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流派的南狮北舞

狮舞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也有将两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由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豫西狮舞起源于洛阳、盛传于中原大地,其表演具有王者风范,以大方洒脱、细腻传神、高空作业、惊险繁杂、技艺精湛、阵容庞大、充满智慧,而成为我国北派狮舞的优秀代表。

北派狮舞不表现故事情节,更与南派狮舞不同的是,不注重用顽皮和诙谐的动作表现极富人情味的拟人化狮子,而是通过大幅度、粗犷、刚劲有力的舞姿,再现狮子威武刚烈的气质和勇猛、矫健、灵活的神态。

狮舞在豫西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洛阳“大里王狮舞社”和巩义“小相狮舞社”等民间文艺队伍传承关系清晰,行当齐全,套路完整,是中原传统文化的骄傲。

大里王狮舞属典型的北派狮舞,洒脱中显得稳重,大方中不乏细腻。表演狮舞时,一人在前顶狮头,一人在后拱狮尾。舞狮人全身披红色狮皮,下身穿同色裤子。一般为两只或多只狮子一齐上场,偶尔也可独只表演,狮子由一人持绣球引领。

大里王狮舞表演分“文狮”与“武狮”。文狮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两种,都有一定套路。领舞人与狮子配合默契,无论亮相、造型还是场面调度,均给人以美感。有时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动作,如“狮子下娃”等。

武狮表演难度更高,摞板凳、上老杆、荡秋千、爬梯子、上天桥等项目,均是艺人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的高难度表演,让观众紧张得连大气也不敢出,很是惊心动魄。

狮舞流传既久,也较普及。狮城沧州人酷爱狮舞,这大概承袭了国宝铁狮子的文化脉缘,又因循了“武术之乡”和“杂技之乡”的文化积淀和涵养。逢年过节、集日庙会、农闲小憩,在沧州的城乡几乎随处可见学狮、练狮、舞狮的人群。

沧州人舞狮越舞越红火,但又不甘拘泥于常规俗套,武乡和杂技的血脉促使舞狮人大胆实践,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创造新的套路,也就被沧州人舞出了狮舞的学问和别具创见的风格。因而,也就涌现了被人们称为“双狮王”的沧县南小营狮舞队和刘吉狮舞队。

从表现形式上说,沧州狮舞把武术和杂技的动作技巧融入了狮舞之中。在套路和结构上大胆进行创新,以展示雄狮的威武刚劲为主,把力与美、刚与柔、文与武、火与温、粗与细、庄与谐融为一体。

编排创造出了狮舞中前所未有的“立体直转”、“顶腰旋转”、“荷花怒放”、“高台翻滚”、“蹬椅戏逗”、“叠狮抖威”和“筋斗穿越”等高难度、大动作的表演技巧和形式。

除此之外,人们还着意加强了配乐的节奏感和铿锵力度,奇波迭起,振势生戏,使沧州狮舞别开生面,鲜明地展示了火爆热烈、勇猛惊险、刚柔相济、出神入化的艺术审美和个性特色,张扬并强化了沧州狮舞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纵观北派狮舞,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南派狮舞又称“醒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形态,一般只会两人舞一头。

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严格来说,南狮的狮头不太像是狮子头,有人甚至认为南狮较为接近年兽。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3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也根据3个古人的性格而异。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因此,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

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其中采青最为常见。

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用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

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即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或者过梅花桩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

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上,象征给予生命。

白居易在七言诗《西凉伎》里描写舞南狮时说: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跳舞梁前来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与北狮不同的是,狮子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无论是北狮舞还是南狮舞,人们都把狮子当作雄伟、威猛与吉祥的象征。舞狮运动所具有的精彩热烈、气势非凡及充满吉祥欢乐,已为纷繁的节日平添了几分喜庆,并不断被传承。

[旁注]

魏武帝(115年~220年),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时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对内消灭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我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梅花桩 也叫梅拳,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为演练方便,在地面演练较为广泛,称为落地干枝梅花桩。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豫西 上古时期属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豫西中古属豫州,洛阳、三门峡归河南府、河南郡管辖;平顶山分属颍川郡、三川郡和南阳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北部仍属颍川郡。晋析颍川置襄城郡。

荡秋千 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的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古代荡秋千是在清明、寒食节前后才有所见。

戏曲 我国传统的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戏曲综合了多种表演方式,内容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豫剧、越剧等各种地方戏。

马步 我国大多数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基本的桩功训练,也是练习武术最基本的桩步,因此有“入门先站三年桩”的说法。马步桩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因而得名。

七言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以7字或7字句为主。七言起源于民谣,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7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的第一首完整七言诗。

[阅读链接]

我国南狮在广东,广东南狮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佛山的龙狮运动更是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一直占据前列。

佛山南狮有如佛山咏春拳一样,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佛山的传统“三星”“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美,是难得的一种民间文化艺术。佛山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中,代表广东省上北京天安门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及向全世界作表演,显尽风彩。在全国九运全开幕式上更是独领风骚,尽显佛山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