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的起源与发展

凤和龙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两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

但当龙和凤在一起时,就成了既威严又和美的象征,因此“龙凤呈祥”不仅在古代的皇家装饰上很受欢迎,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关于这个吉祥纹饰的说法,是有来历的。

相传在春秋时代,东周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秦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自从有了玉笙,公主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

弄玉长到十几岁时,已经是个姿容无双、聪敏绝伦的女孩了,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但弄玉不从,坚持对秦穆公说:“如果对方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我宁可不嫁!”秦穆公疼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正吹得起劲,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箫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

秦穆公很好奇,向弄玉打听,公主说也不知道是谁在附和,只知道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秦穆公马上派出大将孟明寻找吹箫人。孟明一路走一路打听,一直找到华山脚下。

当地有一位樵夫告诉孟明说:“我听说华山中峰的明星崖隐居着一位少年,名叫箫史,他很会吹箫,箫声不仅动听,还能传到数百里之远呢。”孟明连忙到明星崖找到箫史,将他带回了秦宫。

当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箫史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画着的金龙、彩凤却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得入痴,齐赞说:“真是仙乐啊!”不久,弄玉和箫史就成婚了。

成婚之后,夫妻俩每日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箫史教弄玉用箫吹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吹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一条龙也来到了他们的庭院里欣赏音乐。

这时,箫史感叹说:“宫中的生活虽然富足,可我更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啊!”弄玉笑着回答说:“如果你已经厌弃了荣华富贵,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说完,夫妻二人又合奏起来。

片刻之后,龙飞凤舞,天上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箫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箫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百年好合的忠贞爱情。

龙凤呈祥也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描绘了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同时,龙纹和凤纹分别作为吉祥图案发展了很长时间:

最早的龙纹见于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并有多处发现,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该玉龙长26厘米,身体卷屈,长吻前伸,有兑成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猪形演变来的,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最早的凤纹还是鸟纹,多见于牙骨器的雕刻上。有一件鸟形匕,用象牙制成的,条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鸟,柄端成鸟首,鸟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状,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

还有个被称为双凤朝阳的牙雕碟形器,表现一对相向的双鸟,勾喙,圆眼,抬首向往;中间饰以五环同心圆,上有火焰状纹饰,如太阳光芒。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而是鸟卵,或称为双凤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义。

原始时代的凤纹文物还有个双鸟纹骨匕,用兽肋骨刻成。柄部有两组鸟首纹样,每组以一圆居中,分别可出两个反向的鸟首勾喙大眼,头颈外伸,有仪有爪,形成连体,因又称连体双鸟纹。

到了夏商,龙已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迹。在商周以及战国青铜器的纹样中,有不少交叠缠绕的小龙,以这些特征命名的为蟠螭纹、蟠虬纹等。

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与虎结合作为龙纹,有威武之意。宋代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有多种变化,如卷龙纹、双龙纹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直于颈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体干分开。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到了西周时期,凤纹已经是当时的流行纹样之一了。周代凤纹动态作回首卷尾状。西周穆王时的凤纹,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有垂鳞状羽片,腹前有涡旋状的翼纹,十分优美,应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凤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在周代极为盛行。周代的纹样,也大量采用凤纹。这主要是因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为主要目的,而兽面纹能充分体现祭祀活动的威仪。

作为祥瑞的凤鸟,自然占据兽纹的主要地位。周代倡导礼治,宣扬社会的秩序和美好,作为“见天下大安宁”的凤鸟,更能充分表现这种社会观念。所以,周代昭、穆时期凤纹大量流行,以致有学者将那段时期称为“凤纹时代”。

在传统纹样中,除了保守的北方燕国地区将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之外,其余各国都在应用龙纹。此时的龙纹多做交缠穿插状,仍为蛇形长体,有交龙纹、多头龙纹等,有鸣叫状、飞舞状。

当时的饕餮纹简化,向汉代的俯首纹过渡,而龙纹和凤纹,已是汉代四神纹中青龙和朱雀的雏形,向定型化转变。

汉代的龙纹多为单体,四肢劲健,体为游龙形,作行走状。头扬,有的身有翼。常作为四神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配位系列图案。

汉代的凤纹也是单体,或竚立,头有高冠,孔雀尾;或做飞舞状,展翅扬足,称为舞凤。一般为四神之一,称为朱雀,凤鸟口中多衔珠。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龙凤纹大体仍传承汉代纹样的特点,变化较少。龙纹和凤纹多是作为四神系列图案单独应用,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受外来文化影响,当时的凤纹的羽尾夸大如鳞片状。又受佛教影响,凤常常立于莲花之上。这一时期的工艺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龙纹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于墓室石刻、碑石之上,其身份以通天神兽为主;另一类广泛出现于实用器皿、建筑构件之上,其身份以吉祥瑞兽为主。

龙纹这两种基本含义本来就是紧密关联、难以截然分开的,但至隋唐以来,龙纹含义的重心明显偏向于后者。唐代的墓室壁画十分发达,但其主要内容均以墓主人生前生活为题材,龙纹多以龙虎相辅、四灵、十二生肖俑及天象的组成部分出现,像墓主人乘龙升天的传统画面则不再盛行。

与此相反,在隋唐的实用器皿上,龙纹出现极为普遍,并多与蔓草、花卉及各种动物组合出现。这说明龙纹在当时基本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隋代龙纹可以河北赵县安济桥栏板上的石雕龙纹为代表。著名的赵州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由当时的名匠李春设计建造,也是我国第一座石构坦弧敝肩拱桥。

赵州桥的望柱、仰天石、栏板上皆有雕刻,其中以龙纹最为精美,共有奔龙、对龙、交颈龙、穿石龙等多种形式,其中奔龙为单龙飞驰图案,龙巨首吐舌,体躯舒展,姿态奔放雄健,颇具六朝遗风。

对曲身飞腾的双龙,分持火珠与宝相花抬爪相对,图案具有佛教艺术色彩与吉祥含义;交颈龙为一对行龙两颈相交,皆口吐莲花,十分精美;而最有特色是其中的穿石龙图案,图中双龙巨首硕角,躯体若兽,龙的首、尾两端从石中探出,龙身中断隐没石中。

龙纹的工匠既表现了龙穿岩引水、变化莫测的神通,又弥补了栏板短小无法表现龙之长躯的缺憾,处理手法轻灵巧妙,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隋唐龙纹所具有的时代风格。

隋代日用器皿上的龙纹以龙柄瓷壶最具特色。以龙为造型的器鋬早在东周时代就已经出现,而六朝匠人巧妙地将这个传统的艺术手法运用于陶瓷艺术,到了隋代,以龙为柄的陶瓷工艺日趋成熟。

1957年陕西的李静训墓出土曾出土一个白瓷双龙双联瓶,瓶为双体,似浑圆的龙躯;双柄自瓶体伸出而为龙颈,龙颈直竖突出表现了龙的渴态;双柄上端为一对龙首,探入瓶口,吸引瓶中之水。双龙造型质朴洗练、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凤首、龙柄是隋代瓷壶的常见造型,如与上壶同出一墓的白瓷龙柄凤首壶,壶高27.4厘米,一侧为形态若鸡的凤首,另一侧为首入瓶口的龙形柄。最为精美的隋代龙凤纹壶当数河南汲县出土的青瓷凤头龙柄壶。

这个文物的壶盖是戴冠凤首造型,器柄为一完整的四足之龙,龙下足立于瓶底,一对上足支撑于瓶身,龙首探入瓶口,造型极其生动。壶身布满中亚风格的图案纹饰,与我国传统的龙凤纹相映成趣。

龙凤合璧都是我国传统中具有阴阳相辅含义的吉祥纹像,隋代则迅速向世俗化、审美化发展,充满了清新活泼的生机。

唐代时,龙凤纹的种类又多出了云龙纹、鱼龙纹。云龙纹的龙,龙体中间仍很粗大,头小尾细,四肢突出,多位三爪尾从后肢穿出。一般作圆形适合纹样,并以朵云纹填饰作为陪衬。唐代云纹多运用于陶瓷、玉雕和铜镜上,以铜镜上的云龙最为精彩。

鱼龙纹则是指龙首鱼身的一种变形纹样,因为它基本仍属鱼形,因此以龙鱼称之。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和鱼常有相连的关系,鱼化龙或鲤鱼跳龙门就是这类传闻的记述。

唐代的凤纹,多为展翅舞蹈状,因此称为舞凤纹。在此之前直到唐代,凤纹大多是表现朱雀或站立或展翅,头顶花羽,昂首挺胸,动态各异,长长的花冠,卷曲的鱼尾形态十分优美,常与龙陪衬使用。

宋代的龙纹,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汉唐以来的走兽形,粗体细尾,四足如兽状,转而恢复到汉以前的蟒蛇形,身体修长,四足粗短,可以盘足起状。

宋代绘画中的云龙图,定窑、磁州窑的龙纹以及缂丝百花攒龙纹,大体都呈蛇蟒状。龙纹多单独应用,或与云水相结合。

宋代的凤纹已作飞翔状,不似汉唐时期的伫立姿态。双翅伸展,鱼尾飘动,或作羽毛状,或作卷草状,但已不若当代的华丽。此时的凤纹多于鸾相配,雄凤雌鸾;或为凤凰,雄凤雌凰。

元代的龙纹基本和宋代相似,龙足的肘弯处一般饰有三条带纹,以加强其动感,并用以填饰装饰面的空间。有行龙,如元瓷上所饰的龙纹,动态优美,生动劲健;有团龙。

在龙纹组合上,除宋代所见的云纹和水纹外,龙与凤的结合是此时期的特点。自原始至唐宋,装饰上的纹样,多于虎纹相结合。自元代起龙与凤开始成对,寓意帝室,在建筑彩画石雕上多以龙凤相配,作为宫殿的装饰纹样。

元代的凤纹应用很广,陶瓷、银器、铜镜、石刻等均常见,而以陶瓷的凤纹最为突出。形式多样或单只或成双,作飞翔状,双翅伸展,羽尾飘动,显示其矫健生动的艺术特色。

龙纹发展到明代,其艺术形象已经定型化,即“行中弓,坐如升,降如闪电,升腼脑”。

明代的龙纹嘴较长,多为闭合状头上的毛向前飘伸,显示其力量。明代时也出现了正面龙,一般表现为坐龙、团龙,龙的爪呈轮状,组成圆形,称为轮爪,这是宫廷器物服饰所用的龙。

明代的民间也流行用龙,但其含义和皇家不同,往往是表示威武、力量和作为求雨的工具。在装饰上,也多用龙纹,反映在刺绣、印染、木雕、漆器等工艺上,只是形象简朴,而且不能用五爪龙。

明代的凤纹多作飞翔状,头大,细颈,展翅,羽尾飘动,形式优美。在工艺美术中,凤纹多用于陶瓷、染织、金银器、石刻、木器、漆器中。此外,也作成凤冠、凤钗等器物,为妇女的高贵饰品。

清代的龙凤纹,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格式,但应用极广泛,在陶瓷、染织、刺绣、漆器。金工、雕刻、彩画、剪纸等各类装饰中,均大量采用。有龙凤合用,也有龙凤单独用。凤有如意高冠、三尾羽、五尾羽或多羽。

清代的龙纹已完全程式化,并赋予了吉祥意义。龙的装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行龙、坐龙、升龙、团龙、蟠龙等;有对龙和子孙龙,有草龙,有拐子龙。龙自古被人视为神物,隐喻祥瑞。

清代的凤纹,其形象大体与明代相似,只是装饰更为华美,并组合为吉祥意义。凤纹与牡丹组合,称为凤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凤纹与百鸟组合,称为百鸟朝凤,是广绣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明清以来的龙纹和凤纹,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含义。封建统治阶级以龙代表皇帝,以凤表示皇帝,作为身份的象征等。在民间,龙凤则另有意义。人们以龙象征威武力量,以凤代表美好。

龙纹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形象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河南濮阳蚌饰龙开始,到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于水器铜盘相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多作蟠绕状;

第二阶段的龙纹汉魏六朝时期,龙作走兽状,与白虎、朱雀、玄武相结合,成为系列图案,代表方位其含义与阴阳五行结合;

第三阶段,隋唐两宋时期,龙从走兽形象过渡到蟠行形象;

第四阶段的龙纹是在元明清时期,身躯渐长,脱离兽身成为蛇体的龙,多于凤相配用,代表阴阳,或为统治者所用,代表帝王和皇后,以体现王权。

[旁注]

秦穆公 嬴姓,名任好。东周春秋时代秦国国君。在位共39年,谥号穆。秦穆公在《史记》中被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贤臣良将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

笛 我国最具特色也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掏空,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几个吹孔,靠吹气时操作吹孔而奏响。笛的音色清新又圆润,浑厚而柔和,共分为曲笛、梆笛、定调笛、玉屏笛、短笛和低音笛这几类。

萧 我国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民族吹奏乐器,分为单管和竖吹。箫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以“按音孔”数量区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两种类别。箫的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瑟 又称为“五十弦”,是我国古代的拨弦乐器。瑟的形状像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瑟的体积大空腔大故音量大,弦多则音色变化多,用于帷幕后面隐匿处作为背景音乐的演奏,目的是给宾客饮酒谈天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笙 我国的古老乐器之一,属于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我国民间色彩。由于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透明,中音柔和丰满,低音浑厚低沉,是我国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能够吹出和声的乐器。

瓷器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红山文化 我国古人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青铜器 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我国的青铜器艺术品完全是由手工制造,器型多种多样,器身浑厚凝重,花纹繁缛富丽,没有任何其他地方的青铜器能与我国的相比。

商代 又称殷或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我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到安阳,在殷建都达273年。

饕餮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长着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相传饕餮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甚至为此吃掉了自己的身子。

玄武 玄武是我国古代的四大神兽之一,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在古代,蛇是生殖繁衍的象征,龟代表着长寿和不死,所以玄武被古人看作是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认为拜玄武可以增寿。

十二生肖 也叫属相,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生肖的周期为12年。每一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我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法。

石拱桥 我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制之一。石拱桥是用天然石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桥梁又多有附属小品建筑,如桥头常立牌坊。华表、经幢和小石塔也常用于桥梁,如苏州宝带桥、泉州五里桥和洛阳桥等。

双联瓶 古代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清代雍、乾的景德镇窑瓷器中多采用,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单色釉等。

隋代 我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581年,隋文帝杨坚受建立隋王朝,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其国祚共计38年。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深刻影响了往后唐、宋等朝代。

铜镜 我国古人生活用具,也叫青铜镜。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时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是工艺品。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朱雀 因为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也叫火凤凰,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神兽之一,是一种代表幸福的灵物,又有说是由佛教的大鹏金翅鸟变化而成的。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元代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北京。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9年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

漆器 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我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国的炝金、描金等工艺品,对世界等地都有深远影响。

剪纸 又叫刻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铜盘 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铜盘多是圆形、浅腹。大体说,商代的盘无耳、圈足、器内多用龟鱼纹作装饰,有的还在边沿铸立鸟。

阴阳 源自古代我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天,凤凰突然现身让所有的飞禽走兽瞻仰它的风采。只见凤凰的五彩羽毛,在日光下金碧辉煌,它仪态万方,风姿绰约,所有的飞禽走兽见了它,都觉得自己在它的面前不好意思抬起头来,都垂下了眼睛。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善良的鸟兽叹息着对凤凰说:“你虽然是那么的神奇,那么漂亮,又是那么文雅,可是有谁能配得上做你的爱人和朋友呢?”

凤凰听了这些鸟兽的话,默然无语。过了一会儿,它便忽然从梧桐树上飞起,很快消失在天上的遥远白云之中。从那以后,众鸟兽们再也没有见到它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