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海捞针”与“基因文库”

生物体内的基因能有千百万份,要从这么多的基因中挑出一份符合要求的目的基因,简直好像“大海捞针”。大海中捞一根针是困难,如果在大海中到处都是针,那么大海捞针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怎样才能使“大海里” 到处都是“针”呢?人们想到建立“基因文库”的方法。这是一个比喻性的名称,意思是如果人们像在图书馆里建立起图书文库那样,需要查找什么资料,只要在文库的目录上查找出所需要的资料名称,立即就能从文库里把它找出来。“基因文库”也是相似的意思,先把各个基因整理出来,编入文库, 什么时候需要哪个基因,只要到基因文库中去调就行了。基因文库的作用也有点像银行,所以也有人称为“基因银行”。

基因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从“大海中捞针”,发明了“散弹射击法” 或“切碎法”、“多段法”等建立“基因银行”或“基因文库”的方法。

所谓“散弹射击法”就是用限制酶或用超声波等物理因素把生物体内的总 DNA 碎成许多片段,毫无疑问,这些 DNA 片段有长、有短,即有的只有一个基因,有的会有几个基因,然后将这些 DNA 片段分别与适当的载体重组, 重组 DNA 分子形成以后,立即导入受体细胞(如大肠杆菌)。重组 DNA 随着

受体细胞的增殖而增加,每个受体细胞分裂形成一群细胞,这一群起源于同一细胞的细胞团叫做“克隆”,当“克隆”的种类多到足以把某个生物体的全部基因都包括进去时,这组“克隆”就是该生物体的“基因文库”。美国的科恩、霍格内斯等人就是用建立“基因文库”的方法,得到海胆和果蝇的组蛋白结构基因和核糖体 RNA(rRNA)结构基因的。前苏联的盖奥尔吉耶夫、格沃兹耶夫等用这种方法,也从果蝇中得到了一些目的基因。

还有前面说到的“切碎法”、“多段法”,虽然具体操作方法有所不同, 但从原理上说,则是一致的。

有了目的基因,能否直接把目的基因送进受体细胞呢?对这个问题,目前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不能,其理由是目前存在地球上的生物,无论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都是长期历史进化的产物,都有保卫自身而不受异种生物侵害和稳定地延续自己种族的本领,如果异源 DNA“单枪匹马”硬闯进受体细胞,受体细胞就会把它“消灭”。早在 1960 年,瑞士的阿尔伯在发现大肠杆菌体内的核酸内切酶时,也发现了修饰酶。所谓内切酶就是专门把DNA 长链切成一段一段的碎片的蛋白质,DNA 切成了碎片,也就失去了作用。所谓修饰酶,就是把 DNA 作一番“乔装打扮”,修饰一下,使内切酶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免遭内切酶的破坏的另一种蛋白质。由于大肠杆菌体内的 DNA 均由“修饰酶”作过修饰而免遭内切酶的破坏,但当外来的 DNA 这种不速之客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时,大肠杆菌内部的内切酶就毫不留情地使其“粉身碎骨”或“体无完肤”。因此,目的基因的直接导入难免有“全军覆没”的厄运。而我国学者周光宇则认为,目的基因直接导入是分子育种的新方法,她指出:“不同生物差异越大,它们的 DNA 序列差异也越大,远缘间的 DNA 就整个分子来说很难亲和,因为异源 DNA 进入后往往被细胞的各种切酶分解和排斥。但是整个分子的不亲和,并不排斥部分分子的亲和性。生物同出于一源,其主要基础代谢从细菌到人都是共有的。这样,外源 DNA 进入受体后, 经酶切和分解后的局部 DNA 核苷酸排列上与受体 DNA 亲和,在具有亲和性的基因或片段的 DNA 上面,也可能携带部分不亲和的顺序,它能粘附在母本 DNA 上,在复制中能整合进去实现 DNA 的片段杂交。”

简单概括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直接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是可行的。这个 DNA 片段杂交假说已被我国学者翁坚、何笃修等用同工酶法、分子杂交法所证实。将目的基因直接导人受体的方法有周光字首创的花粉管通道导入法、何笃修等创造的吸涨法和朱培坤等提出的动态导入法等。

至于认为基因不能直接导入受体细胞的基因工程的技术人员,则采用了重组 DNA 技术。即首先将目的基因与质粒经过内切酶的“裁剪”,然后靠“连接酶”的作用,将目的基因和质粒(或病毒 DNA)重新组合起来形成重组 DNA。重组 DNA 就能在质粒(或病毒 DNA)的“带领”下进入受体细胞。重组 DNA 进入受体的过程叫“转化”,得到重组 DNA 的细胞叫“转化细胞”。在一般情况下,达到转化成功目的的转化率为百万分之一。这样低的转化率实在难以满足遗传工程师们的要求,为此,遗传工程师们创造了低温条件下用氯化钙处理受体细胞和增加重组 DNA 浓度的“双管齐下”的方法来提高转化率。

转化细胞如何挑选出来?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分子杂交技术和硝酸纤维滤膜过滤法。

遗传工程问世于 1974 年,虽说至今刚好 20 年,但是,基因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方兴未艾!不少成果达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许多科学家认

为,当前基因工程的发展状况正类似于 40 年代原子能技术和 50 年代半导体技术刚兴起的情况。基因工程的崛起势必引起基础理论研究、工农业生产、医疗保健事业等各个领域的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