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区时·世界时原子时·协调世界时

地方时。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转,形成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现象。为此, 在地球上东边的地方要比西边先看到太阳。把当地所看到的当天太阳位置最高时定为正午 12 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时间,叫作该地的“地方时”。这个方法简便,世界各国自古以来都有采用的。但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各条经线对正太阳的时间有先有后,所以各地的地方时都不一样。

区时。亦称标准时。由于世界各国间交通和通讯广泛发展,若按照各地的“地方时”计算时间,引起许多麻烦。为此 1884 年的国际经度会议确定, 建立世界统一的时区系统,产生了以时区为单位的“标准时”(区时)。其具体划分方法详见前文。在所划分的 24 个时区中,各时区都以该区内中央经线所在地区的地方时,为该区的区时——标准时。如我国的北京,在东经116,属“东八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 120,我国就以东经 120 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它实际上不是北京的地方时,而是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另外,我国地域辽阔,领土东西相距 5000 公里,

跨有东五区至东九区的 5 个时区,时差相差 4 小时。为了全国有个统一的时间,一律都采用“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的标准时间。

世界时。天文学家发现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速度不均匀,所以用来作为时间标准的一日,在一年内的长短竟相差达 51 秒。为此,在 1884 年国际上

规定以零时区的区时作为国际统一时刻,并将 1 秒定为全年内每日平均长短的 8.64 万分之一。用这个定义秒长的时间系统,称为“世界时”(简称 U·T)或格林威治平太阳时,亦称格林威治平时。它用于电信及科学记录,以便取得一致。

原子时。当原子钟发展起来之后,它的准确程度达每万年才相差 1 秒。

因此于 1972 年。国际上决定采用原子钟来计算时间。原子钟所显示的时间为“原子时”(T·A·Ⅰ)。

协调世界时。原子时虽然十分准确,但一般民用时间的计量,仍然采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自转计时系统(即世界时)。为了协调这两种计时系统,1972 年国际上决定采用“协调世界时”(U·T·C)来报时。目前世界上各授时台发播的时号,大部分是协调世界时时号,从而取代了格林威治平时。

所谓“协调世界时”即对“世界时”作一些调整,办法是在世界时的时序上设置“闰秒”(闰秒有正有负)。具体是以原子时的秒来计时,而当发现用天象观测来测定的世界时与原子时相差超过 0.9 秒时,便在年中(6 月30 日)或年底(12 月 31 日)的最后一秒钟加上一个“闰秒”。闰秒由设在巴黎西南郊的国际时间局确定,在两个月前通知各国,由全球天文台同步发播。开始时每年调整两次。1974 年,“协调世界时”又作进一步补充修改, 规定除每年 6 月用 12 月未设置闰秒外,在 3 月与 9 月也可设置闰秒,必要时,

甚至在每月的一日均可设置闰秒,或加 1 秒,或减 1 秒。世界时至今已落后

于原子时 16 秒之多,即已加上了 16 个闰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