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借尸还魂”话转化

基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 1926 年,当摩尔根发表《基因

论》时就开始寻找答案了,可直到 1944 年才告一段落。这种“马拉松式”的

研究,是由英国细菌学家格里菲思在 1928 年拉开序幕的。也许是出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格里菲思对引起肺炎的一种肺炎球菌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用肺炎病人的痰注入小鼠体内,这样能使小鼠在 24 小时内呜呼哀哉。他将死鼠解剖,从心脏里取出血液,当他用显微镜检查这些小鼠的血液时,在显微镜

视野中显现一片“穿着”一层很厚透明“衣服”的肺炎球菌,这层透明“衣服”真名叫“荚膜”。

格里菲思对这种肺炎球菌和它的衣服“荚膜”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肺炎球菌一方面靠荚膜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靠这层荚膜毒害其它生物。如果人工培养这种球菌,这些球菌的荚膜就能在培养基上“联合”成光滑的球形“复合体”,它就是肺炎球菌菌落,也有人称它为“克隆”,这类肺炎球菌由于这一特点,取名光滑型(或 S 型)肺炎球菌。而如果这些“穿着衣服”的肺炎球菌被“脱掉衣服”,这时它们就显得毛毛糙糙,并且失去了使其它生物生肺炎的能力,这时的肺炎球菌就叫粗糙型(或 R 型)肺炎球菌了。

同是肺球菌,“穿着衣服”和“脱去衣服”的这两种菌有什么关系呢? 请看格里菲思的试验。他加热杀死 S 型菌,然后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依然故我。而如果把 R 型活菌注射进小鼠体内,小鼠也活蹦活跳。而当将烧死的S 型与 R 型活菌同时注射进小鼠体内时,出现了令人惊奇的结果,不出 24 小时,小鼠无一例外的命丧黄泉。

为查明原因,格里菲思从死鼠心脏中取出血液检查时,血液里竟出现了大量的 S 型活菌。

S 型菌不是明明被烧死了吗?现在小鼠血液中又出现的 S 型活菌是从哪里来的?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S 型菌虽被烧死,而死菌“幽灵”依然在游荡,游荡着的“幽灵”碰到粗糙型(R)菌时,立即附着在粗糙型体上,并使粗糙型变成了光滑型?也就是由 R 型变成了活 S 型?!就像上面那张图所表示的那样。

乍一看这种“幽灵附体”的推理似乎幼稚可笑,但在格里菲思提出这种看法的三年后,事实恰恰证实了这种设想。证实想法和提出想法的都是这位格里菲思,他仍旧用火烧死 S 型菌,为了确证大火确实烧死了 S 菌,他把烧死后的菌体安放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下培养,随着时间推移, 培养基上没有任何菌体复活,而当他将烧死的 S 型菌与 R 型活菌共同培养时, 培养基上除长出 R 型细菌外,光滑的 S 型菌落也清晰可见。

看了这种人工培养试验,谁都不会否认“灵魂附体”的真实性了。按格里菲思的说法,S 型细菌的“灵魂”使 R 型转变成 S 型的现象就叫做“转化”。 S 型“幽灵”是什么?为了寻找这个“幽灵”,整整花去了十年大好时

光,到 1944 年,美国的三位生物化学家艾弗里、麦卡蒂、麦克劳德向全世界公布了他们十年来追踪“幽灵”的结果。他们的结果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赞叹伴随着责难,惊讶与疑虑激励着一批有识之士去进行开创基因本质研究的新领域。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任何好汉要是得不到帮手就会像无桩的篱笆那样无法在大地上站稳脚跟。