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干、支”

“干、支”,又称“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指 10 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指

12 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 60 次循环一周,称为一个“甲子”。

干支记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记日。这是 60 甲子最早的用法。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几乎每一片甲骨都刻有干支记日。就是到了近代,在数字记日法已广泛应用的情况下,对重大历史事件还是以干支记日。

干支记日简单而又准确,不论是大月、小月、闰年、平年,它总是以六十日循环一周的方法依次记下去。至今已有 3700 多年不乱不叠的干支记日, 这是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记日法。对今天研究古代社会,推算历史事件的确切日期具有重要价值。

记年。直接用于干支记年的做法早已出现。出土的马王堆帛书,证明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直接用于干支记年的情况,到了东汉元和二年,干支记年以政府命名的形式颁行于全国。后世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诸如“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等都以事件发生年分的干支来命名,反映

了干支记年的重大影响。

记月。古人很早就有“月建”的观念,即把子丑寅卯等 12 支和 12 个月

份相配,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然后类推。这种将 12 支与实际月份相配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都颁行自己的历法,规定作岁首的月份各不相同:有以冬至所在的子月为正月的,有以丑月为正月的,也有以寅月为正月的。同一个月份,在实行不同历法的诸侯国中会有不同的记载。月建则使各种历法的统一有了客观依据。

记时辰。以干支记时辰自汉代已实行。主要做法是把一昼夜划分为 12 个时段,再配以 12 地支名。12 时辰与现代的时制对应关系如下:

十二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代时制/23—1/1 —3/3—5/5—7/7— 9/9—11/11—13/13—15/15 — 17/17—19/19—21/21—23

干支记时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准确实用的记时法,对我国人民的风谷习惯也有很大影响,不少民间传统节日往往以干支为依据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