。而青狮狮头硕大沉重,最重的有十多公斤,动作幅度大,一般人舞动几下就气喘吁吁。所以,青狮的舞狮者必须经过专门的严格训练,需较高的武术造诣才具备舞青狮的基础。
据潮汕民间典籍记载:潮汕的狮子一般分为青、红、黑三种颜色,代表三国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三雄,其中,又以青狮为最大。
以前,舞青狮代表舞狮中的最高级别,没有实力的狮队都选择舞红狮和黑狮,不敢舞青狮。如果几支狮队在路上相遇,其他狮队都应该避让,让青狮队先行。
据普宁《客家风俗志》记载,当地所舞的狮分青狮、红狮、猫狮三种。主要根据狮班本身功夫高低深浅而定。青狮白眉,为武功最强者,一般多不敢滥称;红狮代表武功中等的,最为普遍;猫狮为少年儿童所舞,功夫较浅。
青狮的影响还遍及福建和台湾南部。据福建《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和泉州狮根据武艺的高低不同,分为“青狮白目眉”、“青狮”和“乌狮”三个等级,以青色狮兼画白眉毛的狮队武艺为最高强。
泉州流传着一句俗话:“青狮白目眉,有本事任你来”。漳州白湫坑就曾有青狮白目眉口咬利剑样式的泉州狮。德化赤水《许氏家谱》、西敦《林氏家谱》等记载,舞狮按武艺高低分等级,其中以号称青狮白目眉的武艺为最高强,一般的狮队都不敢舞青狮。
由此可见,青狮一直以来在我国的舞狮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狮白目眉在各种狮队中都是公认的狮王。
在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中,舞狮作为一种代表性文化,起到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和友谊的重要桥梁作用。青狮文化可以说是中华舞狮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化舞狮的造型为圆大的狮头,黑亮有神的眼睛,前伸而突出的鼻子,开合夸张的阔嘴,微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映衬,显得狮子威猛雄壮,憨态可掬。头顶彩球红色为雄,绿色为雌。狮脖有响铃,摇头晃脑则叮当作响,煞是惹人喜爱。
新化舞狮的表演动作主要有:飞行旋角、雄狮敬礼、双狮抢宝、狮子拜案、抢登高楼、群狮嬉炮、腾空直立、旋背、舔毛、抖擞、采青等。
其中以抢登高楼尤为精彩,八只狮子分从对面,一面四只,往高处抢登,至顶层狭路相让后,团身四拜,再口吐对联致以祝福,整个过程真可谓惊心动魄,摄人心魂。
每表演到此节,四面观众无不屏住呼吸,胆小者竟不敢再睹。技艺娴熟,武艺高超,配合默契的舞狮者可抢登六层高台。
六层高台由21张八仙桌叠加而成。即第一层将六张桌子列成“一”字形,第二层五张,第三层四张,依此递减,第六层一张。从第一至第六层按“品”字结构摆放整齐、扎实。
舞狮时,狮子分别从两端逐层由下往上抢登,每抢登一层都会作出舔毛、抖擞、摇头、休憩、抻身、踢腿等动作,直至顶层双狮狭路相让通行后,又在上面作直立、拱腰、腾跃、打逗、抢宝、等各种高难动作,然后衔吐对联以示祝福或祈祷吉祥,完毕再从顶层依次跳跃而下继而满场奔舞。场面宏大,气势恢弘。
新化舞狮历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公元1413年,明成祖朱棣有感于黔中蛮夷之地民风强悍,不闻圣听,不服教化。于是便下诏书,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荆蛮之地,兴建起了一座名为新化的府城,它隶属思州宣抚司以寓教化,惠泽苗侗之民。
1434年,新化府因地狭人稀遂撤府立建新化千户所,并入黎平府。新化所、平茶所、隆里所,三千户所一起从属五开卫拱卫黎平。
为巩卫府城,镇抚当地苗侗人民,明朝廷先后在不同时期,从江西、山东等中原省份调集军民于此戍守。大量军民涌入这一蛮荒之地,军粮补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于是明成祖再下诏:
临边险要之地,守多于屯;地僻处及输粮艰者,屯多于守。
戍守将士便开始屯田自给,战时为军闲时为农。不经意间,贵州高原一种特有的民居现象屯保蔚然而成。
新化的军屯士兵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他们在中原地区农耕休闲时还有很多娱乐活动,来到如此荒野之地,除了打仗就是种田,然后是没完没了地训练,单调而乏味。
困则生变,在烦闷之余,他们想起以前在家乡那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禁梦牵魂绕。于是,曾经只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耍龙、舞狮、唱戏等文化娱乐方式,渐渐在军屯中悄然兴起。
因军人的阳刚之气,新化所屯堡军人对粗犷勇武,刚毅彪悍,腾挪飞旋的北派舞狮格外情有独钟。此种娱乐健身方式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组织几个人就能舞出一片精彩。尤其在军事训练当中最有效,既能强身健体,又可训练协同作战攻城,还可娱情怡志。因而,那时的新化军户凡男丁皆能舞狮。
斗转星移,军屯渐渐湮灭于历史烟尘中,但新化舞狮作为屯堡尚武文化的遗存,却从此扎根于这块不再荒蛮的土地。凡喜庆如添丁、嫁娶、各种节日等,新化的百姓都相互以舞狮共贺之。
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新化所城东南西北四门的居民都会组织自己的舞狮队进行表演、庆贺。不知何时起,舞狮俨然已成为新化的地方形象,沿袭了下来。
舞狮是一项古朴的民间技艺。河北徐水舞狮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被誉为“北狮之宗”。
徐水舞狮从扮演形式上有双人狮和单人狮之分。双人狮是两个人合扮一头狮子,在舞狮中为多。前者双手握着狮头道具戴在头上,后者俯身用双手紧抓住前者的腰带,身披用麻、羊毛纺织加工而成的狮皮,两人紧密配合完成各种动作。
单人扮演的小狮子,也叫“少狮”,狮皮与四肢是连在一起的整体装束。引逗狮子的角色称狮童或引狮郎由武士装扮,手拿绣球引狮起舞,动作以翻、腾、亮相为主。舞狮表演中以打击乐器伴奏,为烘托气氛。
徐水舞狮在表演形式上有“文狮”和“武狮”之分。文狮重在表现狮子的活泼神态和温顺嬉戏的性格,通过演员的肢体活动,表现狮子搔痒、打滚、抖毛、舔毛、弯弓、嘴爪、掏耳朵和打舒展等习惯性动作,感情细腻,憨态可掬。
武狮则是技艺叫绝,通过“狮子出洞”、“翻山越涧”和“登山直立”“踩球过桥”和跳、转、腾、扑等动作,把狮子凶猛的各类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尤其是在“梅花桩上空翻”和“多狮踩球过桥”的表演,更是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
徐水舞狮艺技主要表现在凳、桌、桩、板四门功课上,有托举、打滚、甩尾、翻、跳、多狮过桥等50多个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为北狮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它的魅力。尤其是“四狮踩球过桥”和梅花桩上“单腿旋转360度”的绝活,使人观而生畏,惊而喝彩。
舞狮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具有我国特色的古老文化的传承。
舞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并遍及全国各地,后经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早已褪尽了西域色彩,变成人们极为喜爱的一项现代体育运动,并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舞狮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审美性、健身性及教育性等功能,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爱。伴随着舞狮运动的不断发展,舞狮艺术也日臻完善,舞狮运动作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
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且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由于舞狮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与普及,舞狮这项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运动已被世人所瞩目。
[旁注]
普贤菩萨 曾译作遍吉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左胁侍,被称为“华严三圣”。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着大乘佛教的精神。
结义 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义、换帖、拜把子等,是我国民间志同道合人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结义是指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
采青 我国传统舞狮活动的一个固定环节,是舞狮活动的高潮。采青一般包括操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当彩礼用竹竿挑起高悬时,舞狮人会搭人梯登高采摘,人梯搭得越高,则技艺越高,挂“青”者多会图得吉利。
八仙桌 我国传统家具之一,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2人,四边围坐8人,因此民间雅称八仙桌。由于八仙桌的桌面比较大,所以除柴木外很少有整块料做成的桌面。
明成祖(1360年~1424年),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代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我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
诏书 也叫圣旨,是指我国古代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诏令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唱戏 指包括对白、武打、唱腔等形式的戏曲表演艺术。唱戏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是需要很多技巧的。我国唱戏方面最杰出的四位旦角表演艺术家是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西域 地理方位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我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朝廷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我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链接]
传说在远古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头修炼千年的狮子经常作恶吃人。皇帝派兵讨伐,也没法收服它。玉皇上帝闻报,只好指派紫薇星君下凡伏狮。紫薇星君得终南山大头和尚相助,与狮子展开搏斗,久战而未见胜负。不过,经过如此抗衡之后,狮子精疲力竭,渐渐改变了性情,在紫薇星君和大头和尚牵制之下,四处戏耍悠游。他们所到之处,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后来,人们仿照狮子、紫薇星君、和尚戏耍的动作春节要到了,渐渐形成了舞狮。由于舞狮象征吉利又有娱人的特点,因此成了民间迎春的传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